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故模式理论概述PPT(15张)

事故模式理论概述PPT(15张)


4)轨迹交叉理论: 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概括起
来无外乎人和物两个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 全状态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交叉,能量“逆流”于人体时, 伤害事故就会发生。
安全卫生 管理的缺陷
间接原因 本质原因
不安全、不 卫生状态 (物的原因)
不安全、不 卫生行为
起因物 致害物 (直接原因) (包括第三者)
2 常用的事故模式:
1)事故因果类型:
(1)连锁型:任何一种可预防的事故的发生都是一连串事件在一 定顺序下所产生的结果。
A1
A2
A3
A4事故图 连锁型源自(2)多因致果型:多种各自独立的原因在同一时间共同导致事故的发 生。
B
A
事故
E
瓦斯爆炸
C
D
图 多因致果型
(3)复合型:某些因素连锁,某些因素集中,互相交叉,复合造成 事故。
2)多米诺骨牌理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 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
利用概率计算:
图 多米诺骨牌模型
P〔A0〕=P〔A1〕·P〔A2〕·P〔A3〕·P〔A4〕·P〔A5〕 A1~A5这五个事件的概率都是<1的,所以P〔A0〕<<1,说 明伤亡事故的概率是很小的。
P〔A0〕=P〔A1〕·P〔A2〕·0·P〔A4〕·P〔A5〕=0
为何使人 遇到危险
图2-5 安德森模型
瑟利模型
(3) 系统理论的作用(指导意义) 系统理论对改进事故调查、事故预防,对 有关事故的 基本研究均指明了方向。
① 对事故调查的指导:运行系统的正常情况和反 常情况
② 对事故预防的指导:机械和操作者的可靠性
③ 对基本研究的指导:改善和发展观察、记录系 统运行的方法和确定危险线索所用的方法
不足之处:把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过于绝对化。
3)系统理论:把人、机械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 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 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
研究内容: (1)机械的状况、环境的状况; (2)人的特性状况; (3)人对系统中危险信号的理解; (4)机械的特性与人的特性匹配性; (5)人的行为响应时间与系统允许的响应时间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成伤害 及事故,主要取决于:
人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率, 力的集中程度,受伤的部位及屏障设置的早晚等。
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 故致因的基本方法:
首先确认某个系统内的所有 能量源;
然后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 害的人员及伤害的可能严重 程度;
内容包括:危险构成和危险输出
人、机和环境
感觉
对危险的构成有警告吗?
感觉到了这警告吗?
YN
认识
认识到了这警告吗?
YN
危险
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
YN
构成
决定要采取行动吗?
YN
行为响应
能够避免吗?
Y
YN
无危险
N 迫近的危险
对危险的显现有警告吗?
感觉
感觉到了这警告吗?
Y
N
认识到了这警告吗?
YN
危险
认识
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
Y 1.过程是可控制的Y吗?N
3.察2觉.过是程可是能可的观吗Y察?的YN吗?N
4.对信息的理智处理是可能的吗?
Y
N
5.系统产生行为波动吗?
6.系统对行为波动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吗?Y
7.能把系统修改成另一个更安全 的等价系统吗?
Y Y
N N
8.属于人的决策范围吗?
N
系统良好
客观的危险
Y=是 N=否
YN
输出
决定要采取行动吗?
YN
行为响应
能够避免吗?
Y
Y N
N
无伤害
伤害或损害
瑟利模型
瑟利模型的启示: ① 为了防止事故,关键在于发现和识别危险。 ② 危险的可接受性问题,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③ 为了防止事故,应具备及时采取避免危险行为的能力。
A .正确估计危险由潜在变为显现的可能性。 B.正确估计自己避免危险显现的技能。
(2)安德森模型(操作过程—人的因素模式)—针对具体危险而言 安德森在瑟利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问题,所涉及内容 ① 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觉察性; ② 运行系统内的波动(机械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 ③ 控制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操作者)的行为的波动相 一致。
企业:目标、策略
社会:市场、法律
工作过程
第五讲 事故模式理论
1 事故模式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辑 抽象或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 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 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 损失的理论。
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事故模式理论有:因果连锁模型、 多米诺骨牌模型、综合模型、系统理论模型、轨迹交叉模 型、人为失误模型、生物节律模型、事故突变模型、能量 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理论等。
在能量转移论中,把能量引起的伤害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阈值的能量而产生 的。人体各部分对每一种能量都有一个损伤阈值。当施加于人体的能 量超过该阈值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大多数伤害均属于此类伤害。
第二类伤害则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譬如因机械 因素或化学因素引起的窒息(如溺水、一氧化碳中毒等)。
进而确定控制该类能量不正 常或不期望转移的方法。
3.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 1)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得出事故发生的基本
规律
(1)工伤事故的发生的特性。
(2)事故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不能把事故原因简单地归咎 为“违章” 。
(3)事故致因的多种因素的组合,可以归结为人和物两大 因素,结合环境进行分析研究。
(4)人、物、环境(环境也可包含在物中)都是受管理因素 支配的。
图2-6 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
事故现场 接触
伤害 人
5)能量转移论 : 基本思想: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 即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 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能量按其形式可分为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辐 射能(包括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
系统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来自人的 行为与机械特性之间的失配或不协调,是 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具有代表性的是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
(1)瑟利模型—针对具体危险而言。 认为:在事故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决策可以分为3个
阶段,即人对危险的感觉阶段、认识阶段和响应阶段。在 这3个阶段中,若处理正确,则可以避免事故和损失,否 则就会造成事故和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