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博苑08-22 0547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第一节一、导入:• 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以下壮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说出这些壮语的是谁?——梁启超。

今天让我们跟随梁实秋,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二、及梁任公简介:1、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任公: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的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

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

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

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3、相关故事: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

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

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

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

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

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

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

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

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

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

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1、给红体字注音:戊戌政变显宦叱咤风云莅校迥乎不同短小精悍步履谦逊激亢箜篌酣畅流涕蓟北涕泗2、解释下列词语:显宦叱咤风风云迥乎不同短小精悍谦逊起承合博闻强识酣畅屏息以待四、整体感知:1、标记文章段落。

2、听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3、概括每段中心:(1)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2)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

(3)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4)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5—9)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演讲,列举他的演讲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

(10)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第二节一、研习课文:1、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梁启超的演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⑤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2、为什么梁启超的演讲能给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文字不多,但很传神。

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

】(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感情丰沛)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3、梁启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A、描写外貌,又略有夸饰,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二、释疑: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其学术造诣而不谈他的政治作为?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

但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不可动摇的。

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所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名声所掩盖,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2、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前两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

那么文章前两段讲什么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何作用?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特别强调不少“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都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2段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工整、美观,特别强调读他的演讲稿和听他的演讲相差甚远。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思是说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不同凡响;以读这篇演讲稿和直接听讲演趣味上的差别,进一步突出强调他的演讲的独特魅力。

这两段的侧面烘托,让人在未听其演讲前,既充满好奇和兴趣,又会产生敬佩之情,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本。

3、侧面烘托这种描写是指没有中心人物在场,而是通过别人的活动或另外的事物来衬托中心人物。

同样的描写手法文中还有一处,大家找得到吗?“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明显是贬义词。

为什么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实秋所尊敬的梁任公呢?会不会影响梁启超在我们心中的形象?真实地描写,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