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核生物表达特点

真核生物表达特点

复合体,从而激活或抑制该酶的催化活性。
(二)活性染色体结构变化
1. 对核酸酶敏感
活化基因常有超 敏位点,位于调节蛋 白结合位点附近。
2. DNA拓扑结构变化
天然双链DNA均以负性超螺旋构象存在; 基因活化后
转录方向
负超螺旋
RNA-pol
正超螺旋
3. DNA碱基修饰变化
真核DNA约有5%的胞嘧啶被甲基化, CpG岛——甲基化常发生在某些基因的5’ 侧翼区的CpG序列 甲基化范围与基因表达程度呈反比。
常结合CAAT盒
3. 亮氨酸拉链
(三)mRNA 转录激活及其调节
TBP相关因子
TFⅡF TAF TAF TFⅡA polⅡ
TAF TFⅡH TFⅡB
TBP
TATA
DNA
真核RNA聚合酶Ⅱ在转录因子帮助下,形成的 转录起始复合物
真核基因转录调节是复杂的、多样的 *不同的DNA元件组合可产生多种类型的转 录调节方式;
4. 组蛋白变化
富含Lys组蛋白水平降低
H2A, H2B二聚体不稳定性增加
组蛋白修饰
H3组蛋白巯基暴露
(三)正性调节占主导
真核基因基因组大,通过利用各种转录因子
正性激活RNA聚合酶是真核基因调控的主要机制。
—— 更精确,更经济
(四)转录与翻译分隔进行
转录与翻译过程分别存在于不同的亚细胞部 位,可分别进行调控。
*多种转录因子又可结合相同或不同的DNA 元件。 *转录因子与DNA元件结合后,对转录激活
过程所产生的效果各异,有正性调节或 负性调节之分。
Thank you!
2. 转录调节因子结构
TF DNA结合域
酸性激活域
转录激活域
谷氨酰胺富含域 脯氨酸富含域
蛋白质-蛋白质结合域 (二聚化结构域)
最常见的DNA结合域
1. 锌指(zinc finger)
常结合GC盒 一个单位以指部 伸入DNA双螺旋的 深沟,接触5 个 核苷酸。
Cys
Zn
His
2. 碱性螺旋-环-螺旋
(五)转录后修饰、加工
三、真核基因转录起始调节
(一)顺式作用元件
1. 启动子
真核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 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至少
包括一个转录起始点以及一个以上的
功能组件。 TATA盒 GC盒 CAAT盒
TATA盒
—— 转录因子TF-ⅡD结合位点
典型的启动子: CAAT盒和(或)GC盒 + TATA盒 + 转录起始点 最简单的启动子:TATA盒 + 转录起始点
特异转录因子 (special transcription factors)
能够选择性调控某种或某些基因转录表
达的蛋白质因子称为特异性转录因子.为个别
基因转录所必需,决定该基因表达的时间、 空间特异性。 转录激活因子(如增强子的结合蛋白) 转录抑制因子(如沉默子的结合蛋白,或是
与其他因子结合,抑制转录的蛋白质)
反式作用因子在自身生物合成过程中,有相当 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
1. 转录调节因子分类(按功能特性)
基本转录因子 (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s) 是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所必需的一组蛋 白因子,决定三种RNA(mRNA、tRNA及rRNA)转 录的类别。 个别因子,如TFⅡD为通用的,大部分转 录调节因子为不同RNA聚合酶特有,决定转录 的类别
(三)重复序列(正向重复、反向重复)
多拷贝序列 高度重复序列(106 次) 中度重复序列(103~104次)
单拷贝序列(一次或数次)
(四)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
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一)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中存在RNA polⅠ、Ⅱ、Ⅲ三 种不同的RNA聚合酶,分别负责转录不同的 RNA。
这些RNA聚合酶与相应的转录因子形成
但是,不是所有的启动子都有TATA盒
2. 增强子(enhancer)
指远离转录起始点、决定基因的时间、空 间特异性、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
其发挥作用的方式通常与方向、距离无关。
特点
①增强效应十分明显, ②大多数为重复序列 ③增强效应有严格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没有 基因专一性 ④增强子的活性与其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的空 间方向性有关 ⑤许多增强子还受外部信号的调控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真核基因转录调节
一、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
(一)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哺乳类动 物基因组 DNA约 3×10
9
碱基对
编码基因约有 40000 个,占总长的6% rDNA等重复基因约占5%~10%
(二)单顺反子
单顺反子(monocistron)
即一个编码基因转录生成一个m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分 子,经翻译生成一条多肽链。
3. 沉默子(silencer)
某些基因的负性调节元件,当其结合特 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二)反式作用因子
同一DNA序列可被不同蛋白质识别 同一蛋白质因子可与多种不同DNA序列发生联系, 少数是直接结合,多数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 用后再影响DNA。 蛋白质-蛋白质或DNA-蛋白质的结合,均导致构 象上的微细变化,构象变化常是实现调控功能 的分子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