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虎门镇不可移动文物简介

虎门镇不可移动文物简介

虎门镇不可移动文物简介商颂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则徐社区人民南路执信公园内,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相传该亭是纪念当年捐资兴建虎门医院的商人而建。

亭坐西北向东南,为六角攒尖顶,绿琉璃瓦亭,周长13.8米,高5.5米,亭内地面、亭柱都是大理石,每条柱周长0.8米,柱与柱之间是用大理石板相连。

檐下有仿斗拱斜撑。

该建筑具有民国岭南建筑的特征,是研究当时建筑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虎门医院历史也有一定的价值。

东方五眼井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东方社区中正街13号前,开凿时间不详。

该井为方形,长1.88米,宽1.55米,井壁为麻石堆砌,井底铺青砖。

井盖为麻石,开有五个圆形口,最大的眼径口50厘米,最小的为40厘米。

该井见证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历史。

定洋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九门寨社区鹅山山脚,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春。

该炮台又称“鹅夷炮台”,与虎门炮台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遥相对应,扼守从三门口进入太平河道之要冲。

现存的定洋炮台有3个炮位,其中,两主炮位共通一暗道,有贮弹室、暗室。

一个辅助炮位较小。

暗道、暗室基础为麻石,顶为红砖砌成。

三间拱顶立柱西式清兵营房,面宽14.85米,进深10.8米,暗道总长度50米,宽度约3米。

1982年2月23日,该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洋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山顶营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顶,西、南临珠江,西北遥对蛇头湾炮台,西侧为镇远炮台。

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光绪九年(1883)虎门炮台大修时重建。

炮台呈方形,全长123米,中宽30米,四周建有三合土围墙,围墙上布满枪眼,围成一个炮城的形制,中设兵房和练兵场。

围墙西南面开口处有德国产克虏伯大炮一门及炮座一个,炮长8.45米,重4.2万斤。

山顶营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蛇头湾炮台旧址建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蛇头湾山顶地势平坦处,坐北向南。

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当时建的是三合土炮台,并削平前面山土为敌台,面铺石板,台内安配炮十七位,神庙一间,兵房八间。

咸丰六年(1856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破坏。

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

现存炮台为光绪时期样式,整座炮台有三合土围墙环护,形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面积约2520平方米,东面开大门。

围墙内有两个露天炮位,一左一右,两炮位中间有暗道相连。

蛇头湾炮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镇远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始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1841年2月26日“虎门保卫战”失败,被英军破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复,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军破坏;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镇远炮台,由分布于南山西侧山腰的七个圆形或半圆形的露天炮位组成,有暗道连接各个炮位,炮位背后有青砖砌筑的两栋兵房和一间火药局。

另在镇远炮台7号炮位东侧新发现有三座炮位,炮台石砌围墙一周和兵房三栋。

镇远炮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威远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地处珠江海口东岸,在南山炮台基础上扩建而成。

南山炮台系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建,台周五十二丈五尺,台上炮位十二个,安放大小生铁炮十二门。

道光十五年(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海滩上加筑三合土月台一座,面宽六十丈,炮位增至四十个,是为威远月台(威远炮台)。

威远炮台于1841年2月26日英军进攻虎门时受到破坏,1843年修复,1856年又被英军破坏,光绪四年(1878)重修。

现存的威远月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重修的炮台,有二十六个暗炮位和三个一大二小的露天炮位以及短距离射击的枪眼。

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南山炮台,将原炮位一律改建为露天炮位,命名为威胜东台,有四个露天炮位。

威远炮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靖远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山腰,镇远炮台与威远炮台之间,为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邓廷桢、关天培奏准筹建,为虎门炮台第二重防御体系。

1841年2月26日虎门之战,关天培在靖远炮台指挥作战,壮烈牺牲,炮台沦陷,被英军大肆破坏;1843年修复,1856年又被英军破坏;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设的虎门大桥破坏了部分炮位及清兵营房,1996年至1997年对靖远炮台露天炮位、暗道等进行大规模维修。

炮台旧址现今仅存三个圆形露天炮位、暗道、兵房三处及炮台后围墙,有“靖远炮台后墙界址碑”一通,原嵌在后围墙内,现藏鸦片战争博物馆。

靖远炮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社区南海滩上,牛背脊山西坡下,共两个,呈方形,边长15丈余尺,面积约5000平方米。

池岸北、西边有栅栏,池的边缘栏桩钉板,底部、四壁平铺石板;池前设一涵洞,作排放鸦片残渣之用,池后挖一水沟,便于车水入池。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为销毁收缴鸦片在镇口海滩开挖池子两个。

同年6月3日至25日,将收缴英美的2376254余斤鸦片在销烟池中当众销毁。

1973年,经考古挖掘,复原了两个销烟池。

2000-2001年,再次对两个销烟池进行了全面维修。

复原后的整个销烟池的构造科学、实用。

销烟池旧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及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节兵义坟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百草山山麓,是鸦片战争时期沙角之战中牺牲的75为外地籍清军勇士合葬墓。

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964年、1971年两次重修。

墓坐东南向西北,为灰砂、花岗石结构,长17.8米,宽17.2米。

坟头平面呈半圆形,中立一花岗石墓碑,上阴刻行楷书“節兵義墳”4字,上款刻“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吉日立”,下款刻“节兵七十五位合葬”,墓后及两侧均有挡土墙三面环绕。

坟头前面为方形拜堂,再前面是筑有护栏的两级台阶。

节兵义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鸦片战争史及中国近代革命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沙角炮台门楼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办广东海防时,于光绪十年(1884年)由兵部尚书彭玉麟题字、水师提督娄云庆开始主持修建。

门楼坐西向东,高8.36米,宽7.75米,厚3.6米,拱形顶,门楼上有一个阅兵点将台,正面灰塑匾额左侧写有“沙角旧台久圮甲申冬兵部尚书彭粤督部堂张筹办海防以此门户饬修复肇董其事工竣以志诸石云统领肇军提督军门娄云庆跋末将任英俊监修”中间写有“沙角”2字,右侧写有“光绪乙酉秋月立”。

门楼两侧有三合土围墙连接,围墙残长63.9米,高3.7米,厚0.6米,围墙上密布枪眼。

围墙后宽阔的平地为练兵场。

练兵场长约56.1米,宽约17.1米。

沙角门楼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沙角濒海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珠江入海口东岸,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被毁的沙角炮台旧址上改建而成,该台有3个用水泥、砂石、混凝土筑就的圆形露天炮位,直径约10米,坐东向西,炮位后面有暗道串联3个露天炮位,后上方筑有带枪眼和码墙的指挥所围墙,炮位前筑有带枪眼的驳岸围墙。

濒海台前是缴烟码头,麻石条铺筑,呈三角形。

缴烟码头上竖有林公则徐纪念碑一座,德国产克虏伯炮一门,道光年间铸造国产铁炮一门。

濒海台扼守珠江出入口水道,兼扼三门口进入太平墟要冲,与第二道防线之威远炮台遥相呼应。

濒海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沙角临高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扯旗山山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

临高台为明台暗室组合,炮巷暗道深长,炮巷入口处为临高台门楼,高约7.8米,宽9.4米,以青砖和红砖筑成;炮巷内两侧有暗室,分别为弹药库和兵房;炮巷尽头连接一个用水泥、砂石、混凝土筑成的圆形露天炮位,直径为8.5米,现炮位部分被破坏,建有现代建筑,炮位上方建有沙角部队招待所,现存储弹坑34个,指挥官站位2个;炮巷与炮位相连接处有一长方体形水池,水泥灰沙砌筑,长1米,宽0.52米,深0.55米。

临高台所处地势比濒海台为高,两台彼此相连,补充濒海台之不足,声威互壮,扼守相宜。

沙角临高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沙角迎薰门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沙角捕鱼山与扯旗山之间,两侧有围墙相连,东北西南走向。

迎薰门高3.05米,宽1.7米,已被红砖封堵,门额上书写“迎薰门”3字。

两侧围墙延伸至山上,墙厚1米,高3.05米,三合土夯筑。

西南侧围墙残长76米,东南侧围墙残长约100米,靠近迎薰门处被沙角海军部队门楼断开。

迎薰门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沙角捕鱼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捕鱼山,在旗山东边,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前捕鱼台、后捕鱼台、左捕鱼台、右捕鱼台4台组成,4台一字排开,隐藏山中,为暗堡式炮台;穿山暗道为砖石砌墙,灰沙粉刷,水泥沙石铺地;暗炮位方木支撑盖顶,顶部拱圆;在捕鱼山顶建有露天炮位一座,炮池呈圆形。

沙角诸台以捕鱼台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

有门楼一座,护墙围绕,颇为壮观。

围墙内筑炮台,并设有兵房和练兵场。

沙角捕鱼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沙角仑山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仑山,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设有炮位五个,每个炮位有暗道相通,四周设有围墙;炮台还设有烽火台、兵房、军械弹库等设施。

现存的仑山炮台有三个暗堡式炮位,分别为仑山霹雳台、仑山振威台和仑山□□台,三个暗炮位现已崩塌,暗道保存较为完好。

山顶现存两个露天炮位,炮池形制为圆形和月牙形,有暗道三条,清兵营房四间。

该炮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沙角旗山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电厂内旗山上。

1883年-1889年,沙角炮台扩建,先后在白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旗山、龟山、狮子山、白鹤山、象山、凤凰山修建了10处炮台,旗山炮台为这一时期所建炮台。

现存有炮位两个,分别位于旗山山腰的暗堡式炮台和山脚的露天炮位。

暗堡式炮台由门楼、穿山暗道和暗炮位组成,炮台门楼缺牌匾,2000年在炮台附近发现“旂藏炮台”碑一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