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全国大赛一等奖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全国大赛一等奖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掌握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品味语言
3.体会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它的题目是《梦回繁华》。

你能再大声地朗读一遍题目吗?(同学们声音真洪亮!)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既然是说明文,你能迅速地从文中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吗?
你能快速地浏览全文,找出说明对象吗?
明确:《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它曾被四次偷出宫廷、五次回到了宫廷,它几经战火、历经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

提问2:
咱们刚才在浏览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了有许多生字词可能会影响我们阅读。

(出示生字词)同学们,你认识这些字吗?你能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将这些字标注在课文中吗?
你能找出来每一段写了《清明上河图》的什么内容吗?
同学们开始读,标注音、找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介绍社会背景,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

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说明文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那么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的顺序叫做“逻辑顺序”。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繁华”。

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文章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把握说明顺序。

提问:作者在哪一段重点描摹了“繁华”?
明确:第四自然段。

提问:第四段描写了那几处场景?
明确:三处:近郊、汴河两岸、街道。

提问:作者写了这三处场景,先写画面开卷城郊,笔触转到画面中段的汴河两岸,又转到尾声的街道。

这是什么顺序?
明确:这种“按事物空间顺序来写作”的方法就叫做“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使我们的文章更加有条理。

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你认为哪个场景最繁华?
画面开卷:汴京近郊的风光。

(明确“清明时节”)
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①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了“繁华”)
(读出重音)
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此为例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①街道上都有什么呢?(店铺、行人)
②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说明的?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同学们可以给老师解决一个词语吗?“摩肩接踵”什么意思?(肩膀挨着肩膀,脚后跟挨着脚后跟)什么多?(人多)那你赶过集吗?你逛过街吗?你去过人来人往的商场吗?你能找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集市上、街上、商场里是什么样的吗?(人来人往、热闹、水泄不通、车水马龙…)那就是人多、生意多、买卖多、吆喝多,这就是——“繁华”!
③这两句话中有许多像“摩肩接踵”这样的四字词语,你能迅速找到并把它标出来吗?(高大雄伟、城楼两侧、一应俱全…)
你能只读这些词语,把它们读得又快有准吗?先自己练一遍,然后读给同桌听,看你们俩谁读得快!谁能一口气儿读出来!(自读--互读--展示)
读得比平时快,你有什么感觉?更能体现出什么?(繁华)
这些四字词语,不仅概括力强、精炼,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所以,作者就是用精炼、生动、典雅、富有韵味的语言说明的。

同学们,你带着老师欣赏了那么多的繁华景象,我们一起“梦回繁华”、“梦回《清明上河图》”。

那这幅图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上河”什么意思呢?“上河”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汴河”的意思,第二个是清明时节,各地的商贩来到汴河两岸赶集的意思,也就是说“上河”是个动词,就和我们现在“赶集”的意思差不过。

目标导学三:把握《清明上河图》价值。

提问:学到这里,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它历经磨难,也历经繁华;现在安详的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它是故宫的镇馆之宝,它是无价之宝。

那同学们从文中第五段找一找,为什么它那么珍贵吗?
明确: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和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①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试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抓住“内容庞大”,有多大?(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换成“很长很长”行吗?(不行,语言准确)
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数字?(画中人物达500之多)这种用数字说明的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列数字让说明文语言更加准确。

老师又有一个问题:500之多,“之多”是个约数,去掉“之多”可以吗?画中人物500人,这样岂不是更准确吗?(约数更能体现出语言的准确、严密。


②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独一无二)
③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真)
④艺术价值
⑤历史价值
这是由于《清明上河图》的宏大,它的第一无二,它的真实灵动,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它才那么珍贵啊!
目标导学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梦回繁华》这篇说明文,欣赏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佳作。

那我们能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知识吗?你学到了什么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吗?就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社会背景、作者、内容、历史价值;
逻辑结构、空间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PPT出示《西湖争标图》,咱们这节语文课再来欣赏一幅图——《西湖争标图》;《西湖争标图》相传是张择端的作品,那是千年前某个端午的第一个下午,那一天西湖旁桃红柳绿,那一天上千人来到西湖边观看龙舟比赛;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从图画中感受这种热闹繁华!
同学们,假如让你鉴赏、介绍、说明这幅图,你会采取哪些角度、何种方法呢?咱们小组四人能不能交流讨论一下,一会儿找小组代表发言。

这两幅图的共同点是描摹了当时场景的什么特点?(繁华)其实我们不用“梦回繁华”,繁华就在我们周围,需要我们用双手创造。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繁华盛世!
三、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对象:《清明上河图》背景
结构:逻辑结构作者
方法:摹状貌列数字内容
语言:典雅韵味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