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受众的表述_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回顾_2000_2010_梅琼林

关于受众的表述_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回顾_2000_2010_梅琼林

相反,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却在下降,2010 年只有 1 篇 关于大学生受众研究的论文。事实上,大学生群体显然也属于 广义上的城市受众,青少年受众研究虽然名义上是使用了“青 少年”这一没有空间界限的词语,但在具体的调查中绝大多数 都还是以城市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从总体看来,对城市 受众的研究还远远多于对农村受众的研究。联系到现实农村 和城市在人数上的比例(当然学术研究的关注点不能根据人口 数来分配),其中的巨大差距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国人和在华外国人接触最多的中国媒体”[4]。作者认为“亟须
重视‘对内传播’的‘对外传播’效应”。
(四)论文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分布
从搜集到的论文来看,2000 年以来,受众研究除了对受众
与媒体的关系(受众的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等)的研究取得许多成果外,还在其他一些重要领域有了不错
的进展,论文集中分布的领域为:受众地位和权利、受众心理与
受众作为一个传播学概念,具有分布广泛、人数众多、内 部差异显著等特点。受众作为现实的社会人群,必会形成不 同的受众群体。这些不同的受众群体在使用媒介、媒介认 知、媒介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表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 据这些不同的表现对受众作出划分,区分出不同的受众群 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受众研究。目前,中国对不同受众群 体的研究主要还是根据社会学的划分,集中在大学生、青少 年、农民工、城市受众等特定群体,这些群体成为受众研究的 主要关注点。
另外,近两年还出现了对外国人及外国留学生受众群体 的研究,例如《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的接触状况及公信力 评价——基于对在京外国人调查的一个探索性研究》指出, “中国媒体是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长期在华
·178·
外国人中,超越了人际传播渠道和本国媒体渠道;在华外国
人同中国本土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体有较大重合,CCTV1 是中
摘 要:受众研究是中国传播学开展较早、成果较丰富的研究领域,也是传播学本土化的重要切入点。
选取了国内新闻传播学界 6 本核心期刊,搜集了自 2000 年以来在上面发表的所有关于受众研究的论文,通
过定量分析,对新世纪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成果做了系统梳理。
关键词:受众研究;传播学;受众本位;受众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3
(二)论文研究方法之实证研究情况 受众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但 目前中国受众研究中许多看似“思辨”的研究其实算不上真 正意义上的“思辨”,多数“思辨”的论文或者套用国外的时髦 理论,或者流于形式化的“口号”,真正创新的成果很少。这 种“思辨”的方法很适合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 的是直观、体悟、想象,但缺乏逻辑和理性思辨。这种思维模 式表现在学术研究中(不仅仅是传播学研究)就是,很喜欢就 西方某种时髦热门的理论,甚至是西方某大师的某句话,发 感慨谈体会,而不耐烦对西方理论进行历史的逻辑的梳理, 缺乏思辨理性所应该具有的创造力。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发 现了这种“思辨”研究的弊端,近年积极主张引入精确的定量 研究方法,这也算是对国内“思辨”盛行的拨乱反正(当然也 要注意矫枉过正)。由于我们难以确定国内思辨研究成果是 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研究,笔者在此主要分析国内 2000 年以来实证研究成果的分布情况。在笔者所搜集到的论文 中,共有 193 篇属于实证研究,其中 2000 年共有 8 篇,2001 年 有 6 篇,2002 年有 7 篇,2003 年有 11 篇,2004 年有 8 篇,2005 年有 8 篇,2006 年有 16 篇,2007 年有 29 篇,2008 年 26 篇,2009 年 28 篇,2010 年 46。
受众地位 与权利
4
4
3
3
3
4
4
2
8 14 15
受众心理 与认知结构
5
1
3
0
5
4
5
5 25 41 51
传统理论验证 0 1 2 1 0 0 2 3 3 6 6
受众素养 0 0 0 0 4 5 4 4 6 6 7
受众研究方法 3 1 2 0 2 2 0 0 7 1 2
1.受众地位与权利 从近年的文章来看,受众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受众本位”的观念多次被学者所论述。比如陈文莉的《试论 受众本位意识》[5]等文章。这反映了在媒体市场化进程、新媒 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受众观的形成。也有一些学 者对受众地位表示了质疑。胡翼青指出,承认受众与传者的 距离完全消失,认为专业传播机构将成为“信息平民”这一设 想完全是空想,网络的出现也没有根本上改变受众的地位, 一个后分众化传播的时候已经来临[6]。马锋则针对“受众即 消费者”的观念进行了剖析,认为消费者的受众观念本质上 是“受众本位”幌子下的“传者本位”[7]。 “受众本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介市场化的产物,因此 这一理念除了容易流于形式化的口号外,还容易造成一个很大 的弊端,即借助于这一理念,媒体“不断地用黄色与煽情报道刺 激读者感官,提升发行量”[8]。因此,我们在提倡“受众本位”、 反思其弊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受众具体权利的研究。但从论 文的情况看,这是研究中的薄弱点。对受众权利的研究,主要 有对受众知情权的研究和媒介接近权的研究,如周葆华以上海 网民为例对“Web2.0 知情与表达”的研究,赵云泽、付冰清对当 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等。 另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逐渐被关注。《新媒介环境下 西方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信息侵害的策略分析》一文 详细分析了美国的《传播净化法案》和《儿童在线保护法案》、 英国移动运营商关于不良移动内容的行为准则、澳大利亚的 网络内容共同管理机制以及比利时使用儿童电子身份证的 “更安全聊天”计划等典型案例,最后得出其结论——“共同管 制和技术手段的结合,或许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9]。但从总 体数量上看,受众的其他权利被关注不多。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群体 大学生 1 2 1 4 5 1 8 9 5 4 1 农民工 0 0 0 1 1 0 0 0 1 4 5 青少年 0 0 0 5 1 2 5 8 4 8 5 农村受众 0 0 1 2 0 1 1 4 2 3 7 城市受众 7 3 0 4 1 1 2 3 4 7 8 儿童 1 1 2 0 1 1 1 2 2 3 4
从论文在不同群体的分布来看,不同群体的被关注度是 非常不均衡的。大学生、青少年和城市受众在 2007 年及以前 是最受关注的群体,而农民工和农村受众则是被边缘的群 体,但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民工和农村问题,自 2008 年以 来对农民工和农村受众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得到明显的提 升,“三农”问题一直是最令人瞩目的问题。《场域理论视野下 弱 势 群 体 媒 介 势 弱 的 形 成 及 其 救 助》以 皮 埃 尔·布 尔 迪 厄 (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作为工具,检视了我国现阶段 “弱势群体”媒介“势弱”的成因,并制定了具体的治理方法[2]。 《公文传播与农民政治素质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连续多年 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足见政府对 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重视。解决农民问题,农民素质是重中 之重”[3]。
二、论文分布情况分析 (一)论文在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分布:新媒体/传统媒体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总计 新媒介 3 9 7 5 3 2 3 10 19 31 36 128
传统 媒介
9
9
8
11 9 12 13 16 12 20 20 139
认知结构、传统理论的验证。此外,受众素养、受众研究方法也
是热门的领域,但考虑到篇幅问题,笔者在此不再对这两个领
域进行详细论述(在其他的论文中笔者对这两个方面已经有所
涉及)。论文在这几个领域的分布情况如下:
年份
领域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年 1 月 第 19 卷 第 1 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Jan.,2011 Vol.19 No.1
关于受众的表述: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回顾 (2000——2010)
梅琼林 1,胡力荣 2,袁光锋 3
(1.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证券日报,北京 100101;3.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目前,新媒体受众研究还处于学术积累的“相对初级阶 段 ”,因 此 这 期 间 的 研 究 主 要 还 是 以 开 拓 新 的 研 究 领 域 为 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波及人文社科的许多 领域,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到文学、哲学、伦理学等,不断 有新的学科介入对网络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几 年的新媒体受众研究中,还将继续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为 主,这些新开拓的领域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同时,已有 的领域将开始往纵深方向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1-0177-05
一、引言 在中国传播学界,受众研究是开展较早、成果较丰富的 领域。由于中国“党管媒体”的媒体体制,长期以来,媒体作 为党的宣传喉舌,是为党的宣传服务的。在这一体制下,受 众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是可以被灌输意识形态的抽象的“人 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领域的逐步解放、政治环境的 逐渐宽松,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进入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由政 治性的新闻学研究向学术性的传播学研究转变。在这种背 景下,“受众”的地位和意义开始受到重视。1981 年,北京新 闻学会举行首次受众学术研究会议,副会长安岗发表了题为 《研究我们的读者》的著名演讲。安岗的这篇演讲,把“读者” (听众、观众)从接受媒体灌输的对象,提高到接受服务的主 体,确立了读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我国受众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受众研究具有对传统受众观 “拨乱反正”的意义。同时,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媒体产业化 改革开始起步,因此,对“受众”的重视其实已经具有了商业 的性质。这种对受众进行商业目的调查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 期之后开始正式兴起,一些专业调查公司相继成立,但“随着 大量商业性调查公司介入受众调查领域,商业性和公正性的 矛盾便随之产生”[1]。在中国“双重属性”的媒介体制下,受众 研究一直处于政治性、商业性、学术性三种价值取向的博弈 中。政治性控制商业性和学术性,商业性侵入学术性、挑战 政治性,学术性反抗商业性和政治性,这使得中国受众研究 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基于受众研究的重要性,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