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域网的发展史

局域网的发展史

摘要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园区局域网越来越普及,当前的学习、工作和通信方式已经完全实现了网络化。

本文首先介绍园区局域网的发展过程;接着提出总的模型图,然后进行模型图的设计;而后详细论述模型的具体实施,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子网规划、路由协议选择和配置;最后做了设计总结。

关键词:园区局域网, 子网规划, 路由协议配置.
1.1局域网发展史
在最近的20多年间,以太网已从4800bps争用型无线电道传输系统发展到最普及的局域网络标准,并能在无屏蔽的双绞线上每秒传输1000兆位的信息。

以太网的发展史是如此的迅速,以致于带动了整个局域网技术的腾飞。

以太网的核心思是使用共享的公共传输信道。

共享数据传输信道的思想来源于夏威夷大学。

60年代未,该校的Norman Abramson及其同事研制了一个名为 ALOHA系统的无线电网络。

这个地面无线电广播系统是为了把该校位于 Oahu岛上的校园内的IBM360主机与分布在其它岛上和海洋船舶上的读卡机和终端连接起来而开发的。

该系统的初始速度为4800 bps,最后升级到96O0 bps。

该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入境”( inbound)和“出境”(outboundl)无线电信道作两路数据传输。

出境无线电信道(从主机到远方的岛屿)相当简中明了,只要把终点地址放在传输的文电标题,然后由相应的接收站译码。

入境无线电信道(从岛内或船舶发到主机)比较复杂,它是采用一种随机化的重传方法:副站(岛屿上的站)在操作员敲击 Return 键之后发出它的文电或信息包,然后该站等待主站发回确认文电;如果在一定的时限(200到1500毫微秒)内,在出境信道上未返回确认文电,则远方站(副站)会认为两个站在企图同时传输,因而发生了碰撞冲突,使传输数据受破坏,此刻两个站都将再次选择一个随机时间,试图重发它们的信息包,这时成功的把握就非常大这种类别的网络称谓争用型网络,因为不同的站都在争用相同的信道。

这种争用型网络有两种含义:这一模式允许多个节点用简单而灵巧的方法,准确地在同一个频道上进行传输。

使用该频道的站愈多,发生碰撞的机率愈高,从而导致传输延迟增加和信息流通量降低。

1972年底, Metcalfe和 David Boggs设计了一套网络,将不同的ALTO计算机连接起来,接着又把NOVA计算机连接到EARS激光打印机。

在研制过程中, Metcalfe把他的工命名为ALTO ALOHA网络,因为该网络是以ALOHA系统为基础的,而又连接了众多的 ALTO计算机。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络--ALTO ALOHA网络首次在 1973年5月22日开始运转。

这天, Mctcalfe写了一段备忘录,称他已将该网络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其灵感来自于"电磁辐射是可以通过发光的以太来传播的这一想法"。

最初的实验型PARC以太网以2.94Mbps(每秒兆位)的速度运行,该速度值有点太零碎、其原因是第一个以太网的接口定时
器采用 ALTO系统时钟,意味着每340毫微秒就发送一次脉冲,导致传送率为2.94Mbps,当然,以太网比初始的 ALOHA网络有了巨大的改进,因为以太网是以载波监听为特色的,即每个站在要传输自已的数据流之前先要探听网络的动静,所以,一个改进的重传方案可使网络的利用率提高将近100%。

到1976年时、在PARC的实验型以太网中已经发展到100个节点,已在长1000米的粗同轴电缆上运行。

Xeror正急于将以太网转化为产品,因此将以太网改名为 Xerox Wire。

但在1979年, DEC、 Intel和 Xerox 共同将此网络标准化时,该网络又恢复以太网这个名字。

1976年6月, Metcalfe和 Boggs发表了题为:"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换"的著名论文,1977年底, Metc alfe和他的三位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 CSMA/CD(载波监听多路存取和冲突检测)。

从此,以太网就正式诞生了。

1.2局域网结构
为了完整地给出局域网(LAN)的定义,必须使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功能性定义,另一种是技术性定义。

前一种将LAN定义为一组台式计算机和其它设备,在物理地址上彼此相隔不远,以允许用户相互通信和共享诸如打印机和存储设备之类的计算资源的方式互连在一起的系统。

这种定义适用于办公环境下的LAN、工厂和研究机构中使用的LAN。

??? 就LAN的技术性定义而言,它定义为由特定类型的传输媒体(如电缆、光缆和无线媒体)和网络适配器(亦称为网卡)互连在一起的计算机,并受网络操作系统监控的网络系统。

??? 功能性和技术性定义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功能性定义强调的是外界行为和服务;技术性定义强调的则是构成LAN所需的物质基础和构成的方法。

??? 局域网(LAN)的名字本身就隐含了这种网络地理范围的局域性。

由于较小的地理范围的局限性。

由于较小的地理范围,LAN通常要比广域网(WAN)具有高的多的传输速率。

LAN的拓扑结构目前常用的是总线型和环行。

这是由于有限地理范围决定的。

这两种结构很少在广域网环境下使用。

LAN还有诸如高可靠性、易扩缩和易于管理及安全等多种特性。

在计算机应用的初期,人们使用的都是大中型计算机,通常简称为主机。

需要使用计算机的人必须向计算机操作人员提交请求,而且在获准上机后,必须等待数小时或几天才能得到结果。

???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通过终端连到了主机上,从而人们不必进入机房,只需从办公室的终端上便可提交请求。

??? 再后来又出现了中小型计算机,操作系统也随之出现。

这时用户已经能够以交互操作方式向中心机提交请求。

然而,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只是在70年代出现了个人计算机(PC)后才得以实现的。

??? 1981年出现的IBM PC机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已经可同早几年的大型机相媲美。

随着PC的大量投入市场,人们发现,每台PC配置一台磁盘驱动器和打印机,当时在费用上实在难以承受。

于是出现了资源共享的方式:磁盘服务器和共享打印机。

这是一种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它可使几个PC用户很方便地对公共硬盘驱动器进行共享式访问。

第一个磁盘服务器是在CP/M 操作系统下运行的。

??? 早期的LAN,用户对硬盘驱动器的共享访问是经过连到共享驱动器的计算机实现的。

计算机中的软件将公享的硬盘驱动器分成称为"卷"的区域,每个用户一个。

在用户看来,用户分得的"卷"犹如他自己的专用盘驱动器。

硬盘通常还包括公用卷,使用户共享信息。

??? 在目前LAN中,磁盘服务器已经由文件服务器取代。

文件服务器无论在使用户共享文件方面,还是帮助用户跟踪他们的文件方面都优于磁盘服务器。

有些LAN能支持多个文件服务器,每个服务器又有多个硬盘驱动器与之相连,从而使LAN很容易扩充。

除硬盘驱动器为PC用户共享外,第二个供PC用户共享的设备是打印机。

目前, 每种LAN都
能有这种能力,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打印服务器已成了整个LAN软件包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台独立的计算机。

利用LAN打印服务器,用户仅可使用与一定文件服务器相连的打印机,或使用与网络上任何用户工作站相连的打印机。

LAN管理器可以限制对一定打印机的访问。

用户也可将几个文件发送到同一个打印机。

这些特点和其它特点取决于使用的LAN软件特性。

还有其它类型的服务器,如通讯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LAN是通过将一组PC连接到指定为服务器的机器上来实现的,连接媒体可有多种,如同轴电缆等。

要构成LAN,必须有其基本组成部件。

LAN既然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自然少不了计算机,特别是个人计算机(PC)。

几乎没有一种网络只由大型机或小型机构成。

因此,对于LAN而言,个人计算机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构件。

计算机互连在一起 ,当然也不可能没有传输媒体,这种媒体可以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或辐射性媒体。

第三个构件是任何一台独立计算机通常都不配备的网卡,也称为网络适配器,但在构成LAN时,则是不可少的部件。

第四个构件是将计算机与传输媒体相连的各种连接设备,如RJ-45插头座等。

具备了上述四种网络构件,便可搭成一个基本的LAN硬件平台,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