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基础知识)1 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以下三个问题(慈龙骏,1995):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起因和发展的;②“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2 土地——土地是指具有陆地生物生产力的系统,由土壤、植被、其它生物区系和在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

3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乃至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4 荒漠化防治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其中包括营造的各种类型防护林体系、设立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的草场植被的人工播种及复壮更新措施、集约型生态农业的建设;以及为防治风蚀所设置的机械沙障、实施的化学与力学固沙工程等,为防治水土流失所修建的各种拦沙蓄水、防洪护岸工程和梯田工程等,为治理土壤盐渍化所建立的排水工程和实行的冲洗改良措施、灌溉淋盐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5. 草原——草原指由耐寒旱生多年生草本(以丛生禾草为核心)植被为主(有时由旱生小半灌木取代或两者共优)组成的植物群落。

其中耐寒旱生植物的生态型包括中旱生、真旱生、强旱生。

我国温带草原区植被类型依据生态──外貌原则,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

其中草甸草原带建群种为中旱生或广旱生多年生草本,中下层渗杂有中生、旱中生草本层,中生灌木、小灌木层等。

典型草原由典型旱生──真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组成。

6. 风蚀荒漠化——以风力为主要侵蚀营力造成的土地退化称为风蚀荒漠化。

其主要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活动的影响,在风力侵蚀作用下,使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沉积、磨蚀等过程,造成地表出现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7. 沉降堆积——当风速减弱,使紊流漩涡的垂直分速小于重力产生的沉速时,在气流中悬浮运行的沙粒就要降落堆积在地表,称为沉降堆积。

8. 遇阻堆积——风沙流运行时,遇到障阻,使沙粒堆积起来,称遇阻堆积。

9. 尘暴或降尘现象——风沙流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湿润或较冷的气流,会被迫上升,这时部分沙粒不能随气流上升而沉积下来。

两股风沙流相遇,即或在风向几乎平行的条件下,也会发生干扰,降低风速,减小输沙的能力,从而使部分沙粒降落下来。

在风沙流经常发生的地区,粒径小于0.05mm的沙粒悬浮在较高的大气层中,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粒和尘土就成为雨滴的凝结核随降雨大量沉降,成为气象学上的尘暴或降尘现象。

10.风沙流——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当风速达到起沙风速时,砂粒在风的作用下,随风运动形成风沙流。

风沙流是风对沙输移的外在表现形式。

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风沙流结构。

11. 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是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在风力作用下,产生风蚀劣地,粗化地表,片状流沙堆积及沙丘形态发展等风沙活动现象的土地退化过程。

12. 土壤流失——由于风及风沙流对地表土壤颗粒剥离、搬运作用,使土壤产生严重流失。

13. 磨蚀——由风力推动沙粒沿地面的冲击力而引起的作用.14. 风蚀作用——由风的动压力及风沙流中沙粒的冲蚀、磨蚀作用,使地表物质被吹蚀和磨蚀,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质地粗化,结构变差,生产力降低,沙丘及劣地形成等土地退化的作用过程。

15. 蚀积原理——土壤风蚀原因及风沙运动规律16. 侵蚀起动流速——水流能够冲刷推动泥沙运动的最小流速,称为起动流速或临界流速。

17. 水力侵蚀作用过程——水流对地表泥沙作用过程包括剥离、搬运和堆积作用过程。

18.水流侵蚀作用——水流及其携带的泥沙通过冲蚀、碰撞和磨蚀等作用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的作用叫水力侵蚀作用。

19. 下蚀或切蚀——水流切深床面称为下切侵蚀,简称下蚀或切蚀。

20. 塑源侵蚀——水流在源头与床面坡度突变处不断切深床面,并向上发展,使形成的沟谷源头后退,指向源头的侵蚀作用,又称塑源侵蚀。

21. 侧蚀——或叫旁蚀,则是水流拓宽床面的作用,它主要发生在水流弯曲处的凹岸,其作用强度受环流离心力和水流冲刷力控制。

22. 土壤侵蚀模数——指单位面积上每年侵蚀土壤的平均重量。

23. 沟谷密度——单位面积上沟谷的长度。

24. 地面割裂度——沟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百分数。

25. 水流搬运作用——水流挟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动坡面物质移动的作用,称为水流搬运作用,泥沙随水流搬运方式有悬移和推移两种。

悬移是较细小的泥沙在水流上举力作用下起动并进入水流以与水流相同的速度呈悬浮状态搬运的一种方式。

起动泥沙颗粒较大时,可在水流中回落到床面上时,对床面泥沙有一定冲击作用,使另一部分泥沙跃起进入水流,或起动泥沙沿床面滚动、滑动,称为推移。

26. 水流挟沙能力——在一定水流条件下,能够搬运泥沙的最大量称水流挟沙能力,或饱和挟沙量27. 侵蚀率——由于水力侵蚀作用,使单位面积的坡面上可能最大的产沙量,被称为侵蚀率。

28. 层状侵蚀——坡面水流形成初期,水层很薄,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往往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固定的流路,多呈层流,速度较慢。

在缓坡地上,薄层水流的速度通常不会超过0.5m/s,最大也在1~2m/s之间。

因此,能量不大,冲刷力微弱,只能较均匀地带走土壤表层中细小的呈悬浮状态的物质和一些松散物质,即形成层状侵蚀。

29. 细沟侵蚀——当降雨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饱和,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度流动的细小水流即漫流。

随径流汇集的面积不断增大,同时又继续接纳沿途降雨,因而流量和流速不断增加,到一定距离后坡面水流的冲刷能力便大大增加,产生强烈的坡面冲刷,引起地面凹陷,随之径流相对集中,侵蚀力相对变强,在地表上会逐渐形成细小而密集沟,形成细沟侵蚀。

30.沟蚀——地表坡面薄层水流进一步汇集而形成股流,股流水流集中在沟槽中,冲刷侵蚀能量增强,一方面掏冲下覆土体,一方面进行侧蚀,不断地改变沟槽形态,形成形态各异的侵蚀沟,由于水流能量的差异,沟谷总是先出现细小沟谷,然后依次出现大型沟谷。

31. 重力侵蚀(下渗侵蚀)——由于水流下渗,增加了土体重力,同时下渗水浸泡使土体颗粒之间凝聚力减弱,当重力超过内摩擦力、凝聚力和根系的固持力时,就会发生滑坡、崩塌、泻溜等,造成土壤侵蚀,由于这类侵蚀的直接作用力主要是重力,故也叫重力侵蚀。

32. 混合侵蚀——水力对土壤侵蚀除了以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及下渗水流形式侵蚀外,还与其他营力共同作用或三种状态水营力交替作用对土壤产生混合侵蚀。

最常见的混合侵蚀就是泥石流。

33. 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

34.土壤抗蚀性——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其分散和悬浮的能力.35. 土壤抗冲性——指在土壤抵抗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能力.36. 盐渍土——所谓盐渍土(或叫盐碱土)是指对作物生长有害的水溶性盐类(如NaCl 、Na2CO3等)在土壤中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达到对作物正常生长产生危害的土壤,是对盐土、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

37. 盐渍化——盐类在土壤中积累形成盐渍土的过程称为盐渍化。

38. 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些不利措施,如大水灌溉,有灌无排,渠系严重渗漏,排水受阻,平原中高水位蓄水等引起含有可溶性盐的地下水位上升,使原来为非盐渍化的土壤或已经改良为非盐渍化的土壤,经过盐渍过程演变为盐渍化土壤。

39. 直播——用种子作材料,直接播于沙地建立植被的方法。

40. 植苗(即栽植)——以苗木为材料进行植被建设的方法。

41. 立地条件类型——实际上就是把环境条件一致或近似的沙地归类。

可以理解为是这样的地段,在这些地段上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因子(如气候、肥力、水文、沙地流动性等)是相同或相近的,也就是植物生长的效果相同,在同样经济条件下应采取同样的措施,这样的地段总和就划为一个立地条件类型,也就是一个森林植物条件类型。

42. 立地条件类型地区——以控制本区水热条件的基本因素为依据,分映地带性大尺度气候差异,地域上是相连的完整区域。

是分类系统的高级、中高级单位;43.立地条件类型区——在上述大尺度地域划分的基础上,依据中尺度地域水热条件差异进一步划分,在地域上也是相对完整连片的区域。

反映中尺度区域的气候差异;44.立地条件类型组——由地域不相连接,但能重复出现的生态条件相似的立地类型组合,反映小尺度地域的差异(基质、水分、地形、地貌等);45.立地条件类型——立地划分的基本单位,可落实到具体地块,是生态条件相同或近似的地段组合。

46. 机械沙障——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此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蚀积状况,达到防风阻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及地貌状况等目的,统称机械沙障。

47.沙障孔隙度——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

48. 沥青乳液——又叫乳化沥青,它是要乳化剂存在条件下,通过乳化设备将沥青以微粒形式分散于水中的两相体系。

其中的沥青微粒叫做分散相或内相,水叫做连续相或外相,这种乳液又称水包油式乳液。

49. 风力治沙——风力治沙是以风的动力为基础,人为地干扰控制风沙的蚀积搬运,因势利导,变害为利的一种治沙方法。

50. 水力拉沙——水力拉沙是以水为动力,按照需要使沙子进行输移,消除沙害,以改造利用沙漠的一种方法。

其实质是利用水力定向控制蚀积搬运,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

51. 拉沙修渠——利用沙区河流、海水、水库等的水源,自流引水或机械抽水,按规划的路线,引水开渠,以水冲沙,边引水边开渠,逐步疏通和延伸引水渠道。

它是水利治沙的具体措施。

52. 引水拉沙造田——利用水的冲力,把起伏不平、不断移动的沙丘,改变为地面平坦、风蚀较轻的固定农田。

这是改造利用沙地和沙漠的一种方法,是水利治沙的具体措施。

53. 引水拉沙筑坝——引水拉沙筑坝即利用水力冲击沙土,形成沙浆输入坝面,经过脱水固结,逐层淤填,形成均质坝体。

用这种方法进行筑坝建库,称为引水拉沙筑坝,俗称水坠筑坝。

54. 水蚀工程防治技术——即水土保持工程,指应用工程的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