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安全名词解释

常用安全名词解释

常用安全名词解释安全术语1 本质安全化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

该原则的含义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所谓本质上实现安全化(本质安全化)指的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中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失误—安全功能;故障—安全功能;设施固有的功能)。

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本质安全化在现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物的本质安全化和人的本质安全化。

2 系统安全化系统安全化是将安全方面的要求贯穿至整个系统(包括系统硬件、软件、使用、保障及有关人员)和系统全寿命的各阶段(包括论证、设计、研制、使用、维护及报废),逐项、全面地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危害,采取保证安全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达到消除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3 习惯性违章所谓的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行为习惯性违章是长期沿袭下来的违章行为,它实质上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工作客观规律的盲目的行为方式,或没有认识,或随心所欲,但都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

按照违章的性质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习惯性违章操作,即那些在操作中,沿袭不良的传统习惯做法,违反安全规程规定的操作技术或操作程序的行为。

二、习惯性违章指挥,即负责人在指挥作业过程中,违反安全规程的要求,按不良传统习惯进行指挥的行为。

4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5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是: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

6 三方确认三方确认是一种保证清理、检修作业过程安全的工作方法,是对作业现场的设备状况,采取静态控制、动态预防,切断、制止有可能诱发事故根源的工作程序。

即在清理检修作业前,指定专人负责组织查看作业现场和生产流程,对存在的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因素进行逐一排查,制订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安全作业方案;以断电、隔离危险源等方法进行处理确认、挂牌警示的方法,遏制事故发生的一种安全防范措施。

清理、检修作业程序:接受任务→联系协调→查看现场→制订预案→落实措施(三方确认)→清理检修作业→作业完毕(清理现场)→验收交工(三方确认)→撤离现场。

确认三方:生产岗位、电工、清理检修工7 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8 三紧:袖口紧、领口紧、下腰紧9 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10 三不开工:没有危险预知不开工、没有安全交底不开工、没有安全监护人不开工。

11 三同时: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其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2 三级安全教育: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班组级(即岗位)安全教育。

(总厂教育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分厂级教育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车间级教育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班组级或岗位的教育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三级安全教育总结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教育的对象有:新工人、学徒工、临时工、合同工和代培人员、实习人员等。

13 三定、四不准原则:"三定"即:定人员、定措施、定期限。

"四不推"即个人不推给班组、班组不推给车间、车间不推给分厂、分厂不推给总厂。

14 四不放过:处理工伤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是一、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二、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三、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四、事故责任者和有关领导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

15 四制:工作票制、挂牌制、确认制、监护制16 安全生产"五同时":企业领导在计划、布臵、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臵、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17 夏季"四防":防汛、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食物中毒。

18 冬季"五防":防滑、防冻、防火、防爆、防煤气中毒。

19 特种作业范围:包括电工作业、压力容器操作、起重机械作业、金属焊接(气割)作业,机动车辆驾驶,电梯操作与维修作业,建筑登高架设作业等。

23 安全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安全标准化建设包括管理标准化、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管理标准化主要强调基本制度、原始记录、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现场标准化主要强调安全标志、安全防护措施、定臵管理与文明生产;操作标准化主要是按照操作程序与动作标准规范人的作业行为,也包括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佩带与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

其中管理标准化是基础,现场标准化是条件,操作标准化是根本。

24 高处作业高处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作业。

25 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制定的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一种制度。

26 电气设备分为高压和低压高压:指设备对地电压在250V以上者;低压:指设备对地电压在250V及以下者。

27 带电巡线、停电巡线、事故巡线、特巡带电巡线:对带电或停电但未做安全措施的线路巡线。

停电巡线:线路已停电,并挂好地线的情况下巡线。

事故巡线:线路事故后查明原因的巡线。

特巡:对带电线路在暴风雨、覆冰、河开冻、水灾、大负荷、地震等情况下的巡线。

28 班组安全日活动开展好安全日活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做好准备。

活动前确定好活动内容,收集好学习资料,每次活动注意学习或解决一、二个问题。

(2)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样。

可以学习安全文件、报纸、规章制度,可以开展安全操作示范,反事故演习,安全知识问答,可以分析事故案例,查找事故隐患,还可以总结安全工作,表扬好人好事等。

(3)认真做好记录。

记录应及时、齐全、清晰。

(班组安全日活动要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四懂”:即懂得火灾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得火灾扑救的方法,懂得火场逃生的办法;“四会”:即会报火警119,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

安全生产的“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引进的建设项目,其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

一般称之为“三同时”制度。

职业安全卫生设施是指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而采取的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装臵、防护用具及其他防范技术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卫生设施、个体防护措施和生产性辅助设施。

我国《劳动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等,对“三同时”制度都作了明确规定。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各类项目可能造成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危险因素,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保障新工程项目正常投产使用,防止事故损失,避免因安全问题引起返工或采取弥补措施造成不必要的投入。

“三同时”制度的建立,是防止新工程项目带病投产运行,确保物的本质安全的有效的法律制度。

“三同时”制度和安全卫生预评价制度结合起来实行,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

两者结合起来实施可使新项目做到更合理,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少潜在的危害,真正作到防患于未然。

“三同时”制度的实施要求从项目论证到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都应按“三同时”的规定进行审查验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必须进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论证,明确项目可能对职工造成危害的防范措施,并将论证结果载入可行性论证文件。

5 U% j! V% I w8 E" n5 O& y; r (2)设计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时,应当同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专篇》,职业安全卫生设施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职业安全卫生专篇的内容主要包括:设计依据、工程概述、建设及场地布臵、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职业安全卫生设计中采用的主要防范措施、预期效果及评价等。

(3)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审查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更改职业安全卫生设施的设计,并对施工质量负责。

(4)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验收规定进行。

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不得验收和投产使用。

(5)建设项目验收合格,正式投入运行后,不得将职业安全卫生设施闲臵不用,生产设施和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必须同时使用!+ 工伤事故频率是如何计算的?答:(1)千人死亡率:表示在某个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

其计算方法是: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平均在册职工人数)×1000(2)千人重伤率是指某个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

其计算方法是: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平均在册职工人数)×1000(3)千人伤亡率是指某个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含死亡、重伤、轻伤人数之和)。

其计算方法是:千人伤亡率=(伤亡人数/平均在册职工人数)×1000(4)百万工时伤害率是指某个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因工伤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含死亡、重伤、轻伤人数之总和)。

其计算方法是:百万工时伤害率=(伤亡人数/实际总工时数)×106(5)工伤事故严重程度的计算:①伤害严重率是指某个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因工伤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

其计算方法是:伤害严重率=(损失工作日总数/实际总工时数)×106②平均伤害严重率是指某个时期内因工伤事故造成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数。

其计算方法是:平均伤害严重率 = 伤害严重率/百万工时伤害率 = 损失工作日总数/伤害人数五落实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的五落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