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阿片样镇痛药

第十一章 阿片样镇痛药


第一节
吗啡及相关的阿片样激动剂
一、吗啡的分子结构
CH3 16 N 10 D 9 H 1 11 15 8 B 14 2 A 12 13 C 7 E 6 3 4 O 5 HO OH
µ受体激动剂 受体激动剂
5个手性中心:5R, 6S, 9R, 个手性中心: 个手性中心 13S, 14R 左旋体有效
吗啡
• 立体结构: “T”型 立体结构: 型
第十一章
阿片样镇痛药
(Opioid Analgesics) )
• 镇痛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 镇痛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痛觉而不影响其它感觉的药物 • 缺点:成瘾性、戒断症状及呼吸抑制 缺点:成瘾性、
分类
• 从植物药中提出的生物碱类 • 合成镇痛药 • 半合成镇痛药 • 内源性多肽
CH3 O C6H5 C6H5
氨 基 酮
µ阿片受体激动剂的构效关系 阿片受体激动剂的构效关系
R1 R4 C C C N R3 R2
芳环和碱性N原子是强 受 芳环和碱性 原子是强µ受 原子是强 体激动剂的必要结构部分 3-酚羟基使活性显著增强 - 叔胺结构对镇痛作用是必 需的 N原子上取代基的大小对具 原子上取代基的大小对具 有激动或拮抗活性有重要 影响
4-苯基哌啶类 - 如:哌替啶 Pethidine
O COC2H5
4-苯氨基哌啶类 - 如:芬太尼 Fentanyl
O N CH3
N CH3
哌替啶
N CH2CH2C6H5
在研究阿托品的类 似物时意外发现 第一个全合成 µ受体激动剂 受体激动剂
芬太尼
哌替啶的结构改造
N-取代基的改变 - 反构酯和α- 反构酯和 -甲基取代物 4-苯氨基哌啶 苯氨基哌啶
非那 佐辛
喷他 佐辛
环佐辛
• 非那佐辛为 受体激动剂, ∼ 10倍 非那佐辛为µ受体激动剂, 受体激动剂 倍 • 喷他佐辛是第一个非麻醉性镇痛药,激动/拮抗剂, 喷他佐辛是第一个非麻醉性镇痛药,激动 拮抗剂 拮抗剂, 成瘾性很小 • 环佐辛镇痛及拮抗作用均较强
3. 哌啶类(Piperidines) 哌啶类( )
C6H5CH2CN O H3COOC
C6H5CH2CH2NH2 O H2O, HCl
C6H5CH2CH2N(CH2CH2COOCH3)2 C6H5 N
C6H5 NH H2/Ni
C6H5NH2 HN N H2C CH2C6H5
芬太尼的衍生物
O N O OCH3 N CH2CH2 CH3 O N O OCH3 N O CH2CH2COCH3 N CH3 O N CH3 CH3
卡芬太尼
瑞芬太尼
OH
羟甲芬太尼
• 瑞芬太尼作用时间短,无累积性阿片样效应,适 瑞芬太尼作用时间短,无累积性阿片样效应, 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期间止痛、 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期间止痛、插管和手术 切口止痛等( 受体激动剂 受体激动剂) 切口止痛等(µ受体激动剂) • (+)-(3R, 4S, 2’S)活性最强, ~13000倍 )( )活性最强, 倍
负离子部位 凹槽
适合芳环的平坦区
阿片受体模型的P、 亚结合部位 阿片受体模型的 、T亚结合部位
• 刚性结构、N-取代基增大,激动剂 拮抗剂 刚性结构、 取代基增大 激动剂→拮抗剂 取代基增大, • 刚性结构、3-OH取代,活性增强 刚性结构、 取代, 取代 • 芳环结构和N-取代基部分分别结合在受体表面分离的 芳环结构和 取代基部分分别结合在受体表面分离的 不同亚部位
内源性镇痛物质的发现, 内源性镇痛物质的发现,为新药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和方法 抗酶解肽——改变内源性阿片肽分子部分结构,阻断 改变内源性阿片肽分子部分结构, 抗酶解肽 改变内源性阿片肽分子部分结构 或延长其酶解作用时间可增强其药理效应 Tyr-D-Ala-Gly-Phe-Me-Met-NH2 美克法胺 内啡肽降解酶抑制剂
• 心脏 间期延长、尖 心脏QT间期延长、 间期延长 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 速
• 弱µ受体激动剂 受体激动剂
O CH3 CH3 N CH CH3
• 成瘾性很小 • 适用于由慢性病引起 的疼痛 • 左旋体 左旋体——镇咳 镇咳
3
右丙氧芬
5. 环己烷衍生物
OH H3CO CH2N(CH3)2
曲马 朵
• 弱µ受体激动剂 • 外消旋体 • 不抑制呼吸 • 不影响心血管系统
芬太尼 Fentanyl
O N CH3
阿片µ受体激动剂 阿片 受体激动剂
N CH2CH2C6H5
短时强效镇痛药 外科手术前后的止痛
芬太尼
芬太尼的衍生物
O CH3 N OCH3 O N CH2CH2 N C2H5 N N N O CH3 OCH3 N S CH2CH2
N
阿芬太尼
舒芬太尼
• 阿芬太尼 ~25倍 倍 • 舒芬太尼的治疗指数高,安全性好, ~600-800倍 舒芬太尼的治疗指数高,安全性好, 倍 • 二者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临床用于手术中辅助 二者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麻醉
吗啡的稳定性
1. 吗啡的自动氧化过程 2. 吗啡脱水重排
第六节
体内代谢
1. 吗啡与可待因 2. 哌替啶 3. 美沙酮
吗啡与可待因的体内代谢
CH3 H + N O-脱甲基 脱 CYP2D6 H3CO O OH N-脱甲基 脱 CYP450 H H + N HO O OH N-脱甲基 脱 CYP450 H H + N C3-OH葡萄糖醛酸化 葡 /硫酸酯化 硫 CH3 H + N
SOCl2
CH2CH2Cl H3C N CH2CH2Cl
C6H5CH2CN
NaNH2 , ∆
H3C N
C6H5 H2SO4 CN H2O
H3C N
C6H5 COOH
C2H5OH

H3C N
C6H5 COOC2H5
HCl , C2H5OH
H3C N
C6H5
HCl COOC2H5
枸橼酸芬太尼
H2/Ni CH2 CHCOOCH3 NaOCH3
CH2HC CH2SH CONHCH2COOH
Thiorphan
二肽羧肽酶的抑制剂, 二肽羧肽酶的抑制剂,可显著地加强电针和吗啡的镇痛 效应, 效应,而这种加强可被纳洛酮逆转
第四节
阿片受体模型及构效关系
• 阿片受体:µ、δ、κ 阿片受体: 、 、 • 进一步细分为 1、µ2;δ1、δ2;κ1、κ2、κ3 进一步细分为µ • µ受体镇痛活性最强,成瘾性也最强,是产生副作用 受体镇痛活性最强,成瘾性也最强, 受体镇痛活性最强 的主要原因。 的主要原因。µ1受体为调节痛觉神经传导的高度亲和 结合位点; 结合位点;而µ2受体控制呼吸抑制作用 • δ受体成瘾性小,镇痛作用也不明显 受体成瘾性小, 受体成瘾性小 • κ受体镇痛活性介于前两者之间,但在镇痛的同时有 受体镇痛活性介于前两者之间, 受体镇痛活性介于前两者之间 明显的致焦虑作用,有证据表明κ受体对 受体对µ受体介导的 明显的致焦虑作用,有证据表明 受体对 受体介导的 反应有调节作用
激动- 激动-拮抗混合型药物 拮抗性镇痛药) (拮抗性镇痛药) 阿片µ受体拮抗剂, 阿片 受体拮抗剂,阿片 受体拮抗剂 κ受体激动剂 ∼5倍 受体激动剂 倍 用于中重度止痛, 用于中重度止痛,麻醉 的辅助药物
2. 苯吗喃类(Benzomorphans) 苯吗喃类( )
CH3 N CH3 CH3 HO HO N CH3 CH3 HO CH3 N CH3 CH3
N-脱甲基 CYP3A4 O
CH3 NH CH3 CH3
CH3 N CH3
HO
CH3 N CH3 CH3 CH3
N-脱甲基 CYP3A4 HO
CH3 N-脱甲基 NH CH CYP3A4
3
NH2 HO CH3 CH3
CH3
第七节
盐酸哌替啶
O CH3NH2
合成
CH2CH2OH H3C N CH2CH2OH
双键
1)羟基烃基化 ) 2)羟基酯化 ) 3)N-烃基化和 羟基化 ) 烃基化和 烃基化和14-羟基化 4)7,8位双键和 ) , 位双键和 位双键和14-H改造 改造
酚 羟基
HOOOH醇羟 基5)分子内引入 6~ C14内乙烯桥 )分子内引入C
第二节
吗啡喃类 苯吗喃类 哌啶类 氨基酮类 环己烷衍生物 氨基四氢萘类
• 镇痛药结构差异大,镇痛作用类似→相同药效构 镇痛药结构差异大,镇痛作用类似 相同药效构 象,特定受体部位结合 • µ阿片受体模型(三点结合模型):不能区分激 阿片受体模型(三点结合模型):不能区分激 阿片受体模型 ): 动剂和拮抗剂
负 子部 离 位 凹 槽
适 合芳 的 环 平坦 区
阿片µ受体模型(三点结合模型) 阿片 受体模型(三点结合模型) 受体模型
I. II.
一个芳香性结构的疏水 性平面 一个叔胺氮原子的碱性 中心
III. 连接它们两个的乙基链 突出于环平面的前方
κ阿片受体激动剂 阿片受体激动剂
• 中枢性 受体激动剂(U-50488) 中枢性κ受体激动剂( 受体激动剂 ) • 研究表明,在心脏、血管、胃肠壁以及人的胎盘组织中都 研究表明,在心脏、血管、 发现了κ-受体的存在 发现了 受体的存在 • 外周选择性κ-受体激动剂 外周选择性 受体激动剂
可待因
吗啡
C6-OH葡萄糖醛酸化 葡 (活性代谢物)
H3CO
O
OH
HO
O
OH
哌替啶的体内代谢
O COC2H5
COOH
COOR
N CH3
N CH3
N CH3
哌替啶酸
O COC2H5
COOH
COOR
N 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