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

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

综述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

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黑格尔语)。

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抽象性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

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追求意境取胜。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

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泼、规则、奢侈、热烈。

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

1、中国园林造园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

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并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

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强调并非机械的抄袭自然山水,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影响至深。

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

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其气质和情操。

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气质与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1.1中国园林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中国造园追求的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

中国园林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寄情于山水,并从湖光山色中蕴涵的自然美中抒发情感。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

明明是自然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居”的局面。

这种创造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1.2中国造园倾心追求的是意境美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乃至于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景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是因为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中国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1.3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深沉、虚实共生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

如果说它注重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灵感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步移景异,其中奥妙正在于含而不露、求言外之意,使人们置身其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想之中。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了诗词、绘画中的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效果,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使之若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园林式的中国文化。

2、西方园林造园的美学思想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

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

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期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它强调规整、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2.1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和人化自然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得方方正正,呈现出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虽然在西方美学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形式,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2.2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西方人认为造园要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

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

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韵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的园林更是将它奉为金科玉律。

西方园林那种轴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2.3西方园林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由于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

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3、中西方园林艺术审美差异的必然性由于中西方文化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园林艺术审美方面必然会产生差异。

我国园林艺术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美,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事物。

而西方园林艺术展现的是一种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这种差异的必然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讨论,这里我将从历史渊源、哲学观的差异、政治形态和美学思想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这四个方面来讨论。

3.1历史渊源的差异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

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的方格,果树、疏菜、花卉、药草整整齐齐地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础上,种上灌木和绿篱,形成简单朴素的花园,便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雏形。

3.2哲学观的差异对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影响最早、最大的折学便是老庄哲学。

老子和庄子均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折学家,当时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兴起,阶级对抗与冲突口趋尖锐,在则富掩饰下,前所未有的虚伪、残暴和罪恶迅速集结,老子敏锐地洞察了此种人为物使、人役于物的异化现象,即提出“自然无为”的理念,认为文明所带来的罪恶是人们“有为”所至,要消除罪恶,就要以“无为”来代替“有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并非“寂静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而是囚时就势,如“水之用舟,沙之用鸡,泯之用护囚下为池”,“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美,并不在于它的形式,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逍”。

自然界并没有下意识地追求什么,但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 3 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在于探求自然形式内部的美,而这个美,归根结底,正是被老、庄表达为“无为”的“自然”。

3.3政治形态和美学思想的差异国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

许多文人雅士避凡尘,脱世俗,寄情于山水,有的甚至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

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在西方,17世纪的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颂扬至高无上的君认赞美绝对君权和专制政体,随之成为时代文化的新趋向和艺术创作的新主题,推崇唯理主义,以几何和数学为基础的理性判断完全代替直接的感性市美经验,不信任眼睛的市美能力,代之以两脚规和数字来计算美,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烈比例。

此种数学的或说儿何的市美思想,一直顽固地统治着欧洲的文化艺术界,不仅左右着建筑、雕刻、绘画,同时深刻地影响到园林,西方儿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4、中西方园林艺术审美差异的偶然性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

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

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

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4.1宗教信仰的差异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它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第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封建时代.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基本上均由宗教观念统治着,欧洲有基督教,中国有佛教,尽管宗教和园林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两者并无直接关系,但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要借助包括园林在内的文学艺术形式和力量,而园林艺术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人们的宗教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