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学科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药剂学学科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药剂学学科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1.新型药用辅料的研究
随着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的深入,通过各种途径给药的微球、微囊、纳米球、纳米囊及脂质体等制剂一直是近年来药剂学科的研究热点,这为我们研究解决老药临床用药缺陷、改善药物功效奠定了基础。

然而,我们也看到药用辅料发展的滞后性制约了药剂学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药用辅料传统的作用往往在于帮助主药成分的释放、促进生药成分的溶解或是用于一些专门的用途,如在生产药片时为了防止黏冲等。

不过,如今药用辅料应该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促进主药药效的发挥。

如羟丙基-β-环糊精,聚氰基丙烯酸酯等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等。

然而,要将这些辅料与药物制成制剂在市场上销售,就必须先将这些辅料进行一系列的生物相容性实验,证实其安全性,获得药监局的批文。

此过程类似于新药的研究和报批程序,投入高、风险高、周期长。

因此,制药企业更愿意使用具有批准文号的药用辅料,这使得作为制剂配套产业的药用辅料未能取得同步的发展。

同时,我国已有标准的辅料,如羧甲基淀粉钠、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等,规格不全而且品种少,很难满足改善药物功效对新辅料的需要。

如药物微囊化常用的聚乳酸类辅料,国外已用于上市的微球产品中,而我国至今无可供药用的产品。

制剂工业发达国家仅几种主要剂型所用的辅料就达300余种。

因此,辅料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重要。

2.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发明及其释药机制的阐明
至今,国内外已经研究开发了不少的药物传递系统(DDS),如微球、纳米粒、脂质体、脉冲释放制剂、前体药物等,这些DDS不少已经批准用于临床,如脂质体、微球等,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还要求药剂学家加强对生命科学、医学、化学、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了解和学习,应用前沿科学技术.针对临床治疗
的需求构建创新的DDS,如基于分子识别的药物靶向传递系统、控释系统和前体药物,特别是生物大分子药物靶向传递系统、控释系统和前体药物。

为改善药物功效提供更多的药剂学技术。

3.新型药物传递系统跨膜功能的设计及其机制研究
绝大多数药物需要进入细胞才能发挥治疗效果,目前许多药物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跨膜能力非常有限,如除胰岛素以外的几乎所有蛋白类多肽类药物、治疗基因、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大多数抗癌药物、抗细菌胞内感染药物等。

药剂学家需要学习和掌握细胞生物学、细胞信号传递、膜转运的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针对细胞膜上发现的新受体、新转运体,构建具有跨膜功能的DDS,并深入研究其转运效率、机制、生物效应等。

为改善药物功效提供更有效的药剂学技术。

4.新型药物传递系统体内配置和代谢规律探讨
至今,国内外研究药物体内过程所用的代谢动力学,仍是基于隔室、线性假设的模型,而且基本上能够应用于实际的还只是一室和二室模型。

评价一个药物有效性的指标是血药浓度。

而一旦应用新型DDS,这些DDS势必要改变药物的体内药动学性质,特别是有的DDS 如靶向DDS能将药物相对集中在靶位(器官、组织、细胞或分子),这时,血药浓度指标将失去药效评价意义。

这就需要药剂学家研究建立全新的体内药动学数学模型,用于描述靶向DDS体内配置和代谢规律。

这将为改善药物功效的新型DDS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5.制剂基础理论研究
制剂基础理论研究对老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利用靶向制剂定位原理改变药物的分布,提高药效和降低不良反应;利用增溶与助溶理论进行制剂制备,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利用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选择不同的辅料制成制剂,提高药物的作用时间。

可见,这些基础理论在老药开发中的重要指导地位。

然而,这些基础理论亟待完善。

比如,被动靶向制剂给药后在靶器官毛细血管机械滤过方式
截留后是否会对靶器官造成损伤;缓、控释制剂给药后,造成突释效应的因素以及由于药物突释,在短时间内释放出的大量药物,使体内血药浓度陡然升高而产生毒副作用如何解决等,都严重制约着药物制剂在临床上的使用。

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将极大的推进药剂学新技术的发展。

摘自:《中国药学杂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