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号分析与处理》备课教案(第二章) (2)

《信号分析与处理》备课教案(第二章) (2)

第二章: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时域分析2.1.概述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在给定的激励作用下,系统将产生什么样的响应。

即如果系统(这里指“线性时不变LTI系统”,以下相同)是确定的,激励是已知的,则响应一定也是确定的。

系统数学模型的时域描述主要有两种形式:“输入输出描述”与“状态变量描述”,本章只涉及“输入输出描述”,即采用微分或差分方程对系统进行描述。

为了确定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在时域中对给定激励的响应,首先要建立描述该系统的微分方程(对于连续系统)或差分方程(对于离散系统),并求出满足给定初始状态的解。

这里,解就是系统的响应。

LTI连续/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可以归结为:建立并求解线性微分/差分方程。

这也称之为系统时域响应求解的“经典法”。

由于在其分析过程涉及的函数变量均为时间t,故这一方法称之为“时域分析法”。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物理概念清楚,是学习各种变换域分析法的基础。

几个重要的概念:由于对“线性时不变LTI系统”在时域中进行描述的数学模型就是“微分方程/连续系统”和“差分方程/离散系统”,因此这些方程的“解”就是系统的“时域响应”,进而又可以按照“解的形式”分解为“自由响应”和“强制响应”,也可以按照“响应产生的原因”分解为“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1、自由响应“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的“齐次通解”就是系统的“自由响应/固有响应”,其只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特性。

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系统,在不同的激励作用下,系统“自由响应”的形式是相同的。

(但系数仍与“激励形式和系统初始状态”有关)2、强制响应“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的“特解”就是系统的“强制响应/受迫响应”,其形式由系统的激励所决定。

3、零输入响应指激励输入为零时,仅由系统的初始状态所产生的系统响应。

4、零状态响应指系统的初始状态为零,仅由激励输入所引起的系统响应。

5、全响应系统全响应 = 自由响应+强制响应 = 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2.2.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见书上P24~30,由于该部分内容已在高等数学与电路原理课程中作过较详细的讨论,因此本课程中为“自学内容”。

2.3.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一、差分与差分方程1、差分设有序列f(k),则…,f(k+2),f(k+1),…,f(k-1),f(k-2)…等称为f(k)的移位序列。

仿照连续信号的微分运算,如下式所示:定义离散信号的差分运算表达式如下:即一阶后向差分定义:)1()()(--=∇k f k f k f式中,▽称为差分算子。

本课程主要用后向差分,简称为差分。

2、差分方程包含未知序列y(k)及其各阶差分的方程式称为差分方程。

将差分展开为移位序列,得一般形式即,∑∑=-=--=-mj j m n i i n j k f b i k y a 00)()(,其中1=n a上式称为n 阶(后向形式)差分方程。

差分方程本质上是递推的代数方程,若已知初始条件和激励,利用迭代法可求得其数值解。

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差分方程的“迭代解法”,但是采用这种方法一般不易得到解析形式的解,或称“闭合解”。

二、差分方程的建立一般情况下,实际的物理系统都是连续的模拟系统。

对于SISO 线形时不变连续系统,描述其的数学模型一般是微分方程形式;但是对于这样的数学模型,通过“差分法”即可以通过微分方程推导出差分方程,从而成为处理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1: 考虑一个RC 串联电路如图所示,我们首先建立描述这一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由电路运算基本规律:)()()(t e t r R t i =+Θ dt t dr C i )(=,代入上式并经整理,可得到: )(1)(1)(t e RCt r RC dt t dr =+ (2.3-1) 这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也就是描述RC 串联电路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模型,这里)(t e 为系统输入,)(t r 为系统输出。

下面采用“差分法”将该微分方程离散化。

考虑若将连续变量t 以步长s T 为间距进行等分,可得到),2,1,0(Λ==n nT t s ,所以产生了离散变量s nT ,从而连续函数)(t r 在s nT t =各点的取值就构成了离散序列)(s nT r 。

在s T 足够小的情况下,微分运算就可以表示为:ss s T nT r T n r dt t dr )(])1[()(-+≈,将此式代入上面的(2.3-1)式,得: )(1)(1)(])1[(s s s s s nT e RCnT r RC T nT r T n r =+-+ 整理后可得:)()()1(])1[(s s s s s nT e RCT nT r RC T T n r =-++ 取s T 为单位时间,即1=s T ,可得:)(1)()11()1(n e RCn r RC n r =-++ 令110-=RC a ,RC b 10=,可得:)()()1(00n e b n r a n r =++从而得到描述离散系统的一阶线形常系数差分方程。

例2: 某人每月向银行存款,当月存入无利息,月底结算,月利息为β元/月。

设第k 月存入f(k)元,月底结余为y(k)元,k-1月底结余为y(k-1)元,以f(k)为银行系统的输入,y(k)为输出,则y(k)与f(k)的关系为: )()1()1()(k f k y k y k y +-+-=β即: )()1()1()(k f k y k y =-+-β此即为描述这一银行结余系统的差分方程。

问题:1.自由响应与强制响应的区别是什么?2.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区别是什么?3.在时域中对于LTI 系统,“输入输出描述”方式的系统数学模型是什么?为什么?三、差分方程的经典解对于形如下式描述的离散系统差分方程:其全响应可由以下两种分解响应构成:A 、齐次解)(k y h 与特解)(k y p 的求解1、齐次解)(k y h齐次方程为:0)()1()(01=-++-+-n k y a k y a k y n Λ具体考察一阶齐次差分方程0)1()(1=-+k y a k y这里 )1()(1-=-k y k y a显然,)(k y 是一个公比为1a -的几何级数,于是,一阶差分方程的齐次解)(k y h 的一般形式为k h a c k y )()(1-=对于n 阶齐次差分方程,齐次解是n 个形如k c λ的函数组合而成,将k c λ代入n 阶齐次差分方程,则有特征方程为:002211=++++----a a a n n n n n Λλλλ其根),,2,1(n i i Λ=λ称为差分方程的特征根。

齐次解的形式取决于特征根,具体情况如下:完全解/全响应 = 齐次解/自由响应+特解/强制响应 )()()(k y k y k y p h += 完全解/全响应 = 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k y k y k y f x +=当特征根λ为单根时,齐次解)(k y h 的形式为:k C λ当特征根λ为r 重根时,齐次解)(k y h 的形式为:k r r r r C k C k C kC λ)(012211++++----Λ2、特解)(k y p特解的形式与激励的形式相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sin()cos()(k Q k P k y p ββ+=方程两边同时除以k 2得:12=++P P P ,解得:41=P所以得特解(强制响应):22241)(-=⨯=k k p k y ,0≥k 故全解为2212)2)(()(-+-+=+=k k p h C k C y y k y ,0≥k 将初始条件代入上式,可得:⎩⎨⎧+-+=-+=--121222)2)((120C C C 解得:⎩⎨⎧-==41121C C 所以齐次解(自由响应)为:k h k k y )2)(41()(--= 因此,系统的全响应为: 22)2)(41()()()(-+--=+=k k p h k k y k y k y , 0≥k 总结求解的过程如下:(1)由差分方程得到“特征方程”,求解得到特征根。

(2)由特征根得到“自由响应”)(k y h 的一般式(包含待定系数)(3)由激励确定“强制响应”)(k y p 的形式(包含待定系数)(4)将)(k y p 代入原差分方程,求得待定系数,从而求得“强制响应”)(k y p (5)列出全响应表达式)()()(k y k y k y p h +=(此时仍有)(k y h 的待定系数待求出)(6)将初始条件代入上面的全响应表达式,求出)(k y h 的待定系数,最终求得“自由响应”)(k y h 和“全响应”)(k yB 、零输入响应)(k y x 与零状态响应)(k y f 的求解根据定义,零输入响应是激励为零时(即无激励时),仅由系统的初始条件所产生的响应,因此零输入响应也就是满足初始条件的齐次方程的解。

对于零状态响应,因是在激励之下产生的响应,因此应是非齐次方程的解(即包含齐次解和特解两个部分)。

设激励f(k)在k=0时接入系统,通常以y(–1), y(–2) , …,y(–n)描述系统的初始状态,则对于零状态响应,必有: 0)()3()2()1(=-==-=-=-n y y y y Λ由此“零状态响应意义下”初始条件可以确定零状态响应的待定系数。

例:若描述某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为)()2(2)1(3)(k f k y k y k y =-+-+已知激励k k f 2)(=,0≥k ,初始状态0)1(=-y ,21)2(=-y ,求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解:(1)先求零输入响应,由差分方程得特征方程如下:0232=++λλ,解得:11-=λ,22-=λ因此齐次方程的解为:k x k x x C C k y )2()1()(21-+-=将初始状态0)1(=-y ,21)2(=-y 代入上式,可得: ⎪⎩⎪⎨⎧-+-=-+-=----22211211)2()1(21)2()1(0x x x x C C C C , 解得:⎩⎨⎧-==2121x x C C 所以,零输入响应k k x k y )2(2)1()(---=,0≥k(2)求零状态响应a 、求出特解(强制响应)因为k k f 2)(=,0≥k ,所以有k p P k y 2)(=将k p P k y 2)(=代入原差分方程,得:k k k k P P P 22223221=++--方程两边同除以k2可得:12123=++P P P ,解得:31=P 所以,特解(强制响应)为:k p k y 231)(=, 0≥k b 、 零状态响应(应由齐次解和特解两部分组成) k k f k f p k f k f f C C k y C C k y 2)31()2()1()()2()1()(2121+-+-=+-+-=代入“零状态响应意义下”的初始条件0)2()1(=-=-y y ,可得:⎪⎩⎪⎨⎧+-+-=+-+-=------22221112112)3/1()2()1(02)31()2()1(0f f f f C C C C 解得:⎩⎨⎧=-=13121f f C C 故零状态响应为:k k k f k y 231)2()1(31)(⋅+-+--=, 0≥k (4)求全响应 k k k f x k y k y k y 231)2()1(32)()()(⋅+---=+=, 0≥k 总结求解的过程如下:(1)由差分方程得到“特征方程”,求解得到特征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