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文主义内涵(考试总分:25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恩格斯在评论17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那伐尔,其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他所描写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聪明的教书先生、可爱然而古怪的妇女们的故乡,merryEngland(快乐的英国)总之,你会看到这些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
”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A.但丁B.比特拉克C.薄伽丘D.莎士比亚2、(4分)现代学者称达·芬奇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
这些成就说明达·芬奇A.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B.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C.反教会特权促进了思想解放D.成为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巨人3、(4分)歌颂人文主义思想的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出自A.薄伽丘《十日谈》B.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C.卢梭的《社会契约论》D.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4、(4分)“玛利亚的形象是那样朴实、端庄、温厚,她头上没有光圈,身上没有华丽的衣饰,只是披着一身朴素的衣服,光着脚,眼睛里发出智慧的光芒。
”《西斯廷圣母》(下图)的这一特征反映了A.作者对人性的肯定与赞扬B.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C.人们打破宗教神权束缚D.作者主张“因信称义”5、(4分)法国戏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有一段自白:“因为你是大贵族,你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你多么洋洋得意!你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这段自白蕴含的思想主张是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反对特权,主张平等C.依靠信仰,才能得救D.反对神性,提倡人性6、(4分)彼特拉克要求人们热爱尘世的生活,因为人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地上建起城市和社会。
据此可知彼特拉克提倡A.实用主义B.人文主义C.经验主义D.浪漫主义7、(4分)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1304年一1374年)认为:在上帝的创造物中,人占据最高地位,因而对上帝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应该把人作为思考的对象。
这说明他A.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B.注重对人的哲学化研究C.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先河D.意欲使人摆脱神学束缚8、(4分)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
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A.违背传统基督教神学观念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C.宣传无神论的思想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9、(4分)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
由此可知,莎士比亚A.理性主义灵魂改变人类的命运B.代表着英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C.倡导的人文精神影响整个世界D.显示工业时代人定胜天的豪情10、(4分)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可见(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11、(4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一位“大人物”(恩格斯语)的名字作为开始的标志。
他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幻游三界过程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腐,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先驱。
他是A.但丁B.彼特拉克C.薄伽丘D.莎士比亚12、(4分)普列汉诺夫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这是因为拉斐尔A.以画圣母像闻名B.所画的圣母像神情严肃,高不可攀C.拿着圣母像与基督教的修道院战斗D.所画圣母像洋溢着母性的慈爱与幸福13、(4分)但丁的《神曲》,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基罗也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等。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A.人文精神严重缺失B.世俗艺术水平落后C.并不反对宗教信仰D.仍坚持以神为中心14、(4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
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5、(4分)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
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
由此可知,莎士比亚A.理性主义灵魂改变人类的命运B.代表着英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C.显示工业时代人定胜天的豪情D.倡导的人文精神影响非凡16、(4分)“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这是我祈求的一切-----”这段话反映了A.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B.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D.维护教会的神学权威17、(4分)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是A.但丁的诗B.薄伽丘的小说C.莎士比亚的戏剧D.米开朗琪罗的雕刻18、(4分)文艺复兴中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提出了愈完善就愈接近自然的基本原则,艺术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为精确观察而进行的实验、透视法所带动的数学方法的兴起,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
这说明A.文艺复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建立B.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C.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D.近代科学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19、(4分)《红楼梦》和《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A.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0、(4分)文艺复兴运动中,薄伽丘的《十日谈》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还掺杂少数比较粗野的世俗笑谑;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描写、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
这主要说明文艺复兴运动A.由反对神权到反对王权B.由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C.由思想自由到理性的诉求D.以批判专制为主要思想武器21、(4分)西方某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艳丽的感性色彩,而不是18世纪深沉的理性特点;崇拜权威,并且把崇拜的对象由中世纪推向了古代。
下列人物属于该时期的是A.薄伽丘B.卢梭C.牛顿D.马克思22、(4分)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A.其作品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B.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基督教的批判C.莎士比亚对管理印度做出了巨大贡献D.其作品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提升了英国的地位23、(4分)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
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C.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D.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24、(4分)薄伽丘的《十日谈>出版后引起教会的极端仇恨,很快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A.否定了教会的绝对权威B.防止社会在纵欲主义中灭亡C.违背了古典文化的传统D.宣传人人可与上帝直接沟通25、(4分)薄伽丘的《十日谈》多半故事都是以爱情等为主题,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理想情人的妩媚。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A.推动文学创作B.主张恋爱自由C.反对禁欲主义D.放弃宗教信仰26、(4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是指A.拉斐尔、但丁、彼特拉克B.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C.但丁、莎士比亚、彼特拉克D.达·芬奇、但丁、薄伽丘27、(4分)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形象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
此现象说明A.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B.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C.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D.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28、(4分)《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莎士比亚的作品A.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B.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C.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29、(4分)在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哀悼基督》中,圣母被刻画成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
作品所表明的作者的意图是A.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D.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30、(4分)有学者感叹,“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试图改变中世纪的道德思想,使之适应喧嚣的城市社会的需要。
”“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是A.薄伽丘B.苏格拉底C.莎士比亚D.卢梭31、(4分)下图是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其体现的思想是A.唯物主义B.人文主义C.重商主义D.理性主义32、(4分)阿姆斯特丹大学运用情感分析软件分析名画《蒙娜丽莎》,得出的结论是蒙娜丽莎的表情中有83%是快乐的表情,9%是厌恶的表情,6%是害怕的表情,2%是愤怒的表情。
《蒙娜丽莎》主要反映了A.世俗社会的生活状况B.中世纪欧洲的蒙昧主义C.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D.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33、(4分)莎士比亚(1564~1616)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李军同学从中得出“莎士比亚宣扬‘理性’,他是启蒙思想家。
”该推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34、(4分)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他的一部作品中讲了一百个故事,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讴歌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