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材料合成和制备
目前,光学薄膜、集成电路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液晶 显示薄膜、刀具硬化膜、光盘磁盘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生 产规模和经济效益。
§1-1 薄膜定义、组织、厚度
A. 薄膜定义:
薄膜:当材料的一维线性尺度远远小于它的其他二维尺度, 往往为纳米至微米量级,将这样的材料称之为薄膜;
通常薄膜的划分具有一定随意性,一般分为厚度大于1 μm 的厚膜及小于1 μm的薄膜,本章所指的薄膜材料主要是无 机薄膜。 薄膜:是指在基板的垂直方向上所堆积的1~104的原子层 或分子层。在此方向上,薄膜具有微观结构。
实际表面和平均表面示意图。G-实际表面;P-平均表面。
平均表面:是指表面原子所有的点到这个面的距离代数和 等于零,因而是一个几何概念;
基片表面SS:指基片一侧的表面分子集合体的平均表面;
薄膜形状表面ST:指薄膜上不与基片接触的那一侧的表面 的平均表面;
薄膜质量等价表面SM:将所测量的薄膜原子重新排列,使 其密度和块状材料相同且均匀分布在基片表面上,这时形 成的平均表面;
薄膜物性等价表面SP:根据测量薄膜的物理性质等效为一 定长度和宽度与所测量的薄膜相同尺寸的块状材料的薄膜, 这时的平均表面;
形状膜厚dT: SS(基片表面)和ST (薄膜形状表面)之间的距离; 质量膜厚dM :SS和SM(薄膜质量等价表面)之间的距离; 物性膜厚dP: SS和SP(薄膜物性等价表面)之间的距离。
由于上述过程均受到相应过程的激活能控制,因此薄膜结 构的形成将与沉积时的衬底相对温度Ts/Tm以及沉积原子自身的 能量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以溅射方法制备的薄膜为例,讨论沉积条件对于 薄膜微观组织的影响。溅射方法制备的薄膜组织可依沉积条件 不同而呈现四种不同的组织形态。实验表明,除了衬底温度因 素以外,溅射气压对薄膜结构也有着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 溅射的气压越高,入射到衬底上的粒子受到气体分子的碰撞越 频繁,粒子的能量也越低。
此种薄膜的强度很低。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细纤维状组织 进一步发展为锥状形态,其间夹杂有尺寸更大的孔洞,而薄膜表 面则呈现出与之相应的拱形形貌。
形态T型:介于形态1和形态2之间的过渡型。
此时,沉积的温度仍然很低,但与形态1时的情况相比,原 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表面扩散能力。因此,虽然薄膜组织仍然保持 了细纤维状的特征,纤维内部陷密度较高,但纤维边界明显地较 为致密,纤维间的孔洞以及拱形的表面形貌特征消失。同时,薄 膜的强度较形态1时显著提高。
薄膜厚度的测量
触针法:
这种方法在针尖上镶有曲率半径为几微米的蓝宝石或金刚 石的触针,使其在薄膜表面上移动时,由于试样的台阶会 引起触针随之做阶梯式上下运动。再采用机械的、光学的 或电学的方法,放大触针所运动的距离并转换成相应的读 数,该读数所表征的距离即为薄膜厚度。
1. 差动变压器法 2. 阻抗放大法 3. 压电元件法
第四篇 无机薄膜材料的制备
第一章 无机薄膜材料的制备
1 薄膜定义、组织、厚度 2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机制 3 薄膜的物理制备方法
作为特殊形态材料的薄膜科学,已经成为微电子、信息、 传感探测器、光学及太阳能电池等技术的基础;
当今薄膜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为一门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 学科,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真空技术和等离子体 技术等领域;
蒸发法制备的薄膜与溅射沉积薄膜的组织相似,也可被相应 地划分为上述四种不同的形态。
在形态1和形态T型低温薄膜沉积组织的形成过程中,原子的 扩散能力不足,因而这两类生长又称为低温抑制型生长。与此相 对应,形态2型和形态3型的生长称为高温热激活型生长。
C. 薄膜厚度
薄膜厚度是影响薄膜应用的一个重要参量; 厚度:两个完全平整的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几何 概念。 理想的薄膜厚度是指基片表面和薄膜表面之间的距离。 实际上存在的表面是不平整和不连续的(针孔、杂质、晶 格缺陷和表面吸附分子等),所以,要严格地定义和精确 测量薄膜的厚度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
形态1型:在温度很低、气体压力较高的情况 下,入射粒子的能量很低,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薄膜微观组织。
由于温度低,原子的表面扩散能力有限,沉积到衬底表面的 原子即已失去了扩散能力。导致沉积的薄膜组织呈现一种数十纳 米直径的细纤维状的组织形态,纤维内部陷密度很高或者就是非 晶态的结构;纤维间的结构明显疏松,存在着许多纳米尺寸的孔 洞。
(3) 层岛复合(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
在层岛复合生长模式下,最开始的一两个原子层的层状 生长之后,生长模式从层状模式转化为岛状模式,如上 图c所示。 导致这种模式转变的物理机制比较复杂,但根本的原因 应该可以归结为薄膜生长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消长。 被列举出来解释这一生长模式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种:
B. 薄膜组织
薄膜的微观组织(形态)与薄膜制备工艺条件(例如气压、温 度、功率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足够厚的薄膜的晶格结构与块体相同,只有在 超薄薄膜中其晶格常数才与块材时明显不同;
薄膜的晶体结构与沉积时吸附原子的迁移率有关,它可以 从完全无序,即无定形非晶膜过渡到高度有序的单晶膜, 即薄膜的晶体结构包括单晶、多晶和非晶结构(?)。
电阻法:
由于电阻值与电阻的形状有关,利用这一原理来测量膜 厚的方法称为电阻法。
电阻法是测量金属薄膜厚度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测量原 理:金属导电膜的阻值随膜厚的增加而下降。
如果认为薄膜的电阻率与块状材料相同,则可由下式来 确定膜厚,即:
t / RS
其中,RS为正方形平板电阻器沿其边方向的电阻值,该RS值与正方形 的尺寸无关,常称为方电阻或面电阻,简称方阻,单位为:/□。
石英晶体振荡法是一种利用改变石英晶体电极的微小厚度,
来调整晶体振荡器的固有振荡频率的方法。利用这一原理,
在石英晶片电极上沉积薄膜,然后测量其固有频率;频率
的变化就可以求出质量膜厚。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动态称重
法。
f vN
t
df N dt t2
df
v2
m
dx
N
v-声速,λ-波长,t-石英片厚度,N-频率常数;上式即为表 示振荡频率变化与薄膜质量膜厚之间关系的基本公式。
典型代表: 台阶仪
微量天平法:
微量天平法是建立在直接测定蒸镀在基片上的薄膜质量基 础之上。它是将微量天平设置在真空室内,把蒸镀的基片 吊在天平横梁的一端,测出随薄膜的沉积而产生的天平倾 斜,进而求出薄膜的积分堆积量,然后换算为膜厚。综上 可知:使用此方法得到的是薄膜的质量膜厚。
t m
A
石英晶体振荡法:
吸附现象使表面自由能减小。
从蒸发源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都有一定的能量。它 们到达基片表面之后可能发生以下三种现象:
(1) 与基体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被吸附; (2) 吸附后气相原子仍具有较大的解吸能,在基体表面作不进行能量交换,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立即反射回去。
薄膜的四种典型组织形态:
在薄膜沉积的过程中,入射的气相原子首先会被衬底或薄 膜表面所吸附。若这些原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它们将在衬底或 薄膜表面进行一定的扩散(迁移),除了可能脱附的部分原子之 外,其他的原子将到达薄膜表面的某些低能位置并沉积下来。
与此同时,如果衬底的温度足够高,原子还可能在薄膜内 部经历一定的扩散过程。因而,原子的沉积过程可细分为三个 过程,即气相原子的吸附,表面的扩散以及薄膜内的扩散。
§1-2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机制
A. 薄膜的生长模式
薄膜的生长模式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形式: 岛状生长模式(Volmer-Wever形式); ❖ 层状生长模式(Frank-Vander Merwe形式) ; 层岛复合生长模式(Stranski-Krastanov形式)。
(1) 岛状 (Volmer—Weber)生长模式:
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的气相原子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够与基 体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形成吸附。
表面扩散与凝结现象:
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的气相原子在表面上形成吸附原子后, 它便失去了在表面法线方向的动能,只具有与表面水平方 向相平行运动的动能。依靠这种动能,吸附原子在表面上 作不同方向的表面扩散运动。
在表面扩散过程中,单个吸附原子间相互碰撞形成原子对 之后才能产生凝结。因此在研究薄膜形成过程时所说的凝 结就是指吸附原子结合成原子对及其以后的过程。
溅射气压越低,即入射粒子的能量越高,则发生形态1组织 向形态T组织转变的温度就越低。这表明,入射粒子能量的提高 有抑制形态1型组织出现,促进形态T型组织出现的作用。
形态2型:当温度介于Ts/Tm=0.3~0.5区间内, 原子表面扩散进行得较为充分时形成的薄膜。
此时,原子在薄膜内部的体扩散虽不充分,但原子的表面扩 散能力已经很高,已可进行相当距离的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形 成的组织为各个晶粒分别外延而形成的均匀的柱状晶组织,柱状 晶的直径随沉积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晶粒内部缺陷密度较低,晶 粒边界的致密性较好,这使得薄膜具有较高的强度。同时,各晶 粒的表面开始呈现出晶体学平面所特有的形貌。
对很多薄膜与衬底的组合来说,只要沉积温度足够高, 沉积的原子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薄膜的生长就表现为 上图a所示的岛状生长模式。 岛状核心的形成表明,被沉积的物质与衬底之间的浸润 性较差,因而前者更倾向于自己相互键合起来形成三维 的岛,而避免与衬底原子发生键合。 许多金属在非金属衬底上都采取这种生长模式。
吸附原子的表面扩散运动是形成凝结的必要条件。
上图为吸附原子表面扩散示意图。
(2) 层状 (Frank—van der Merwe)生长模式:
当被沉积物质与衬底之间的浸润性很好时,被沉积物质 的原子更倾向于与衬底原子键合。 如上图b所示,薄膜从形核阶段开始即采取二维扩展的模 式,薄膜沿衬底表面铺开。薄膜在随后的沉积过程中, 一直维持这种层状的生长模式。 在层状生长模式下,每一层原子都自发地平铺于衬底或 薄膜的表面,因为这样会降低系统的总能量。
c. 在层状外延生长表面是表面能比较高的晶面时,为了降低表 面能,薄膜力图将暴露的晶面改变为低能晶面。因此薄膜在 生长到一定厚度之后,生长模式会由层状模式向岛状模式转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