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城的艺术性解析

围城的艺术性解析

一、《围城》的艺术性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艺术水平和艺术感染力是衡量其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准。

对于《围城》的艺术性的评价,在研究界发表的论著很多,由此也产生很多争论。

就目前来看,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围城》中议论性文字的大量存在,有没有损害作品的艺术性;《围城》牵涉到的知识很多,有没有掉书袋的嫌疑;作为讽刺小说,《围城》在中国讽刺小说中的地位等等。

笔者不惴浅薄,参与其讨论,表达出自己的浅见。

1.威力无比的议论我们都知道《围城》这部作者中有大量的议论的文字,评论界对于《围城》中的“议论”向来是说法不一,各有千秋:有的说不好,说作者这样做是对小说人物的画蛇添足:“做为全知叙事者的叙事主1,使整个小说的情节大打人公自我观念的独语状态贯穿整部小说”折扣。

有的则认为这正是钱老的高妙所在:“妙语连珠,能言巧辩,2”一应俱全。

文字游戏,反讽情态,俏皮挖苦,借题发挥,挪榆奚落,而我们单单从文本的角度来关照这篇小说,正是因为这大量的议论性的文字的存在使得《围城》不仅有着特殊的叙事手法,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本现象,这是在现代文学史中小说的创作中不多见的。

所以我们才说《围城》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小说。

这样看来,议论性文字的大量存在形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手法,我们可以从这里影射到其它的很多作品,从而开始讨论一个议论性文字的多寡到底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有无决定性的作用的问题。

1王卫平:《围城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2 1984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

花城出版社年版我认为《围城》中存在的议论多数是从文本的情节出发,甚至很多的议论对于丰富发展情节都起到了绝妙的功效。

它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的展开以及对主题的表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文本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他们那县里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就是发财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在这里作者不仅对方鸿渐的家乡习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最后两句的议论更是为后面方鸿渐岳父大人的出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进行了铺陈,这显然是别有用心甚至是良苦用心的。

这种夹叙夹议的叙事方式在文本中还出现了很多次,再比如,对方鸿渐买假文凭前的心理描写:“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这段的精妙点评与其说是作者对于文凭论的辛辣嘲讽,不如说是钱钟书对于像方鸿渐一般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凭的问题时心路历程的精彩再现,让人有深切的认同感,特别是当下的知识分子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偷偷的去面壁——羞愧难当,多年之后自己的一点小心思居然被几十年前的钱老一览无余。

当然,嘲讽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文本后来的情节发展中方鸿渐买假文凭的行为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了,因为作者在这里早早就做了铺陈。

文本中的第三章有一段方鸿渐写信给梦中情人唐晓芙的心理描写:“他恨不能用英文写信,因为文言信的语气太生分,白话信的语气容易变成讨人厌的亲热;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这又是钱钟书惯用的在塑造人物时叙议结合的手法,从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到直接的行为。

此刻作者仿佛进入方鸿渐的头脑,想用通过什么表面上看好像样的语种来传情达意的方式来体现他对唐晓芙的深情,这是一种很浓烈的爱,爱得小心翼翼的。

但是我们看到,他没有用英文来表达,说明从他的内心来讲,他爱得很唯唯诺诺。

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方鸿渐性格中最明显的一个缺点,那就是懦弱。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比如方鸿渐在与唐晓芙讲话时说到的留洋博士与前清功名的比较,赵辛楣谈到中国战时的高等教育,这里作者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把自己的议论直接的表达了出来,这是一种很传统的3或者说是作者把自己对一些事叙事方式,借人物之口表作者观点。

物的感受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

《围城》中的议论对文本的主题的凸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议论的存在使得情节更加的生动,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有时候直接的议论就是对于主题的阐述。

比如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围城“这个词,苏小姐用法国的谚语进行了一番表述,褚慎明又用英国的谚语进行补充,后来方鸿渐也有对这个词的个人体会。

这么多人对这样一个深刻而永恒的话题乐此不疲的讨论,反复多次的提到,不仅是作者通过人物对这个词的体会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更说明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全人类性。

我们还应该看到,《围城》中议论的手法还是多种多样的。

有一种作者使用频率很高的议论方式就是“就事论事”。

鲍小姐在众人面前喜欢搔首弄姿,其丑态令人作呕。

作者并没用直接用肖像描写的方式来表述她是如何卖弄风骚的,而是用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就事论事”的议论:“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这段议论被很多人称为《围城》中最精彩最经典的议论之一,原因就在于他居然用议论的方式达到了肖像描写都无法达到的淋漓尽致的效果。

类似的还有一个:“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3月7年)1996社会科学版(《川东学刊》入侵现象探微》>围城<《游金城:是演员们的大幸”,这是用来讽刺高松年这个伪君子的。

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你不当演员是娱乐界的损失”来嘲弄别人的虚伪,恐怕都是受到了小说中这段绝妙议论的启发吧。

诚然,过多的议论也使得《围城》中的一些表达让人有些画蛇添足和不着边际的感觉。

有时候更显得是作者的意兴所至,和故事情节有些脱节。

如方鸿渐看见那套减价的獭绒西装外套时,作者的议论就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他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留学时不敢买。

譬如在伦敦,男人穿皮外套没有私人汽车,假使不像放印子钱的犹太人或打拳的黑人,人家就疑心是马戏班的演员,在不然就是开窑子的乌龟;只有在维也纳,穿皮外套是常事,并且有现成的皮里子卖给旅客衬在外套里。

他回国后,看穿的人很多,现在更给那店窗里的陈列撩得心动。

”显然这段议论是可有可无的,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主题的表现它都一无是处。

虽然有时这些议论很精彩,很绝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钱钟书对于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的通晓,但是作为小说的组成部分,这些却成了累赘,成了败笔,成了众人诟病《围城》中议论的证据。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很多评论《围城》中钱钟书掉书袋子的问题了。

钱钟书是一个典型的不折不扣的学者型作家,小说的创作可以说只是他的副业。

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他喜欢在文学创作中不经意的流露出自己很得意之处,那是智慧在闪光,并且更难得的是他能让这些闪光的智慧巧妙的蕴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我觉得这样的掉书袋有何不可?!学者型作家掉书袋子无可厚非。

也许是评论家们妒忌他的那份独有的自信和优越感,会觉得他是在故意显摆、卖弄,但是我们可以从钱老一生的勤俭和谦逊中明显感受到,大家误会了他的本意,也许文章中汪洋恣意和生活中的深居简出才构成了一个鲜活的创作巨匠本色。

.2.深刻独到的比喻《围城》能够成为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份量的小说作品,所依赖的不是作者“锱铢积累”的故事情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围城》中,并没有一条十分明确的故事线索,甚至很多情节都是作者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和见闻所“拼凑”而出。

它所依赖是作者运用得登峰造极的修辞手法,而这其中尤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最为大家称道。

所以虽然情节平平,但是多少年来《围城》仍然为世人津津乐道,除去它所体现的深刻的主题之外,比喻的大量运用和成功运用是它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十几万字的小说,当中有七百多处比喻,说《围城》是一片“比喻”的海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对于比喻钱先生有自己的一套专门理论:“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和,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的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就愈高”。

钱钟书喜欢用比喻,当然更是善于运用比喻。

大体而言,《围城》中的比喻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景物和事物的非常形象的比喻,一种是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非常抽象的思想和感觉。

第二种手法在文本中多见,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多么的滑稽可笑,虚伪奸诈的所谓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一览无余!“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如此形容长相的不堪,前无古人!“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

”文凭是个很现代的概念,但是作者却联想到了《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虽然相隔数千年,却如此贴切,“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让人不得不佩服。

.受”,我以为比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而且这样比喻还显得很生活,不像出自书呆子钱钟书之口。

这些比喻都是常规思维,但有时作者的比喻看似很老套,但是却使老树开新花,别有一番风味:“想到这里,鸿渐顿足大笑,把天空月亮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

”明月千里寄相思,我们善于把美女比喻成月亮,但是他却另辟蹊径,硬是要把月亮比作美人,让人耳目一新!方鸿渐对唐晓芙分析出洋归来却仍不改洋味和习气曹元朗的一段话:“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这些维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该把留学忘了。

像曹元朗那样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

这段比喻很是新颖贴切,“出洋”和“出痧痘”两者本无关系。

但作者另辟蹊径,从出过痧痘后不怕传染联想到出过洋后对博士硕士有抵抗力,比的新颖别致。

再把曹元朗比作“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到处炫耀自己“像好文章加了密圈的脸”,显示出了曹元朗的崇洋媚外,沽名钓誉,难掩其丑态,品尝来像刚上市的新鲜荔枝别有一番新意。

又如方鸿渐回国初被请去做讲座时,“有几个老师皱着眉头,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彷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了贞操”。

钱先生此处运用了移形换位的手法,使人读来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

竟然“耳朵”会因为进了污言秽语而“当众失去了贞操”,这真是新鲜。

读到这里我有了个感想,很多人说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句话是很不成立的,语言只能说是你想不到,而没中也强调到了创新的意义,“新奇”钱先生说的有词穷意难达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出作者创造性的比喻,就使语言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在自序中作者说这本说是送给杨绛先生的,可是我想大家比杨绛更喜欢这本书,因为他的语言就是这样的具有吸引力。

还有一例是变抽象为具体的例子也是很具新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