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咬人”等最新时评文汇编生命堪悯,规则当守这起老虎咬人事件,责任仍待厘清,却也留下警示性隐喻——敬畏规则,往往也是种自我保护。
29日(大年初二)下午2点左右,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咬人事件。
有围观者称,被咬男子近距离逗老虎时被老虎咬入园内;另有信源说,事发时虎山内有饲养员在喂老虎,男子则越过了隔离栏。
目前咬人的老虎已被击毙,男子被送往医院后救治无效死亡。
男子被咬的视频、图片被传到了网上,让人为之惊心。
老虎咬人惨剧,发生在“初岁元祚,吉日维良”的喜庆节点,愈显悲怆。
生命堪悯,涉事男子命丧虎口,让人扼腕且痛心:他的离世,宣告了悲剧最后的转圜空间被堵死。
毋庸置疑,这么一条生命遽然画上句点,于家人是丧亲,于你我则是秋鸣也悲之痛。
对逝者当怀悲悯,但此事中的是非仍需廓清,这也是对涉事各方和公共舆论的交代。
就目前看,有些信息仍不明朗,比如男子究竟是如何被老虎“拖进虎园”的;网传的男子“逃票误入”“私自穿越”等说法是否属实;有媒体报道男子“14:30许被老虎叼入园内,被救出时间为15:43”,救援有无耽搁;还有游客反映关老虎的玻璃内侧未加装防护网……这些问号亟待被拉直。
如今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希望其借助园区监控视频和缜密查证,尽早查出和公布真相。
这次惨剧,易让人想到以往很多动物园发生的动物伤人事件。
这些事件在具体情节上千差万别,但这类事故上的动物园管理方与游客责任划定,适用法则却如出一辙。
尽管男子去世令人悲痛,但情归情,责任判定仍需回到以法律为准绳的框架中来。
对于动物园动物伤人,《侵权责任法》明确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动物园免责的唯一法定情形,就是证明自己“尽到了管理职责”——注意,是监管,而不只是提醒。
男子有没有越过虎山与游客游览区之间的河擅入“禁地”,动物园方面有无尽到隔离还有现场救人责任,关乎两方的责任分量划分。
在事故合理担责方面,有个汉德公式:B(预防事故的成本)<P(事故发生概率)×L(事故损失)。
也就是说,涉事各方的责任与其避免事故需付出的代价成反比。
在网上,好多人“同情那只被击毙的老虎”。
这是种感性判断,糅合了不少基于“小道消息”的臆断。
若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救人而杀虎,采取“枪杀”之类应急办法,合乎人道原则,符合民法上的“紧急避险”要素,当然这也得视枪杀老虎是“事中”还是“事后”、具体情境合宜与否。
真相是结论的依据,就目前看,许多把靶心对准死者的说法失之过激,悲剧不可“段子化”。
但跳出个案看,有些提醒并非多余:比如对规则意识的信守。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罔顾规则的低成本与好处,却忘了规则被漠视背后的风险。
今年春晚上相声《新虎口遐想》很火,人落虎口旁,衍生出一堆笑料包袱。
可现实中人落虎口的代价,容不得“戏说”。
在动物园游玩,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即便有好奇心,也要将其收束在规则和理性框定的边界内。
“偏向虎山行”当拟喻还行,当实践指南就惨了。
死者已矣,殷鉴犹在。
宁波这起老虎咬人事件,责任仍待厘清,也必须廓清,但其隐喻仍具警示性——敬畏规则,往往也是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规则意识缺失背后连着的,往往是灾祸之始。
莫让“拼命”一语成谶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真的很脆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病魔会到来,悄悄把一个人带走。
9月7日下午,看到一条消息--徐婷的妹妹徐丹丹在微博确认了90后女演员徐婷病逝,因为身患淋巴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很遗憾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个美丽的姑娘,一个年仅26岁的美好生命,感慨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一定要拼命工作,拼命挣钱”。
然而“拼命”这个词对于徐婷来说,在怀揣着三百元在北京打拼,在拼命挣钱,将几十部戏的酬劳全部奉献家人之后,却一语成谶,最终,病魔让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与徐婷的情况非常类似的是每年都会发生的“过劳死”现象。
就在今年六月底,南方医科大学金丹被发现在医院宿舍逝世,年仅45岁,另一名则是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经路人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同事对他们的评价很一致,“平时工作很拼,经常熬夜”。
有报道称,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每年有60万过劳死。
为什么要“拼命”?从个人角度来讲,“拼命”是对于工作的负责,对于事业成功的渴望,是有上进心的表现;从家庭角度来讲,“拼命”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能买到更好的学区房,接受更好的教育,让父母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来颐养天年,少了陪伴可以用更多的金钱来弥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讲,“拼命”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
可是连命都搭上了,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有多少个0都是徒劳。
人生,不能只“低头拼命”,也要“抬头休息”。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对待工作仍需一丝不苟,但是不能没日没夜,正所谓“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员工也变傻”,不仅变傻,还有可能会“瞑目”,工作与休息娱乐相结合,做起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其次,每个家庭也要给予家里的顶梁柱更多的关爱,少给他们压担子,多给他们“讲段子”,假如徐婷的家人能够多帮女孩排解压力,给她少增加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许她就不会那么拼命,癌症很可能就不会向她袭来;再次,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对每一位劳动者,尤其是打拼的年轻人们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尽量减少“白加黑”“五加二”的出现;最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每位劳动者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一方面保障自己在加班过程中的经济权益,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维护自己劳动与休息的权利时有理有据。
诚然,拼命的精神是好的,做什么事都是需要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恒心和毅力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现在社会残酷,拼命努力的人有可能会最后成功,但是没有努力过的的人就注定没有收获。
如果有一天感觉自己的拼命让自己很累,这个时候,应该放下所有,放松自己,世界那么大,去看一看,缓解下紧张负压的心情。
劳逸结合,身体不会吃不消,也能得到自己的回报,岂不是一件好事吗?人不在于活得富贵,而在于顺心如意!家庭不在于穷富,而在于温馨和睦!“卖萌通缉令”切莫娱乐无极限日前,陕西省公安厅悬赏缉拿在逃嫌犯,提供线索者有望获1万元奖励。
西安网警巡查执法官微发微博称:找到他,你就能买“爱疯7”了,还是256G的。
此举引起了网友的讨论,有人认为作为通缉令来讲,如此轻松诙谐的措辞不够严肃、严谨。
也有网友认为,警察办案也要与时俱进,引起群众关注,更能发挥通缉令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安机关开始甚至频繁地运用新颖的网络语言,什么淘宝体、咆哮体、凡客体、非诚体,在网络上宣传自己、回复群众、作预警提示等,这种带着明显时代色彩的新型宣传语,一改公安机关严肃刻板的形象,有助于拉近警民关系,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以求真正有效地为民服务。
但是通缉令用“爱疯7”作引子,未免有哗众取宠,“娱乐无极限”之嫌。
1首先,该通缉令透露出浓烈、奢靡的消费主义。
苹果手机系列本身在我国消费者之间就存在一种消费误区,一些人千方百计以买到为荣耀,不惜啃老、贷款甚至违法犯罪。
在通缉令中,时刻不忘把引流消费潮流品牌纳入目标参照范畴,不仅帮国外品牌做了免费广告,更是一种价值误导,会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不良影响。
通缉犯是犯罪人群,通缉令是针对这种特定人群的一种法律文书,是法律威严的体现。
将抓逃犯与消费行为等同起来,必然混淆是非,产生误导。
其次,热捧这些网络语言、苹果手机的多为青年人,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对这些花样翻新的某某体、名牌手机津津乐道且运用娴熟。
这也决定了其性格的另外一面,即好奇心强,容易冲动。
如此轻率的广告用语,易使冲动的年轻人对抓捕后果估计不足,甚至抱有美好想象,大大消解了法律的严肃性,让人感觉不适。
其三,诙谐幽默的推广用语,的确可以起到吸引眼球的传播效果,但不是任何事物任何人都适用。
通缉令作为严肃的法律文件,其语言应该有个度,卖萌也要分清对象,不注意掌握分寸,法律法规娱乐性解读,极可能事与愿违。
劝谕与警告并重,严肃与规范并存,才是通缉令的作用所在,也是法律威严的体现。
“爱疯7”通缉令,是对警务语言网络化的误读。
通缉令很“萌”,群众很“晕”,其作用难以预料,还得认真对待谨防走偏。
“字多不看”让你失去什么“字太多,不看了。
”现如今点开微博、微信上一篇长文,评论区十有八九会出现这样的留言。
不知从何时起,“字数太多”“文章太长”成为指摘的对象。
“快餐式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更新速度太快,导致人们急于抓住每一段碎片时间,快速获取更多信息。
地铁里、餐桌上、排队中,我们拿着手机迫不及待地上下滑动,生怕一秒钟会错过“几个亿”。
快字当头,遇到长文章,自然不耐烦。
细读不可能,太“麻烦”“费事”,不如直接得到现成的“结论”来得痛快,他们更喜欢“简单粗暴”的告知方式。
所以“字多不看”的下一句往往是“直接说结论”,这背后缺少的正是“思考”与“好奇心”,而这正是连接读者与作者最重要的那一环。
事实上,一篇文章如果“直接说结论”往往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于读者更有益的恰恰是论述的过程和逻辑。
阅读一篇长文,如果按照作者的行文架构,顺着文章的逻辑逐层次阅读、理解、思考,这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读者用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碰撞,由此得出的见解才真正是为自己所有。
恰恰很多人买椟还珠,仅限于了解“现象”,对其背后的运行机制选择了无视,久而久之便丧失了思维的乐趣,乃至持久发展的潜力。
“长”不一定有营养,“短”也未必没深度,但不爱读长文或许折射出浮躁的心态和阅读修养的缺失。
人们更强调“快”,哪怕结果是乏味无聊的,却不能静下心来享受“慢趣味”带来的延迟满足。
须知,碎片阅读获取的信息,如果不加以串联,仍旧构建不起一个人的知识体系。
叔本华曾说,不管你学识如何渊博,如果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快节奏的忙碌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来解压,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文章已被时代的海浪“拍在沙滩上”。
王蒙说过,“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
”阅读媒介的转变或许让长文章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也并没有“完美适配”长文阅读,但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
因此,切莫让“抖机灵式”的阅读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毕竟还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探索与思考。
整饬人生的“精神牧场”生活虽不总如自然那般美好,但我们仍可让生活充满诗意。
身处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如何纾解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精神困惑?人生究竟应向何处去?灵魂又该在哪里安放?这些追本溯源的生活命题,事关一个人怎样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