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专题报告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专题报告会展业是典型的高收入、高利润的产业, 不但直接经济效益显著, 同时还刺激了交通、住宿、餐饮、旅游、建筑、商业、信息、金融、贸易、保险、广告、印刷、物流、房地产等诸多产业部门的发展。
会展活动还能有力地促进举办地的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 并使其产业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 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现在国际展览业重心有”东移”和亚洲展览中心”北上”的趋势, 中国会展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 中国的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已为世人所关注, 而要打造真正的会展强国, 会展界任重而道远。
众所周知, 有一个好的会展策划者, 展会活动等于就成功了一半。
然而, 就当前来说, 哪怕不惜重金聘请也未必能如愿得到专业人士。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当前全国100 多万人会展从业人员中, 约15万人从事经营策划的各级管理, 高级会展策划人才数量很少。
以上海为例, 当前上海年举办展会数量已达300 多个, 主营会展的企业511家, 具有主办国际会展资格的企业24 家, 展馆总面积近17 万平方米。
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会展高级管理人才的不足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 人, 复合型人才不到100 个。
上海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 的市场需要。
按上海200家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的保守估计, 今后5 年需要会展人才2500 人; 上海150 多家三星级以上饭店需要会展人才1200 多人。
中国今后 3 年内, 会展市场需要从业人员200 万人, 需要高级会展管理人员50 万人左右, 而且每年要以20%的速度递增。
到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前后及期间的国际国内各种会议、论坛、展览、展销等, 需要从业人员300 万人以上。
人才培养除了以前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外, 主要靠高等院校、劳动保障部资格认证、培训机构这三种途径, 因此, 为培养会展人才, 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都在积极努力为会展业培养实用人才, 以满足会展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们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设了会展专业。
就全国而言, 会展教育正处在初级阶段, 其教学理念、目标、管理、内容、手段、师资、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都研究探索之中, 与现代旅游会展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 需要设置有旅游会展专业的院校结合区域和自身特点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我就谈谈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建设。
一、专业发展的整体目标主要任务是培养既要能动脑, 又要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 即应用型白领——”银领”。
具体地说就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中国会展产业发展的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较广阔的知识面、较扎实的会展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会展业务水平, 较娴熟的国际商务交际能力, 较直接的社会实践经验, 能直接熟练面向会展策划与管理第一线服务、督导、策划、设计等业务性的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经过多途径做好战略组建和战略提升工作。
战略组建应包括以下的工作: 一是聘用会展业有较长的从业经验, 熟练掌握会展实务, 对会展活动规律有较好得把握的资深人士, 讲授最直接的中国会展组织管理课程。
在当前会展师资缺乏的情况下, 猎取资深、优秀的会展人士, 特别是学者型的会展经理人加盟会展教育队伍(任教或担任专业发展顾问)是在短期内解决会展师资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过业内经验丰富的老师(如专家、经理人)的授课和专业讲座, 让学生有机会直接获得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 学到真正的会展组织和管理的实用知识。
同时, 与会展业专家的广泛接触将有助于学生早日接触社会。
她们教授的课程将配备校内老师作为助教, 协助课程的顺利展开, 经过借鉴业界精英所授课程中有用的知识内容, 争取在三至四轮课程后逐渐由校内助教接替会展核心课程, 这能够缩短我们会展教育课程的培育期。
二是让一些会展相关专业的教师转入会展的教学研究。
因为会展是新兴行业, 因此在选择的标准上也最好选择年轻的、对会展真正有兴趣的教师。
三是积极引进新生师资力量, 吸纳会展相关专业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
会展相关专业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传播学等。
应届硕博士研究生往往有冲劲、可塑性强、善于吸收新事物等特点, 这将大大促进会展教学、研究的发展。
因为会展是综合性行业, 组建师资队伍时, 要注意从多个相关学科中选拔师资, 尽量避免师资队伍学科背景的单一性。
在战略组建会展师资队伍以后, 必须跟进多途径的战略提升工作。
加强在编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会展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为她们创造掌握英语能力的便利条件和熟悉会展业的各种机会, 以及各种国内外的参会、培训的机遇, 使她们尽快适应会展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主要包括: 一是整合兄弟院校的会展教育优势师资, 组建会展讲师团或研究会, 经过这一机构, 一方面开展会展教学的研讨会, 联合进行会展课题攻关, 经过相互学习借鉴, 提升会展教学研究水平。
另一方面, 争取参与当地的会展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压锻炼, 并在培训过程中与业界人士形成通畅的沟通机制, 实现优势互补, 达到参与各方的共羸。
二是参加各类国内外的会展的培训与进修。
在国内, 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都开展或准备开展各类会展培训项目。
这些培训项目聘请业界资深人士作为培训教师, 她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值得会展教育人士加以吸纳和学习。
三是派遣教师到业界进行挂职锻炼。
会展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 在刚组建的师资中往往有较多的教师没有从事会展的经历。
经过派遣教师到会展公司挂职锻炼, 开展产学研合作, 介入旅游会展企业的经营活动, 参与会展的实践与管理, 使新进入会展教育的老师深入了解会展业态, 让会展理论教学真正体现出实践的要求, 以保证会展人才教育真正地得到发展。
总之, 加强与行业的联系才可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三、专业发展条件的改进计划( 包括外部资源的利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等) ( 1) 本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①专业基础及相关知识方面: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经济法、广告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 有较高的经营策划水平和熟悉招展业务、物流配送等业务, 熟悉有关布展装饰设计、礼仪、法规, 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较强的营销技能; 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行业公文写作知识。
②专业理论与知识技能方面系统掌握会展学、旅游学的基础理论, 掌握与会展业务开展有关政策法规; 掌握各类会展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中的组织管理与服务管理专业理论; 掌握会展市场策划与销售、展示设计与会场布置、会议与节事活动策划、会展物流配送、会展礼仪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形成较高的会展行业英语表示能力。
③专业实务操作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服务供给能力、服务接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计划调度能力、处理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基本美术设计能力、会展策划能力、商务谈判与沟通能力、公文写作能力。
④专业综合能力方面毕业生具备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采样与收集处理的能力; 知识更新的能力; 外语基本交流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活动能力。
毕业生毕业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 B 级水平, 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B 水平或微软办公认证考试能手级别考试; 下列专业岗位职业证书之一: 会展职业资格证书、策划师职业资格证书、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装饰美工职业技术证书、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等。
自以来, 中国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不同层次、类别, 形式多样的会展策划人才教育培训市场, 特别是设立了会展策划师职业, 为中国会展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在国际业界, 会展策划师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职业, 而且设置了相应的证书考核标准。
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了第二批会展策划师等十个新职业后, 厦门市政府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实施。
从起, 厦门会展业的从业人员将可考取会展策划师资格。
总之, 会展策划人员应该掌握全面的展览知识, 对会展业有深刻的认识和看法, 是所负责展览项目的半个专家, 对行业的发展情况、技术进步有全面的了解。
(如机电展的项目经理必须了解机电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了解该行业的最新进展等) , 同时还熟悉经济贸易知识: 如财务、会计、税务、保险、采购、合同、营销、广告、进出口条例, 是具有一定知识广度的通才, 要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掌握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还具有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 懂得一些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法律等; 必须有较好的文字表示能力。
在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也越来越重要。
( 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英文教材和参考资料, 与教师的网上联系和咨询使学生及时了解和跟进国外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变化。
)( 2) 教材建设: 世界上尚未有完整体系的会展学理论体系, 会展实践发展已经超前会展理论研究, 实践在呼唤会展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尽快诞生。
没有成熟理论的支撑, 行业将是幼稚和脆弱的。
作为一门有待发展的新学科, 不能总停留在经验总结、案例描述的层次, 还应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基本原理性的理论, 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系统的、权威的会展学理论体系, 避免各自为政、标准混乱, 从而体现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当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旅游出版社都有关于会展专业的系列教材出版, 而且近期还将有很多版本的会展教材上市。
(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会展业是需要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很强的行业, 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不同形式的实践内容作为学生接触行业、了解应用性知识的有效手段。
在宏观类的课程授课中, 要求老师增加案例讲解和分析, 使宏观知识具象化, 易于学生理解。
对于微观类的课程, 更是清晰明了地阐述会展实务操作的目的、要求、技巧和要点, 让学生学到第一手的会展知识。
在课堂授课时, 客观条件受到了限制, 较难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 如由于时间限制, 无法安排较多学生上台演讲、进行分组讨论, 以及场景模拟; 由于会展活动需要人数较多, 较难有效的进行角色扮演等等。
会展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重点是放在使学生更早和更多地接触社会, 直观地了解会展行业。
除了课堂授课外, 能够尝试将专业课教学延伸到课堂外, 让适宜的课外活动成为正规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
为加强会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及密切和会展业的联系, 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可进行多项新型的学习形式: ①学生与会展企业的联谊活动学生对当前会展企业的实际状况并不十分了解, 即使是有些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或实习的同学对会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性质和工作技巧和员工情况的了解也不深, 这样在上会展策划管理等微观课程时较难准确理解课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