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 第五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 第五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五讲资本流通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资本循环阶段和资本价值形式的变化的分析,说明产业资本运动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进而揭示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说明为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各个个别资本之间、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个协调的比例关系。

【教学重点】1、资本周转1、资本循环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3、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教学难点】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一、资本的循环资本是在不断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

产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生产到流通,从流通到生产的不断的转换过程,在这个不断的转换过程中,它采取循环的形式,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循环过程。

产业资本: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经营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即投在工业、农业、矿产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从产业资本运动的全过程看,它具有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 AG——W P m…P…W’——G’(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购买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是一般的确良商品流通行为,但由于资本世纪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的商品,这就意味着资本家掌握了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的货币以货币形式存在的确良预付的货币资本,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则是实物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这个阶段的货币不仅执行一般货币的职能(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且还执行资本的职能,因为这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生产过程)有内在的联系,这里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包含着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在这个阶段上,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

2、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阶段是整个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在另外两个阶段资本只是改变它的形式,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有在生龙活虎产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被消费了,才生产出剩余价值。

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不从心和平共处生产品税资料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需要的要素,它本身不是生产资本,只是因为生产出剩余价值,才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

3、第三阶段:售卖阶段从形式上看,这只是一般商品流通行为,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即从商品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但它为何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特殊阶段?因为这里的商品是生产过程的产物,它不仅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而且还包含剩余价值,正因为这样式,决定了商品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也决定了这个阶段不仅是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过程,而且是资本和剩余的实现过程。

这是一个重要阶段,是商品致命的飞跃,“惊险的跳跃”,因为商品能否卖出去,关系到生产能否进行的问题。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收回;卖的速度快的话,就可以扩大再生产,速度慢,就要缩小规模。

简单地说,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经过一定的运动,又回到货币形态的循环过程,就叫产业资本的循环。

总结上面,可以看到三个阶段的关系:A、三个阶段是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必须不停地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

B、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生产决定流通,生产过程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流通过程则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作准备。

另外,也实现包含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不同的独立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产业资本只有在职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不停、周而复始地进行地,所以资本循环是无止境的,资本循环的公式:Pm Pm PmG—W A …P …W’—G’•G—W A …P …W’—G’•G—W A1、货币资本的循环:从货币资本开始,经过三个阶段,使货币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并发生了增殖。

公式:特点:(1)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但终点是已经增殖的货币,明显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就是取得更多的货币,这一循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所以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务资本循环的一般形态。

(2)由于生产过程处在两个流通过程之间,造成了一种假象,好象价值增殖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货币资本自身表现为能够产生出货币,歪曲了资本主义生产品税本身的特征,有一定的片面性。

2、生产资本的循环:从生产资本开始,经过生产、售卖、购买,最后又回到新的生产过程。

公式:和货币资本循环比较的区别:(1)循环过程的媒介不同,前者生产过程充当媒介,而后者资本的总流通过程充当媒介;(2)总流通的结果和再生产的关系不同,前者与再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后者明显地包含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全部消费,则是简单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全部或部分转化为资本的再生产,则是扩大再生产。

其特征:(1)明显表明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2)这一循环中流通过程成为转瞬而逝的过程,表明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扭转了解货币资本循环过程中造成的假象。

(3)由于这一循环是从生产资本出发,又回到生产资本,又造成了错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3、商品资本的循环:从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开始,经过售卖、购买、生产,以包含着更多剩余价值的商品为终点,公式:特点:(1)起点的价值是已经是增殖了的资本价值,它包含着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要使价值实现,必须是商品全部卖出去。

(2)前两个阶段是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流通占重要地位,一开始如果商品不被消费,就会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一种假象,好象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

总结: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虽然都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但每一种形式都表现了它的特点和片面性,所以,不能只看一种形式,而要全面考察,把在种循环形式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特征。

(三)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例:办企业,厂房、设备已提供,采购原材料全部生产好后再去销售,能否行?也就是说假定资本全部只采取一种形式,即首先采取货币资本形式,通过购买A和Pm,后采取生产的形式,通过生产阶段后,最后采取商品资本的形式,通过售卖阶段转化为货币资本。

产业资本家为了不断地获取更多的m,就不能中断生产和流通过程,这样就把K 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货币K、生产K、商品K三种形式。

这三种K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要保持K运动的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空间上并存:资本家的全部K,要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三个部分。

分配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三种职能形式上。

这样,才不会出现生产和流通过程交替出现的情况。

如何分配呢?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

C:V,技术水平,购销状况,运输条件市场状况。

2、时间上继起:每一部分的K都必须要按顺序,连续不断地通过三个阶段,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转换K的职能形式,并且各自以自己为起点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如果K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了停滞,其它两部分就不能同时并存。

由此可见,产业K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要实现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上过空间上并存性和时间上继起性的辩证统一。

通过对产业K的分析,对K就可下更深的定义:即K是在不断运动中带来m的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K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资本论》第1卷最后一章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运动而不是静止物?二、资本周转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区别:资本是在不断运动过程中来增殖自己的价值。

产业K 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周转。

K循环和K周转的区别在于:K循环是K的一次循环运动,主要从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M的产生与实现过程。

反映了资本本身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及其对价值增殖的意义。

而K周转是K不断重复进行的循环运动,主要从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与价值增殖有关的问题,反映了资本运动的内容。

但他们有共同点:都是K的运动形式,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价值增殖。

考察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的速度问题。

A.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B.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资本周转的速度: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数,有两个指标:(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1、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具体地说,从预付一定形式的K开始,通过K运动,价值得到增殖,资本又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

(1)生产时间:K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阶段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停工时间(检修和工人休息),自然力时间,(自然生长时间,酿酒发酵)(不同部门,其生产时间有很大不同,如工业与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越小,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快 M就越多。

(2)流通时间:K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采购时间和W的销售时间:其时间长短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的好坏产销距离的远近,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等。

一般来说,周转时间越短,说明K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

2、资本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在一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公式次数(n)=U(一年时间)/u(周转一次的时间)从公式看,K周转速度与K周转的时间成反比,时间越短,次数就越多,速度就越快。

反之,时间越大,次数就越少,速度就越慢。

例:甲厂资本周转次时间为3个月,那次数n=12/3=4次;乙厂周转一次时间为2年,那次数n=1/2=0.5次。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此,次数越多,速度越快。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K家的利益,关系到他们M的多少,K的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家手中一定数量的K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更多的M,因此,资本家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M,总是千方百计地加速K周转速度,用缩短K周转时间和一定时期内增加资本周转次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m(如在现实生活中,薄利多销,加快了周转)。

影响K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时间的长短,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K的构成,主要是生产K的构成。

生产K的不同构成部分,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1、定义:(1)固定资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生产资本,它是生产K 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