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分析论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产业经济分析论文,欢迎浏览。
产业经济分析论文篇一一、中国已采取的措施及成就我国是一个农业占基础地位的国家,人口众多,所以解决好粮食经济的问题十分重要。
粮食安全问题不单是保障粮食产量、满足供给,粮食流通市场化也很重要,它是联系粮食消费与粮食生产的桥梁,而且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直接作用并且这个作用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解决粮食流通的一系列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调整好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流通的体制问题。
首先,我国改革了粮食购销的体制。
我国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粮食流通制度,不过是统购统销的粮食流通制度,仍然对粮食流通有很大的限制。
于是我国在2004年飞出了统购统销的粮食流通体制,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实现粮食流通的全面化、市场化。
其次,我国在农业税方面给予了农业发展很大的帮助,我国在2004年就已经取消了农业税,这不仅给农民减轻了很道德种粮开销,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我国的粮食产量的增加的开拓了更宽广的道路。
最后,就是在粮食收购价格方面、信贷方面,我国政府也采取最大程度的支持政策。
不仅提高了粮食的收购价格,还减少了粮食的定购数量,从而也间接的使粮食产量快速增加了。
二、中国粮食经济的未来与发展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但耕地比例很少,如今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自然形成人多耕地少,人均匮乏的状况。
再加上我国的农业基础本来就不雄厚,所以怎样保持粮食的平稳增长,使之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对我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994年国外的一篇名为《谁来养活中国》引起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引起中国对能否养活自己这个问题有了极大关注。
同时国外的一些研?a href='/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第一,对于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人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现在已经不是单纯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了,还要保证我国粮食的流通,粮食市场的稳定有序进行。
当然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还是首要的。
第二,中国要重视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
例如,农业用具的改进,农业机械的改革。
更重要的还有研究优良品种,提高粮食的产量,还要加强有关粮食的机构的科学建设。
第三,在发展农业时要着重绿色农业的发展。
将农业资源的利用更高效,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加大科技研究,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一)中国人可以养活自己对于国外一些专业人士对我国粮食问题提出的疑问,在此我有绝对的把握说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量绝对能满足国民的需求,并且我国未来的粮食经济将会更好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的人口大国,自然而然就拥有十分雄厚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
中国人完全能够做到粮食自给;我国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处于第三位置,所以我国的国土资源相比较来说也是丰富的,并且还有很多国土资源尚未开发。
我国只需高效的开发并使用,使其功能得以发挥,将会为我国带来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全民小康,并且实现全民富裕。
(二)中国人养活自己不是易事不过,周全的考虑我国国民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展粮食经济,养活以13亿为基数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确有一定困难。
根据我国当前粮食的生产趋势,我国粮食要想进行更深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由于我国农业的投入减少,致使我国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减小,又加上当前农业的生产条件的欠缺,我国的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没有那么大。
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展农业科技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我国的粮食生产就会出现很大危险。
第二,粮食种植所获得的利益较低,因此农民对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减小了。
除此之外,我国的粮食生产还承受着人口这更为严峻的压力。
所以我国必须采取一定高效率的措施。
例如,推广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可以提高了我国粮食的产量,从而提高我国粮食的单产;还有就是应用高效的化肥。
并且还要不断的提高我国农业机械水平,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压力,从而使我国农业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所以我国农业还是需要进行完善。
(三)中国人如何才能养活自己从外国一些专业人士的建议,我国在粮食经济方面已经取得成就以及我国在粮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考虑,再加上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总结出几点方式、政策,从而为我国的粮食经济更好的发展。
第一,在已有的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单位产量,并且还要不断的开发有耕地能力的未开垦地。
在保护已有耕地的同时,快速开垦可耕地和修复荒废的土地,稳定我国耕地面积。
第二,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我国已经确立了科教兴农战略并且正大力实施。
只有发展科技,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才能使我国粮食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
第三,节约粮食。
据专家测算得出,我国的粮食在种植、存储、加工与销售等环节都有很大的损失。
所以节约粮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政策,从而提高我国粮食经济水平。
第四,创建长期有效的避险机制。
企业不仅要创造利润,也要有规避风险的能力,这是在当今经济现代化、国际化的形势下一定要具有的能力。
三、结束语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并且我国的历史决定了农业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
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随着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粮食产量也持续增长。
199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远远超出五千亿吨,相对于七十年代初整整翻了一翻,并且我国粮食供应还首次出现大于需求,使我国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进而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009年我国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已达到53082万吨,比上一年足足增加了211万吨,又一次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
虽然也受到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遭受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因为我国政府已建立起来较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国家、企业,还有农民基本上都储存了定量的粮食,所以至今为止我国粮食的供应和需求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浮动,我国市场的粮食价格也比较稳定的。
如今,我国政府对粮食生产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帮助政策,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涉及到对种粮农民采取直接补贴的政策,并增加农业资本的综合补贴,补贴了良种,农械、农具的购置。
这些政府的措施都展现出国家对粮食经济发展的重视,平稳了我国粮食生产。
产业经济分析论文篇二唐万明、格格日乐[3]在对比国内外羊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差距后指出,应从提高肉羊良种化程度、提高技术含量和抓好肉羊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三个方面来弥补与国外的差距。
赵有璋[4]、王兆丹等[5]、张鹏等[6]、夏晓平等[7]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肉羊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建议,他们认为中国肉羊生产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规模化程度低、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未来应采取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措施促进我国羊产业的发展。
熊朝瑞等[8]比较系统的分析了四川省肉羊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四川省羊产业存在着保种选育工作落后、科技储备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应加大投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武济顺等[9]从产业现状、技术支撑、产业链条角度研究了山西省羊产业的发展形势,他们指出应全面提升肉羊标准化养殖水平。
王立克等[10]研究了安徽省养羊产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开展肉羊疾病防治研究的对策建议。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尽管羊产业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羊产业经济地位方面的分析研究。
本文将根据相关的权威统计数据,借鉴山东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成员的前期研究成果[11],从产品贡献、产值贡献、收入贡献和消费贸易贡献等方面,分析山东省羊产业的经济地位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与规律,为促进全省羊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山东省羊产业经济地位演变历程根据产业的定义本文将羊产业定义为所有羊饲养者的集合,包括散养农户和规模化养羊场(含养羊专业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羊场)。
羊产业活动主要涉及育种与繁育、营养与饲料、疫病防控、生产与环境控制、产后加工和流通销售等环节的产业组织活动。
1.1山东省羊产业的产品贡献分析产品贡献是指羊和羊肉、羊奶产出量及其满足社会需求的贡献,用羊出栏量、羊肉产量和羊奶产量及其所占比例等指标来衡量。
根据《山东统计年鉴》和《中国畜牧业年鉴》,得出1978年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羊出栏量及其占全国羊出栏量比重、1985年至2011年山东省羊肉产量及其比重的基本情况,根据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提供的数据,得出2008年至2012年山东省羊奶产量及其占奶类总量比重的情况,详见图1、图2和表1。
1.1.1羊出栏量及其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1978年以来,山东省羊出栏量总体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占全国比重呈波动变化。
到2011年全省羊出栏量达到2901.22万头,比1978年增加了184.36%,年均增长率3.21%;占全国羊出栏量的比重为10.64%。
期间,由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允许有证集体和个体商贩经营农牧民完成派购任务后的畜产品,并取消了30年来牛羊肉的统派购制度,促进了农牧民饲养生猪、羊等家畜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内全省羊出栏量逐年稳步增长,到1999年出栏量达2838.80万头,占全国羊出栏量的15.08%。
2000年受种植结构调整、天气干旱的双重影响,养羊的粮食饲料成本增加,加之牲畜传染病的规模传播,使得羊出栏量有所减少,整体上下了一个台阶。
到2005年,国家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另外,国内羊肉供需矛盾引起羊肉价格只增不减。
在各种政策和市场的作用下,全省羊出栏量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2008年羊出栏量达到3098.80万头的历史最高值。
1.1.2羊肉产量及其占全省肉类总量比重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见,1985年以来,山东省羊肉产量大体呈现波动增长的变化趋势,占全省肉类总量的比重也呈波动变化。
到2011年全省羊肉产量达到30.50万吨,比1985年增加了514.92%,年均递增率7.24%,占全省肉类的比重由1985年的3.86%波动增加到2011年的4.47%,并于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0.62%。
1996年市场一时难以消化羊肉高产极大地影响了农牧民饲养肉羊的积极性,导致1997年全省羊肉产量出现下滑。
1999年美国被迫取消羊肉进口限制,2000年山东省实施肉羊良种产业化,2001年欧洲羊肉产量下降、进口需求扩大,国内外消费者消费理念由猪肉主导转变为更加青睐羊肉,大大促进了山东省养羊业的发展,全省羊肉产量开始稳步增长,但仍未恢复到1996年的最高水平。
1.1.3羊奶产量及其占全省奶类总量比重的变化趋势由表1得,2008年以来,山东省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均呈现逐步增长的发展趋势,而羊奶产量则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从2008年的31.78万吨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25.59万吨,仅占全省奶类总量的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