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環境的演變1-1地球的起源與演化1中國古代宇宙觀盤古開天地歷代對宇宙的論說中,較著名的為蓋天說、渾天說,這些說法在戰國時代已有,漢代又再度興起討論。
蓋天說:天圓地方;天如車蓋(半球形)、地如棋盤(正方形)。
渾天說:天是圓球狀;漢代張衡比喻天地像雞蛋,天是蛋殼、地是蛋黃,並製作了渾儀。
2西方宇宙論A.西元前340年亞里斯多德認為宇宙是球狀,以地球為中心。
B.西元一世紀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提出地心說。
C.西元1543年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提出日心說。
D.西元1609年伽利略以望遠鏡觀察,支持哥白尼的理論。
E.西元1687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解釋宇宙中各星體彼此間的運動關係。
F.西元1929年哈伯提出星系奔離、宇宙膨脹的動態系統。
G.西元1948年核子物理學家加莫夫提出大霹靂學說。
3在地表可以找到地球起源的線索嗎?可能相當困難;因為地表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及地殼變動常常把這些線索都清除了。
想探討地球的形成,就必須從太陽系天體中去找尋線索。
4太陽系考古(或尋找地球的起源)應從哪裡著手?A.形成後即不再演化的小行星和彗星。
B.隕石,因其可代表類地行星的整體成分。
C.行星的密度,因其可探討行星的化學成分。
5太陽系的形成目前最被接受的太陽系形成理論為太陽星雲學說。
A:星雲因重力作用而開始塌縮,星雲由氣體、塵埃和金屬組成。
B:星雲收縮成旋轉圓盤,原始太陽形成,引發氫核融合反應。
C:圓盤上產生由岩石和金屬的固體微粒所形成的微行星,氣態元素被太陽風吹向太陽系邊緣。
D:重複碰撞使微粒逐漸變大,碰撞和結合增大的現象稱為吸積過程。
E:經過數百萬年後,大行星形成;形成順序是微行星→原形星→大行星。
6固體地球的演化原始地球在不斷碰撞集結過程中形成了,剛形成的地球溫度很高。
A.熱的主要來源有三(1)小行星撞擊時產生的熱能。
(2)外層質量增加使地球內層壓縮產生的熱。
(3)地球內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熱。
B.地球內部產生分層的過程(1)原始地球是沒有成層的,是由微行星碰撞形成,岩漿海所覆蓋。
(2)原始地球構成物質中的鐵與鎳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以鐵為主的地核;比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函。
(3)地球分化成層,核心密度最大,向外密度愈來愈小。
微行星碰撞減少,地表溫度下降變成固態;中心部分的熱與放射性物質放出的熱,使部分地函熔融,而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殼。
(4)地球內部至今尚未完全冷卻,因而造成地殼不斷發生變動。
7大氣的演化A.地球大氣的演化可以分成以下階段(1)剛開始時是原始大氣,原始地球表面有太陽星雲最豐富的氫和氦,這些原始大氣因分子較輕都散逸到太空中。
(2)當地球內部溫度升高時,蘊含在地球內部的易揮發性物質以氣態形式釋放出來,經火山噴發到地表,此時地球大氣即以水氣和二氧化碳為主。
(3)表面開始冷卻後,水氣凝結為海洋,溶解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根離子,並和水中的鈉、鎂、鈣等離子,形成碳酸鹽沉澱物。
(4)紫外線照射水氣,分解放出氧氣。
另外植物行光合作用,也釋放出氧氣。
氧氣會和水中的鐵離子作用形成氧化鐵,直到約20 億年前大氣中才開始累積氧氣。
當氧氣量足夠多時,大氣中開始形成臭氧層以阻擋紫外線直射地表,保護地表的生物B.大氣成分以氮為主,有兩個原因(1)氮的化學性質很不活躍,不容易和其他物質化合。
(2)氮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所以它大多得以氣態形式存在於大氣中。
8海洋的演化A.微行星碰撞減少,地表溫度下降,大氣中的水氣凝結而降雨形成原始海洋。
B.經火山噴發、風及河流搬運等輸送,將大量鈉、鎂、鈣、硫、碳、氯等元素帶入海中。
C.海水鹽度達到現在的平衡。
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長期進行著物質的循環及交換,彼此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可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1-2 地球的歷史1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相對定年的方法)A. 疊積 定律:岩層沉積時必為 水平 沉積, 新 地層沉積在 舊 地層之上、 小 顆粒在 大 顆粒之上。
B. 截切 原理:截切者 新 ,被截切者 老 。
右圖地質事件的順序為:頁岩層→ 砂岩層 → 礫岩層 → 斷層錯動與岩脈侵入(岩層較老、斷層和岩脈較新)。
例題:請以數字列出下圖中所發生地質事件的順序。
:A 礫岩形成:B 砂岩形成:C 礫岩形成:A 、B 間侵蝕面形成:B 、C 間侵蝕面形成:現今侵蝕面形成:逆斷層形成:岩脈侵入C. 化石連續 定律:利用含有同類化石岩層應屬於同一年代的原理,便可以對全世界的岩層進行時間先後的比對。
化石群對比D.標準化石:同時代的地層中,所包含的特有化石。
標準化石的條件:(1) 演化速度快 (2) 生存期限短(3)分布範圍廣 (4)個體數目多(5)特徵明顯在野外易鑑定E.指相化石:能反映當時 沉積環境 或 氣候紀錄 的化石。
指相化石的條件:(1)對於環境的變遷相當敏感 (2) 分布範圍窄(3) 個體數目多 (4)特徵明顯易辨認例如:造礁珊瑚(生長在溫暖淺海含砂量少的環境)。
2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絕對定年的方法)十九世紀末,發現放射性元素會衰變的性質可推算事件發生的時間。
放射性同位素會釋放出粒子,從原來的 母元素 ,衰變成新的 子元素 。
當母元素衰變到剩下一半時,所需的時間稱為 半衰期 。
隨著時間的增加: 母元素 越來越少, 子元素 越來越多。
用放射性定年可以偵測到 10 個半衰期以內的年代,這些放射性元素的放射速率 穩定 ,不受 溫度 、 壓力 、 其他因素 的影響。
總原子數0=100N N 母 N 子 :N N 母子 N母/0N 經過1個半衰期 50 50 1 : 1 (1/2)1經過2個半衰期 25 75 1 : 3 (1/2)2經過3個半衰期 12.587.5 1 : 7 (1/2)3N 0: 原子數 N :經t 時間後剩餘之原子數m 0: 總質量 m :經t 時間後剩餘之總質量R 0: 放射強度 R :經t 時間後剩餘之放射強度T : 半衰期 t :化合物存在時間N N 0=m m 0=R R 0=12tT ⎡⎤⎢⎥⎣⎦ 例題:碳14其半衰期約為5500年,用碳14定年最多可以定到多少年?1012⎡⎤⎢⎥⎣⎦=550012t ⎡⎤⎢⎥⎣⎦ 10=t 5500⇒t=55000(年)碳14可用來偵測約5萬多年以內的事件年代例題:放射性同位素碳14之半衰期約為6000年,碳14之量減少至原來的1/8所需的時間約為若干年? 18=600012t ⎡⎤⎢⎥⎣⎦⇒312⎡⎤⎢⎥⎣⎦=600012t ⎡⎤⎢⎥⎣⎦ 3=t 6000⇒t=18000(年) 地質年代表隱生元 顯生元46億 5.5億 2.5億 0.65億0 40.5 3 1.85 0.65始生代 原生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 三疊紀 侏儸紀 白堊紀 第 三 紀 第四紀代表化石無脊椎動物出現 海相:三葉蟲 海相:菊石 陸相:恐龍 哺乳類陸相:象類3地球歷史的紀錄A.前寒武紀(1)時間:約 46 億年前地球誕生至 5.5 億年前。
(2)特徵:(a)地層中生物化石稀少。
(b)約5億4千萬年前的岩層紀錄中,突然有大量物種出現,現今的動物門 幾乎都已出現在當時的化石紀錄中了,此稱為「 寒武紀大爆發 」。
(c)出現最早的生命證據:約38億年前在 格陵蘭島 沉積岩中留下碳質遺跡。
(d)約35億年前,最早的微生物化石形成 疊層石 。
(e)到25億年前左右,地層中出現了大量的 氧化鐵 ,顯示當時大氣發生極大變化, 疊層石 化石也開始大量出現。
(f)約21億年前,出現最早的 真核生物 化石。
(g)約11億年前,出現 多細胞 的生痕化石。
(h)約7億年前, 艾迪卡拉 生物群出現,為無硬殼與無齒動物,生活於淺海。
B.古生代(1)時間:約 5.5 億年前至 2.5 億年前。
(2)特徵:(a)以海洋 無脊椎動物 最為繁盛。
(b) 三葉蟲 為代表生物。
(c) 腕足 類普遍。
(d)泥盆紀兩棲類出現,至石炭紀繁盛。
(e)奧陶紀魚類出現,泥盆紀為魚類時代。
(f)石炭紀爬蟲類出現。
(g)二疊紀末發生生物大滅絕(減少50%)。
C.中生代(1)時間:約2.5億年前至0.65億年前。
(2)特徵:(a)陸地布滿淺海和沼澤,氣候溫暖潮濕。
(b)恐龍為陸地代表生物。
(c)菊石為海洋代表生物。
(d)約0.65億年前,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及眾多生物滅絕。
D.新生代(1)時間:約0.65億年前至今。
(2)特徵:(a)氣候變化劇烈。
(b)常出現冰期造成物種滅絕。
(c)大量繁衍哺乳類。
(d)被子植物的繁盛。
(e)新生代晚期,人類登上地球舞臺。
1-3 人與地球環境1地球適合生命發展的條件A.需要有 液態水 的存在,才能移除早期地球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溫室效應減弱,地表有效的降溫。
B.需要有 適宜的溫度 ,有調控地表溫度的作用。
(1)地球溫度較暖時,岩石風化作用速率較快,會加速移除大氣中的2CO ,造成溫度下降;一但地球太冷風化作用減少,2CO 流失量減少,火山持續釋放二氧化碳,使地球暖化。
(2)當碳循環維持 平衡狀態 時:大氣中移除的2CO =進入大氣的2CO ;埋入地球內的碳酸鹽及有機碳中所含碳=從地球內部釋放出的碳量。
C.必須要有 大氣層 的保護罩,讓碳在大氣、水及岩石圈中,進行交互及循環作用。
2.碳的循環與生物圈的關係A.綠色植物以 二氧化碳 為原料,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 氧氣 。
B.生物死亡腐爛,被 細菌 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
C.化石燃料 燃燒 後釋出二氧化碳。
3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資源、 能源 及 空間 漸趨不足, 環境汙染 破壞地球原來的平衡狀態,環境的變化已造成部分 生物的滅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