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1.《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与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遇。
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待言。
在酒席上,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遂写此诗回赠。
诗的开头,刘禹锡紧承白居易诗的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起笔,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
巴山蜀水,代指贬谪之地。
刘禹锡在此之前曾任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刺史。
“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
这一联,字里行间,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第二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联,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堪称千古警语,充满哲理意味,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末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的遐想愈来愈缥缈,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
“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素养提升1.把握《行路难》(其一)的情感脉络。
《行路难》(其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出极大的郁闷之情;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隐喻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希望垂钓渭水,“乘舟梦日”,又对政治前途抱有幻想;接着诗人用四字短句反复咏叹“行路难”,又表现出徘徊和沉低的心境;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在一首短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变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感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蕴含的哲理。
刘禹锡的诗文,素以表达哲理见长,如我们熟悉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其八)“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本课学习的这首诗,最为警策人心的诗句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
它跳出个人遭遇和恩怨的樊篱,选取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这样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的形象写照。
这两句诗,也超越了时代,千古以来,成为人们用以鼓舞梦想、放眼未来的激励语。
3.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咏月”题材“咏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陈风·月出》), 到谢庄《月斌》的“素月流天”,咏月之作,代代有之。
李白的《把酒问月》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轼这首词的起笔,就是从李白的诗句直接化用过来的,而结尾也化用了《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词句。
明月皎洁,月光如水,诗人对月亮多寄予美好的情思。
“咏月”,实际上都是以月作为咏叹人事的背景或衬托。
苏轼这首词,表面写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他融古铸今,炼出了“但愿人长久,长里共婵娟”这样美妙的词句,千载而今还流传在人们的话语里,堪称奇绝。
三、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古代诗词中的用典?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方法。
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
《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表明理想仍在;“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语,用宗悫的故事,语典和事典交融,表明壮志未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是事典,表达了感时叹逝之情、世异人非之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头化用李白的诗句,结尾化用《月赋》中的词句,是对语典的改造运用。
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表意丰富,议论抒情形象化,并让读者借助典故的原始意象,展开联想,扩大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现力。
2.如何理解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创造的自我形象?在这首诗中,李白停杯拔剑却又四顾茫然,欲过河山却又踟蹰不前,羡慕古人却又不可追攀,咏叹“行路难”却又迷失方向,誓将乘风破浪却又难以实现。
诗人的自我形象,内心的孤独苦闷,情感的动荡不安,言辞的慷慨激昂,都跃然纸上。
这其中,有理想的破灭,有梦想的启航,有永不言败的豪情,有舍我其谁的疏狂,其诗确为“仙翁剑客之语”(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
3.如何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表现出的乐观精神?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的中间两联写道:“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可见,白诗的格调是消极悲观的。
与白诗相比,刘禹锡这首答诗,虽然感慨万端,却始终保持着明朗、高亢的格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主要和诗人的性格有关。
刘禹锡因为参加“水贞革新”,失败后,二十多年来被贬再贬。
但是他愈挫愈奋,毫不气馁,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
他被贬十年后,曾二度被召回京城,即借游京城玄都观之机,写下了著名的政治讽刺诗,其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语,因此又被贬谪偏远地区。
在与白居易扬州相识后的第三年,他在京城,故地重游,又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朗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绝句》)的诗句。
从他的《秋词》对秋天的赞美,他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身处逆境的坦然自安,就不难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境。
4.如何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出世”与“人世”精神?这首词中,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退想,表现出遗世独立的一面;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
对词人这两种情感,都不能过于夸大来理解。
词人的“出世”之想,还是一种基于咏月的浪漫情怀;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不能过于拘泥地理解为渴望回到朝廷的惶恐不安。
思考探究1、《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参考答案: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词语、诗句、意境的夸张上。
词语的夸张,如“金樽”“玉盘”“斗十千”“值万钱”;诗句的夸张,如“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境的夸张,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句和意境的夸张,往往还伴随着浪漫而奇特的想象。
用浪漫的笔法写人生追求,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人生追求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追求可能不切实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思怀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
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