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化学测定的原理干化学法尿pH检查的原理是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其测试膜块区含有甲基红(pH4.6~6.2)和溴麝香草酚蓝(pH6.0~7.6)。
两种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反映尿pH4.5~9.0的变异范围。
二、干化学法检查尿pH的注意事项(1)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pH改变,大多数细菌如变形‘等,分解尿素产生氨,可使尿液呈碱性;但在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分解尿液成分产生酸性物质,使尿q偏酸。
(2)当肾脏分泌的尿液含有过多的碳酸氢盐和碳酸缓冲对时,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过久,尿液中?氧化碳会自然扩散到空气中,使尿pH 增高。
3)在测定过程中,应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将试剂带浸泡尿液标本中,浸尿时间过长,尿pH呈减低4)在使用多项试剂带进行测定时,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带上不能浸量的尿液标本,防止试剂带相互之间的“溢出"(runover)现象,影响尿pH测定。
5)尿液pH主要反映肾脏在维持血浆和细胞外液正常氢离子浓度方面的能力,而干化学法测定只4\半定量的实验结果。
因此在临床观察结果时,不要单从尿pH测定值分析,要结合临床其他资料驻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方法原理:干化学法尿pH检查的原理是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其测试膜块区含有甲基红(pH4.6~6.2)和溴麝香草酚蓝(pH6.0~7.6)。
两种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反映尿pH4.5~9.0的变异范围。
临床意义:1、尿pH检测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在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肾结石、Ⅳ型肾小管酸中毒、白血病和坏血病时,常有强酸性尿。
碱中毒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Ⅰ、Ⅱ、Ⅲ型)、泌尿系变形杆菌感染时,可呈碱性尿。
2、观察尿pH变化,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减轻泌尿系微生物的感染研究证明,某些肾结石的形成与尿pH变化密切相关,如在尿pH 降低时容易形成酸性结石;而在尿PH增加时容易形成碱性结石。
因此,临床对于某些患者有形成酸性结石(如尿酸和胱氨酸结石)倾向S 时如果给药使尿pH保持碱性或至少尿pH在6.5以上,就不会形成酸性结石。
相反,临床对于某些患者有形成碱性结石(如磷酸钙结石)倾向时,如果给药使尿pH保持酸性,也就不会形成碱性结石。
此外,碱性尿可促进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同样使尿液呈酸性也可预防细菌的生长,减少泌尿系统的感染。
尿pH检测不仅可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还可监控尿pH变化对其他膜块区反应的干扰作用,如尿蛋白测定、尿比重检查受尿pH影响很大,因此,当尿pH明显升高或减低时,要考虑同时检测尿比重、尿蛋白结果:是否可靠或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测。
第二节尿比重(比密)测定尿液比重(比密)(specificgravity,SG)是指尿液与纯水的重量之比,是尿中溶解物质浓度的指标。
溶解于尿液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尿素和氯化钠,前者反映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后者反映食物中的含盐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尿比重与排出的水分、盐类和尿量有关。
尿比重测定可以估计肾脏浓缩功能。
由于尿比重还受年龄、饮水量、出汗等因素的影响,故多次测定比单次测定更能反映肾脏浓缩功能。
尿比重测定在临床使用的方法较多,如称重法、浮标法(尿比重计法)、液滴落下法、超声波法、折射仪法,于化学试剂带法,等等。
由于干化学试剂带法具有简便、快速,测定尿比重不受非离子成分如葡萄扰,且同时给出多项尿液参数结果,现已广泛使用。
但由于试验结果划分范围跨度大,敏感性较比学法测比重只能用于健康人及初诊病人筛选试验。
根据美国NCCLS文件,折射仪法为尿比重检测的参考方法。
一、干化学法测试的原理。
干化学试剂带法测定尿比重的膜块中主要含有两种成分(表3—2):一种是电解质共聚体,即甲氧乙面丁烯二酸(methoxyethylenemaleic acid)共聚合体(图3—1);另一种是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PH6.o~7.6)。
除这两种物质外,还含有其他物质如缓冲剂等。
其测试原理模式见图3—2。
二、干化学法尿比重检查注意事项(1)尿液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碱、强酸等物质(如奎宁、嘧啶等药物),这些物质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试剂带测定尿比重。
当尿液pH ≥7.0时,应该在干化学法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005作为由强碱尿损失的补偿。
其补偿机理是:当尿液pH≥7.o时,尿液必将存在着氢氧根离子(OH—),它的存在会中和掉由尿液离子成分使电解质聚合体释放出来的氢离子(H’),导致氢离子不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结果偏低。
在强酸性尿液时,干化学法测定尿比重结果明显偏高,但在一般情况下尿液不可能呈强酸性,所以影响不如碱性尿那么直接。
表3—3显示不同尿pH对尿比重的影响。
(2)尿比重计法、折射仪法和干化学法是采用不同的原理测定尿液比重,测定的结果必将有一定的定鲍差距,如尿液中非离子型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等),可导致比重计和折射法测定结果偏(3)尿蛋白浓度增高时,由于蛋白分子本身是两性电解质,即本身既有电荷又有固体量,所以对三下按都有影响,以干化学法最为明显,折射仪法次之,。
比重计法影响最小。
教科书规定,每增加log/L质,折射仪法应在原测定值的基础上减去o.005,比重计法碎去0.003。
尿蛋白干扰干化学法测定原指示剂呈现颜色而使结果偏高。
表3—5显示不同浓度尿蛋白对尿比重的影响。
(4)干化学法不宜用于新生儿尿比重检查,这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尿比重太低,仅在1.002~004之间的缘故。
(5)由于干化学法所测尿比重结果间隔较大,不能反映较小的比重变化,因此只能用于过高或过低汞比重病人的筛选,对于病理性特别是系统观察的病例仍以折射仪法更为理想。
NCCLS建议以折射仪法作为干化学法测定尿比重的参比方法,浮标法(比重计法)测定尿比重不再使用。
折射仪法可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和已知浓度溶液监测其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如蒸馏水比重应为000;0.513mol儿氯化钠溶液,比重应为1.015;0.856mol儿氯化钠溶液,比重应为1.022';263mol儿蔗糖溶液,比重应为1.034。
三、尿比重检查的临床意义尿比重的参考值在1.015—1.025之间,早晨第一次尿标本的比重最高,通常>1.020;在多次随机尿标本中,尿比重在1.025以上,提示肾浓缩功能正常。
(1)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它与尿内所含溶质的多少成正比,而与尿量成反比,并与尿液的颜色深浅平行。
①尿比重增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急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高热、大量出汗、脱水、心功能不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等。
②尿比重减低:表示肾脏浓缩机能减退,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精神性多饮多尿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及恢复期。
③尿比重比较固定:尿比重变化不大,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尿,表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
(2)用尿比重和尿量的动态变化来监测肾结石病人的尿物理变化,可用于指导病人饮食习惯,预防病人结石的再次形成。
(3)尿比重的高低不仅直接反映肾脏浓缩功能,而且还能监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红细胞形态析是否受尿比重的影响(尿比重偏低,可使红细胞形态由均一性向多形性转变)。
第三节尿蛋白测定一.测定原理尿液蛋白质的测定方法采用的是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即在一定的条件下(PH为3.2时),溴酚蓝产生出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合发生颜色变化。
二、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的注意事项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高,但该法是利用尿蛋白与某些染料相结合而产生的歹色变化来测定蛋白含量,因此在使用中,无论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尿蛋白定性检查,都必须重视下列问题。
(一)尿液pH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pH发生变化,或者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实验结吴当病人服用奎宁、奎宁丁和嘧啶等药物时,引起尿液呈强碱尿(pH≥9.o),超过了试剂带本身的缓冲耄力,会使干化学法出现假阳性结果;而用磺基水杨酸法和加热乙酸法作尿蛋白定性时,因尿液过碱,远熏蛋白质的等电点出现假阴性结果。
鉴别方法是用稀醋酸将尿液pH调至5~6后再进行实验,借以区爷是否由于强碱尿而导致干化学法的假阳性,或磺基水杨酸法和加热乙酸法的假阴性。
同样,当尿滞pH<3.0时,也会引起尿蛋白定性试验的假阴性。
表3—8显示不同pH值对尿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
(二)尿液所含蛋白成分不同的尿蛋白测定方法对病人尿液内不同类型蛋白质检测的敏感性不同,测定结果也不相同:三擞娟教授等经实验证实,尿中球蛋白浓度为4000mg儿以下时,干化学法蛋白定性为阴性,只有当其芝譬达5 500mg/L时,才出现可疑反应;白、球蛋白比值为1:2的蛋白尿,蛋白浓度高达2000mg儿芝·会出现阳性(+)反应,干化学法测量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白蛋白的1/100~1/50。
磺基水杨酸定性三卅球蛋白反应的灵敏度亦较白蛋白低,浓度同时为2 000mg几时,白蛋白出现阳性(++)反应,球蛋三,:勺囚性(+)反应;在白、球蛋白尿中,球蛋白比例增大,则阳性程度减弱。
加热乙酸定性法和双缩脲定量三可以对白蛋白、球蛋白显示同样的敏感性,表3—9显示同一份标本不同测定方法测定尿蛋白的差异程蔓:加热乙酸法对于单纯球蛋白尿具有特殊反应,即浓度从500mg儿到5 500mg儿浓度的尿液,此法车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凝块状而尿液本底并不显现明显混浊,从而提示本法可能为高度非选择性蛋白尿F::筛试验。
因此在进行肾病患者尿蛋白测定时,特别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系统观察尿蛋白含量的振例,最好使用磺基水杨酸法(或加热乙酸法)和双缩脲法进行定性、定量实验。
标本编号干化学法(mg儿)双缩脲法(mg儿)(三)尿液中的干扰物研究证明,多种物质(多为药物)可使尿蛋白不同检查方法呈现出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丛玉隆等曾凝;了了多种抗生素对尿蛋白测定影响的研究,发现青霉素族药物对其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为了证明这一笔者对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注射患者用药前后进行了尿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①尿液内青霉素浓度罐:立4万U/ml时,对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产生假阴性,而对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产生假阳性(表)。
②静脉滴注青霉素240万U组2h内,320万U组3h内,480万U组5h内,尿中青霉素浓度可达到影响尿蛋白测定水平(表3—11和表3—12),可对磺基水杨酸法产生假阳性,对干化学法产生假阴因此,对于含蛋白尿的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时,使用不同的测定尿蛋白方法需要考虑不同的干扰作主.即磺基水杨酸法使结果增强或出现假阳性,干化学法测试使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除此之外,尿等有高浓度有机碘造影剂(如胆影葡胺、泛影葡胺、碘番酸)及尿酸盐时,磺基水杨酸法可呈假阳性,而化学法和加热乙酸法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