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吉林市辖区吉林市幅员面积27120平方公里。
截止2006年,市区总面积363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199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1平方公里。
辖4区(昌邑区、船营区、龙潭区、丰满区)、5县市(永吉县、舒兰市、磐石市、蛟河市、桦甸市)。
辖78个乡镇、71个街道办事处。
吉林市面积27722平方千米,人口452.4万人。
市区人口235.7万人。
电话区号:0432,邮编:132000。
市人民政府驻船营区。
船营区面积711平方千米,人口54.9万。
邮编:132011。
区人民政府驻松江中路。
龙潭区面积1209平方千米,人口62.8万。
邮编:132021。
区人民政府驻遵义东路。
昌邑区面积865平方千米,人口70万。
邮编:132002。
区人民政府驻通潭大路。
丰满区面积1032平方千米,人口28万。
邮编:132113。
区人民政府驻吉林大街南。
高新区近年来新开发的区域,目前属丰满区域内。
永吉县面积2625平方千米,人口42万。
邮编:132200。
县人民政府驻永吉县口前镇。
磐石市面积3867平方千米,人口54万。
邮编:132300。
人民政府驻磐石市人民路。
桦甸市面积6624平方千米,人口45万。
邮编:132400。
人民政府驻桦甸市人民路。
蛟河市面积6235平方千米,人口47万。
邮编:132500。
人民政府驻蛟河市民主路。
舒兰市面积4554平方千米,人口67万。
邮编:132600。
人民政府驻舒兰市人民大路。
历史沿革吉林的建城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肃慎时期,这里就已经形成居住群,后来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建立城市称为“吉拉尔”,勿吉、扶余时期由于吉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长春和敖东之间最大的驿站,元朝后宽城被毁,使得吉林成为比较大的政治经济中心。
明朝,女真乌拉部在这里建立为“乌拉国”的政权。
明万历四十一年,吉林归属努尔哈赤统治,成为后金领地,之后皇太极改金称清,建立清王朝。
清康熙十年(1671年),将乌拉划给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命率军,筹建吉林城。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政府调宁古塔将军巴海移驻吉林城,吉林遂成清政府统辖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等流域的重镇,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康熙皇帝于1682年东巡吉林时,巡视水师营后,挥笔作诗,名曰《松花江放船歌》。
因其中有“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国江城”之称。
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永吉州,州治吉林。
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永吉州为吉林厅。
清光绪七年(1881年),吉林厅升为吉林直隶厅,次年又升为吉林府。
民国2年(1913年),将吉林府改为吉林县。
民国18年(1929年),改吉林县为永吉县,同时设立吉林市政筹备处。
民国20年(1931年)9月21日,日军占领了吉林。
1932年3月1日,伪满统治时期成立伪吉林省公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维持会”。
10月,在中共吉林市委组织下成立吉林市政府。
1945年11月,成立吉林省政府,省会设在吉林市。
1946年5月,我军从吉林市撤出,国民党成立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市政府。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
3月10日,吉林省政府从延吉市迁至吉林市,3月23日,成立吉林市人民政府。
1949年吉林市为吉林省辖市,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4年9月,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迁往长春市。
1958年将永吉、磐石、舒兰、蛟河、桦甸等县划归吉林市。
1966年将永吉(驻口前镇)、舒兰、蛟河、桦甸、磐石等5县划归永吉专区。
1968年3月,成立吉林市革命委员会。
1969年原永吉专区所属永吉、舒兰、蛟河、桦甸、磐石等5县划归吉林市。
1980年撤消吉林市革命委员会,改称吉林市人民政府。
现辖4个城区(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4个县级市(磐石市、蛟河市、舒兰市、桦甸市)、1个永吉县、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理概况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
东经125°40′E~127°56′E,北纬42°31′N~44°40′N。
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南与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毗邻。
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
地貌特征:吉林市有"远迎长白,近绕松花"的形势。
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江河的侵蚀、剥蚀和堆积,形成了中山山区--低山丘陵区--峡谷湖泊区--河谷平原区的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地理景观。
中山山区,位于吉林地区中、东部和东南部,是全市主要林区和特产区域。
南有长白山地龙岗山脉,档南有龙岗山脉的余脉富尔岭,东北部和呼兰岭。
松花湖东有老爷岭,湖西有摩天岭、南楼山、肇大鸡山,皆为中山山群。
山区中有1000米以上高峰110座。
最高山峰南楼山,海拔1404.8米。
低山丘陵区,分布在蛟河、桦甸和舒兰市、永吉县的中部。
山岭海拔300-400米,少数山峰高600-700米,是开发较早的区域。
森林已经逐渐减退。
除占地1748平方公里的吉林市城区外,其他区域是全省重要的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及工矿区。
峡谷湖泊区,分布在丰满电站大坝到白山水库上游金银别的沿湖、沿区区域,是丰满、红石、白山三大梯级电站建成后形成的地貌区域,环境幽美,景色状观,是大有前途的能源、特产、渔业、旅游综合性经济开区和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经济区。
河谷平原区,分布在松花江中游、永吉县北部、舒兰市中部及松花江支流的局部地段。
一般海拔170-220米,耕地集中,土壤肥沃,适宜农事耕作,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吉林市土地总面积为27659.79平方公里,各类耕地面积2000年为9959851.3亩,占总面积24.01%,园地381895.1亩,占总面积0.92%,林地面积25298167亩,占总面积60.7%,未利用土地面积1442020.5亩,占总面积3.48%。
自然资源水利资源吉林市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6.61亿立方米,当地地表水平均水资源量71.6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87.3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0.67亿立方米。
据1999年统计,当年全市平均降水量597.2毫米,地表水资源量47.30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66.67亿立方米。
吉林市人均水资源量1843立方米,考虑入境水量,人均水资源量387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北方市的5.4倍。
吉林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2.0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19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种共计58种,占全省已探明储量71种的81%,有10种金属矿、13种非金属矿,钼、镍为我国第二大矿床,钼矿储量占全国20.9%,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储量居全省首位。
矿产地223处,矿化点1082处,已开采的2种。
土地资源吉林市土地总面积为27659.79平方公里,各类耕地面积2000年为9959851.3亩,占总面积24.01%,园地381895.1亩,占总面积0.92%,林地面积25298167亩,占总面积60.7%,未利用土地面积1442020.5亩,占总面积3.48%。
林业资源吉林地区林业用地总面积1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4.92%。
全地区活立木总蓄积1.56亿立方米。
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蛟河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舒兰凤凰山、磐石官马溶洞和市朱雀山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松花湖风景名胜区)。
在林区内,分布73目2400多种植物;20科75种兽类,15科50种鱼类,48科277种鸟类, 以及林蛙等多种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动物。
95.1亩,占总面积0.92%,林地面积25298167亩,占总面积60.7%,未利用土地面积1442020.5亩,占总面积3.48%。
吉林市资源丰富,物产丰饶。
土地、水利、矿产、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水利资源蕴藏量较大,是全国少有的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679立方米。
经过50年的发展,吉林市已经成为以化工、电力等行业为主,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吉林市还是全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总产量达到261万吨。
近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吉林市把展现山灵水秀、风光优美的城市风格作为城市建设的总目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造型别致的建筑物为点缀,从整体上提升了吉林市的城市形象,向世人展示了古老江城的勃勃生机和多姿多彩的魅力。
气候类型吉林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而寒冷。
全区年平均气温3℃-5℃,气温受地形影响,由西、西北向东、东南气温逐渐降低。
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极端最高气温36.6℃。
山区无霜期120天,平原区可达130-140天。
全年降雨量约700毫米左右。
全区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150千卡/平方毫米。
经济概况一、2009年计划执行情况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化解多种制约矛盾,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有所提高。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500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95%,按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7%。
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7.5亿元,增长42.3%,占GDP比重达到10.5%。
化学需氧量减排8030吨,二氧化硫减排4014吨。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0亿元,增长24.2%。
全市施工项目达到4102项,千万吨炼油、42万吨ABS、江南热电厂、油页岩综合开发、核电主管道等一批重大骨干工程相继开工。
吉化第四套丙烯腈扩建、吉化百吨级碳纤维、化纤5000吨粘胶长丝连续纺、一汽V70车扩能改造、昊融公司1.5万吨金属镍等13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长吉城际铁路、换乘中心改扩建、长吉天然气管线等加快推进。
房地产开工建设面积447万平方米。
(三)工业经济在困境中实现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工业经济逐步摆脱严重下滑局面,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492亿元,增长12%。
吉林石化、化纤集团、一汽吉林汽车等企业基本满负荷生产,百户重点企业实现产值956亿元。
2006年以来建成的302个重点项目达产达效率提高到87%,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31.6点,增长38.1%。
全年新增民营规模工业企业10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