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文旅融合,区域联动,创新发展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文旅融合,区域联动,创新发展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文旅融合,区域联动,创新发展正文:文旅融合需要强化三个意识2019年07月09日08:34 来源:中国文化报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成立,标志文旅融合新时代已经开启,文化旅游领域深层次变革正蓄势待发。

我们要努力走好新时代文旅融合之路,实现文化旅游“1+1>2”的效应。

实际上,对文旅融合的探索并非始自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合并,文化和旅游自始就结伴而行,这些年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融合模式。

文化景观模式。

自古以来,山水楼台因文人而名。

庐山因李白《望庐山瀑布》等名篇佳句而绚丽多姿,成为历代文人游学必经之地;岳阳楼因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大诗人接踵赋诗而著称于世,更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名动天下;滕王阁因王勃《滕王阁序》而声名鹊起;浔阳楼因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传说而成为江南十大名楼。

文化赋予山水楼台以精神内涵,而使其更加引人入胜,成为游人神往的目的地。

文化与景观的结合开启了文旅融合的先河。

主题公园模式。

主题公园以其特色文化、惊险刺激的游乐、互动虚拟式体验、便捷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庞大的人流,成为城市文化旅游新地标。

去年《全球主题公园调查报告》显示,上海迪士尼乐园在首个完整运营年份就吸引了1100万人次入园游玩,华侨城、华强方特、长隆集团等本土品牌也表现抢眼,包揽全球TOP10主题公园榜单第4位至第6位,且增速领跑。

特色小镇模式。

文旅小镇以古镇为载体,融入民俗、文化艺术、非遗展示、文艺酒吧、个性客栈、特色文创等元素,在业内“圈粉”无数。

比如水墨婺源、乌镇、凤凰古城等等,成为人们“说走就走的旅行”“感受时光倒流”的热门目的地。

旅游演艺模式。

近年来,旅游演艺风生水起,以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印象”系列大获成功,扭转了传统观光游“白天拍照、晚上睡觉”的局面。

还有河南《大宋·东京梦华》、红色实景演出《井冈山》、江西婺源《梦里老家》等,以灵山秀水为背景烘托、历史文化为串联脚本,用美轮美奂、如诗如梦的舞台演艺,让观众物我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成为展示当地文化魅力的亮丽名片。

文创开发模式。

迪士尼乐园创造的“IP+衍生品”经营模式,围绕迪士尼核心文化开发了服饰、出版物、玩具、食品等一系列消费品,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消费等各种需求。

据报道,迪士尼乐园60%收益来自衍生品等二次消费。

去年以来,故宫国宝色口红、朝珠耳机等文创产品迅速蹿红,让故宫一夜之间成为“600岁的网红”,目前故宫文创收入远远超过门票收入。

故宫博物院用时尚消费传承传统文化精华,树立了文化旅游、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播相融合的新典范。

文化节庆模式。

近年来,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成为文旅融合的一抹亮色。

以笔者所在九江市为例,每年举办各类节庆活动达几十场,比如九江市庐山问茶会已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庐山首届国际诗词楹联擂台赛”吸引数千名海内外诗词爱好者积极参与。

各县区文旅节庆活动也丰富多彩,仅柴桑区每年就固定举办马回岭“百年庙会”、江洲油菜花节、城子镇桃花节、新合镇特色农业采摘节等。

这些活动能在短期内迅速吸引人气,扩大地方文化旅游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文旅融合逐步发展,一些倾向性问题也引人担忧。

一些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文旅项目的文化含量不够高,“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些地方习惯于抄袭模仿,在项目设计风格、经营模式等方面缺乏创新,引发了同质竞争;有的地方忽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性,把一些投资规模小、建设品位低的项目包装成文旅项目,甚至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歪曲文化、媚俗恶搞;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遵循市场规律,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导致项目流产,等等。

文化旅游进入融合新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不能因为前景看好而盲目折腾,也不能因为现实短板而迷茫却步。

笔者以为,我们需要树立并强化三个意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树立IP意识。

文旅项目可复制、易替代,而文化内涵是不可复制、无法替代的。

有了文化内涵的传承发扬,才有业态的丰富完善、服务的别具风格和品牌形象的充实饱满。

因此,深耕本地、本项目特色历史文化,打造高度概括、独一无二的文化IP,是文化和旅游发生化学反应的基础,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生存之道。

对于任何一个地方,首先要摸清文化家底,深入挖掘、系统开发,把特色文化精髓全方位融入旅游项目、线路、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塑造富含“中国风、书卷气、本土Style”的文化旅游新形象。

树立创新意识。

良辰美景是有限的,而文化创意是无限的。

文旅融合的创新,关键在于文化表达的创新:《庐山恋》调皮一吻,让庐山惊艳了世人;微信表情包中乾隆“卖萌”,让故宫成为网红;“宋城千古情”一开演,全世界游人都被西湖“暖风熏醉”。

这些创新的文化表达方式,迅速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文旅融合就应该突破固有模式,着眼新需求、依靠新技术、创新新形式,大力发展“文旅+演艺”“文旅+VR体验”“文旅+文创消费”“文旅+主题游乐”“文旅+微电影”“文旅+智慧平台”等多种模式,使文化拥有轻松、时尚、潮流的“打开方式”,努力实现厚重的文化内涵轻松式表达、现代化表达、国际范表达,以此顺应市场发展、提升旅游品质、抓住市场流量、提高受众满意度。

树立市场意识。

文旅融合归根结底要实现产业落地,必须遵循市场规律。

一要考虑市场消费能力。

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高,高端优质客户多,文化旅游项目可以适当“阳春白雪”“小资、小贵”;经济水平一般地区则应更倾向于热闹、好看、通俗易懂,且经济实惠。

二要考虑市场承载能力。

地方交通、酒店、餐饮、金融等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不能盲目贪大求全。

在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具备的地方,投资大型文旅项目无异于“蚂蚁吞大象”。

三要考虑全天候的运营能力。

季节性的或者短期的文旅项目容易产生人流断档、资金链断线的风险。

要重点建设兼顾春夏与秋冬、白天游玩与夜晚消费等不受季节、天气影响的全天候项目,保证文旅融合项目能够持续吸引人气、产生效益。

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历史古迹,并不代表文旅融合就是“无米之炊”。

一要善于无中生有。

深圳本是一个文化“不毛之地”,却“空降”华侨城、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等主题公园,随后打造出集聚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艺术等业务板块的文化产业集群,俨然成为文化旅游名城。

二要善于借鸡生蛋。

江苏常州瞄准时机,争取到一批国家珍贵恐龙化石保护项目,打造中华恐龙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建成了一个集恐龙谷温泉、迪诺水镇、恐龙大剧场等景点和设施于一体的环球恐龙城。

三要善于点石成金。

冰天雪地本是人迹罕至,而哈尔滨市在每年冬季传统的冰灯游园会的基础上创办“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冰雪盛会,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四要善于借题发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带动了精品民宿、乡村美术公社、乡村音乐部落、乡村动漫基地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实现了传统乡村旅游向有土味更有品位的多形式文化休闲升级。

当然,“无中生有”不是“空穴来风”,关键要以“新、奇、特”为卖点,并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方式等发展规律,才能最终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实到扎实的文旅融合项目。

(潘熙宁)拓宽旅游发展“朋友圈”许庆光2019年07月09日08:07 来源:新疆日报长三角地区旅游援疆合作联盟、新疆·独库公路旅游营销联盟、东天山旅游联盟……近日,“联盟”成为新疆旅游发展的高频词,反映出新疆各地拓宽旅游发展“朋友圈”的努力,彰显出跳出一隅谋划旅游发展的担当与自觉。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大统筹、大整合、大联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画地为牢、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愈加不合时宜。

现代旅游发展也是如此,同样需要树立整体观念,合力破解发展难题,共同释放发展红利,在“1+1>2”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疆多地成立旅游联盟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有助于“形成一批线路”“培育一批精品”,共同叫响“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

“旅长游短”问题,一直是新疆旅游发展的瓶颈。

旅游联盟成立后,就可以通过相邻地州的合作,实现资源对接、线路对接、景区景点对接,从而连点成线、连线串珠,补足“旅长游短”的短板。

如东天山旅游联盟共同推出的“环东天山千里旅游黄金线”,跨4个地州市,串联起了天山天池、奇台江布拉克、吐鲁番葡萄沟、哈密东天山、哈密雅丹景区等20多个经典景点,涵盖了沙漠、草原、湖泊以及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足可让游客大饱眼福,产生更丰富更美妙的旅游体验。

旅游联盟的成立,是提升新疆旅游整体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新疆旅游产品在打造、营销、宣传方面,过去曾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这导致新疆在国内外游客的印象中,通常就是孤立的几个景区景点,而不是把某个、某片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旅游整体的竞争力。

而通过旅游联盟的握指成拳、整体发力,就可以加快形成统分结合、集中发力、层次分明、区内外联动的旅游营销格局,就可以进入由点连线带面、由成熟景区带动新开发景区的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要想让旅游联盟发挥出整合资源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信息、市场等的共享,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利益问题。

要通过联盟各主体的实际参与,不断摸索成本分摊与利益分享的平衡点,找到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求取最大公约数,梳理出一批在市场上能够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产品。

二是机制问题。

要完善相应的机制,成立相应的机构,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和程序,理顺日常沟通协调的具体方式方法,确保矛盾出现时能够及时化解,堵点形成时能够有效疏通,让区域旅游联盟从“貌合”走向“实联”。

笔者相信,在旅游联盟的框架下,区域内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凝聚起新疆旅游发展的澎湃动力,实现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为新疆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区作出应有贡献。

渝东北加快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布时间:2019-07-09 08:59:09 | 来源:重庆日报 | 作者:韩毅 | 责任编辑:安平7月5日,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工作会议在万州举行。

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组织15个成员区县(市)将加快推进旅游交通、产品开发、线路培育等“六个一体化”发展,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焕发新风采、展现新魅力。

长江三峡是我国最早向世界推荐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被喻为“天然画廊”“人间仙境”。

打好“三峡”牌,发挥“三个作用”,三峡文旅产业亟待再升级。

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组织由万州、奉节、巫山、巫溪、湖北利川等15个区县(市)组成,旨在以“资源共享、景区互推、客源互送、商品互进、有序竞争、实现合作”为原则,加快推进三峡旅游由“一线游”向“一片游”转变,把长江三峡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本次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工作会议上,组织成员把推动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列为共同目标,将重点抓好“六个一体化”建设:一是旅游交通一体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