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黎改建及巴黎总体规划图示布局分析

巴黎改建及巴黎总体规划图示布局分析

巴黎改建及巴黎总体规划的图示布局分析说明一、巴黎改建巴黎改建时间为18世纪初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雅各宾时期;2.拿破仑时期;3.拿破仑第三时期。

改建内容如下:雅各宾时期:最下层的贫苦人民的专政,城市建设重点是第三等级和城市贫苦手工业和工业者的聚居区①改善城市交通,增辟几条交通干道,特别是为劳动人民居住区铺设街道和路面,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添置街灯;②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③提出建筑应该追求简单,体现“建筑就像平民的道德一样单纯的”原则。

拿破仑时期: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权,城市建设活动主要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

①出租牟利的多层公寓为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②改建贵族,市中心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群点缀广场与街道,以控制帝都风貌③改善城市面貌,对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及坡度做了明确规定④修建协和广场,并以其为控制城市的中心⑤修建凯旋门和明星广场拿破仑第三时期:背景:法国国内国际铁路建成,成为欧洲的最大交通枢纽之一。

城市迅速发展,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城市现状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目的:城市的改建既有功能要求,又有改造市容、装点帝都的要求、还有政治目的:从市中心迁出无产阶级,改善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拓宽大道,疏导交通功能,消灭狭窄街巷,以便镇压起义者。

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目的内容:1)完成了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2)在市中心开辟95公里顺直宽阔的道路3)为美化巴黎城市面貌,对道路的宽度与两旁建筑高度,屋顶坡度都规定了一定比例的限制4)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5)为适应城市结构变化带来的分区要求,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6)建造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和其它市政设施,促进城市近代化7)重视绿化建设,修筑大面积公园。

1.不足:1)未能解决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2)城市内外交通衔接问题3)以巴洛克的风格对城市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的原有面貌;2.意义:1)基本上达到了改建的预期目标——功能要求、宣传帝国、军事防御2)使得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现代化的城市3)对后世城市改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提供了实践奥斯曼改造的经验、教训及启示19世纪中叶,奥斯曼对巴黎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巴黎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产生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等问题。

进入20世纪,巴黎“双管齐下”,通过设立保护区来保护和改造旧城区的城市风貌,并通过建设新城来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北京也是历史悠久的首都城市,北京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和改造好旧城区,巴黎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一是要加大对旧城改造和保护的补贴。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补贴,鼓励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在旧城区升级改造的过程中,要对原住民进行妥善的安置。

对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成本进行一定的补贴,以缓解旧城改造以后生活成本的上升,减少社会矛盾。

另外,建议北京也要加强旧城改造中规划审批制度的权威性,为历史街区提供“保护网”,为地方政府的大拆大建设置“拦阻索”。

二是要建设几个规模较大、功能全面的新城,疏解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

首先,要提升新城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新城的产业发展。

要打造地铁、有轨电车、区域快速铁路等公共交通网络,密切新城与中心城区的经济联系。

新城区可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研发和教育等产业,支撑中心城区的首都核心功能。

否则,新城自身难以发展,起不到切实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的效果。

其次,新城的选址离旧城区的距离要适中。

距离太近,起不到疏解人口和产业的作用;距离太远,新城自身的发展难以维持。

根据巴黎经验和北京的实际情况,建议新城距离中心城区60公里左右。

最后,新城需要功能全面。

既要有服务业、研发和轻工业等产业活动,也要有休闲、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要积极建设学校、医院以及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以促进职住平衡,避免新城成为“睡城”。

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注重精细化管理。

根据拉德芳斯新区建设的教训,交通管理应该注意细节,不能过分追求道路、街区、桥梁等设施的大尺度和几何化的构图,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更加人性化。

比如,马路设置不应过宽,红绿灯间隔的设置与道路宽度、车流密度相适应,适当增加快速道路与其他道路的连接,定期更新城市标识系统等。

二、巴黎总体规划1、大巴黎总体规划优先开展项目大巴黎居住环境的1000个项目为了响应法国前总统萨科奇对于大巴黎地区城市发展挑战的委托,MVRDV与ACS和AAF合作,与另外9个国际建筑和规划团队一起,勾画对于法国首都及其周边广大城市聚集区的愿景。

大巴黎发展计划是为了创造更多:更理想、更乐观、更高密度、更高效、更生态化以及更紧凑的城市。

更好的巴黎需要将责任与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充分结合,以确保其一致性,并且发展出一种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可以为集体性企业打造出一种基础,帮助解决其问题,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并且创造出一个更加有代表性和可效仿性的城市。

设计从四个典型方面来迎接大巴黎区域的挑战:综合体、城市计算器、数据以及观察。

综合体定义了城市的空间议程,内容是基于巴黎作为法国首都所应有的雄心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所制定的。

提案是对空间的可用性以及可行性的回应。

基于对城市肌理、未来功能需求和空间可能性的分析,方案提出了17个大规模的城市干预措施,这也是整个回应和提案的核心。

具体来说包括对于交通、自然环境的可达性、教育、文化、社会凝聚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生产等问题的未来投资愿景。

空间议程的目的是避免巴黎可能发生的城市蔓延以及过于激进的转变,演变的目标是成为世界范围内密度最高、最紧凑、最可持续的城市,同时保持其引以为傲的生活质量;城市计算器(City Calculator)©是一款极具潜能的软件和网络工具的演示版本,以计算来量化城市的行为和表现,并且使其与其他城市相比更有竞争力。

它以一种易理解的、可视化的方式连通定性和定量指标,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支持可持续规划的优质工具;数据是对于大巴黎的功能和表现深入研究的一个总体概述,这一点在早先的提案中一直被忽视;观察则是一系列关于法国都市背景、历史、潜力以及问题的文章。

具体而言大巴黎总体规划包括5个改造项目:中心火车站:TGV铁路线目前停站于多个火车站。

我们是否可以新建一个欧洲火车线的终点站,并将所有火车站线都安排停站于此呢?将火车东站、北站、St Lazare站、Montparnasse站、里昂站、Austerlitz站与最终火车站相连极具必要性。

这将是,一个大中心火车站。

太阳能公园:使用大巴黎地区的屋顶产生太阳能,使得城市中最大的空间转换成金色的表面。

绿色锌板屋顶配备太阳及水收集装置,屋顶将帮助巴黎成为自供城市。

风能公园:由于大巴黎总体规划朝自供型城市发展,计划需要投资于更多再生能源,譬如风能。

与此同时,众多的风能装置会产生出一个惊艳的天际轮廓。

废物工业基地以及高度污染区域将有可能转换为能源公园。

戴高乐机场森林:戴高乐机场的扩建意味着将噪音集中在特定范围,并优化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同时增加运输线路,最终改进航空运营能力。

而在受噪音影响的区域,百万颗树木将被种植于公园。

新的中轴线:通过合并空间,运用现存及未来可灵活建设的基础设施,我们可在高密度区建立新节点。

而这些区域提供了新网络、新路线和新的城市中轴线:戴高乐机场轴线、巴黎迪斯尼度假轴线、森林轴线以及奥利机场轴线等。

大巴黎总体规划新增项目2、巴黎大区总体规划1.1概况巴黎大区(L'lle-de-France)位于法国北部,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马恩、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瓦兹和伊夫林等7省组成。

全区面积12,072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比例为2.2%,其中有9,900平方公里的自然和农业空间,2,400平方公里的森林;全区人口1,100万,占全国的18.8%,是法国人口最多的大区。

按法国行政区域划分,巴黎既是市级又是省级行政单位。

全区内共有1,281个居民委员会[1]。

巴黎大区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政府、立宪机构、重要行政机关和一些国际组织的所在地。

巴黎大区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具有种类繁多的工业部门,1999年底巴黎大区共有约320,000个企业,其中汽车、飞机、化学、印刷、电器、机器制造等工业发达,高级时装和化妆品业也很著名。

该区的农业在法国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法国第3大玉米产区和水果、蔬菜、鲜花的主要产区。

在全球大都市中,巴黎大区是仅次于纽约与东京的第3大经济体。

1995年巴黎大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420亿欧元,在欧洲排名第一。

巴黎大区的陆、水、空交通发达,是欧洲的交通枢纽。

由巴黎至伦敦、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以及德国西部等地的航程均在1小时之内。

1995年底巴黎大区共有735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

法国国家铁路公司在巴黎大区内有1,282公里长的铁路线,382个车站。

巴黎捷运公司则有3,251公里长的轻轨线与7,767个停靠站,地区内的交通非常快捷。

巴黎港口是法国第一大内河港;巴黎大区还有3个大型国际机场和11个小型机场。

巴黎大区拥有众多的文化设施和历史遗产,约有2,000座以上的建筑物被列为历史古迹;有70家剧院,几百家艺术陈列室和千余家电影院。

巴黎大区拥有13所大学,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占法国高校总数的1/2以上。

这里还集中了许多科研机构和60%的法国科研人员。

巴黎大区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旅游胜地。

1997年的游客人数达3,600万人,是巴黎大区居民人数的3倍。

1.2巴黎大区规划发展历史简述作为巴黎大区的中心城市,巴黎市在法国城市体系中占有支配地位。

巴黎从19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在随后的发展中巴黎大区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功能进一步得到集中。

特别是19世纪中期数十年间巴黎经历了大规模的“豪斯曼改造”,奠定了蓬勃发展的基础,同时创造了给人深刻印象的城市空间,成为以后城市规划专家研究与效仿的典范。

然而在整个19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干预巴黎市区内规模的形成,郊区的发展被忽视。

由于郊区不缴纳城市税,因此政府对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太多的兴趣。

从1890年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增长促进了巴黎郊区的发展,特别是1919年后,由于在巴黎市区内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人们开始寻求巴黎的未来规划与扩展的方案。

巴黎郊区大批的土地被小块出租,出现了大量的独立住宅,出现了城市化的高潮。

在法国,关于巴黎聚集作用的区域城市规划思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而作为区域城市规划方案系统地提出,是1934年的普鲁斯特方案。

这是法国政府第一次表达了在区域以及宏观控制巴黎区域发展的城市规划上采取主动的愿望。

该方案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未来巴黎地区的城市规划更需要一个全面的计划,这个计划应限制目前的人口,因为假如巴黎的人口继续增长,它会造成相当的社会性危害,并且这种危害是不可挽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