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鲁迅公园景观的历史变迁与价值

青岛鲁迅公园景观的历史变迁与价值

第39卷第4期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Vol.39 No.4 2018 1j:rv j tt.•j:t u1Journal(23ingclaoLJniversity〇土 丄echnology青岛鲁迅公园景观的历史变迁与价值刘敏,侯淳萌(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青岛266033)摘要:剖析城市大山海格局下鲁迅公园的历史变迁及景观特征.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罗列德日占领萌芽、民国统治兴建、建国后再兴建3个阶段;从地形地貌、园路、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等方面勾勒景观变迁轨迹,探究其以山海为依托的我国近代大山水园林特色;通过比较研究,梳理其历史、景观、植物学、文脉传承及城市风貌价值.为近代公园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指导,为未来的规划设计提供历史依据与正确理念,也为当前我国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历史变迁;比较分析;鲁迅公园;景观价值中图分类号:TU986. 5+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3-4602(2018)04-0036-08Historical vicissitude and value of the landscape ofQingdao Luxun ParkLIU Min,HOU Chun-me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Qingdao266033,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LuxunPark in the macro mountain-and-sea contex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rban history,three stages of Luxun Park are listed:the budding period under German and Japanese occu­pation,the construction period in the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co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Luxun Parkis vicissitude and landscape fea­tures are outlined from such aspects as topography,garden path,functional zoning,spacelayout,to explore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 gardens based on a macro mountain-and-seaparative a nalyses are made to probe into the value of its history,landscape,botany,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ityscape.Thi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protec­ting and renewing modern parks,historical grounds and proper concepts for future planningand design,as well as reference f or the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modernChina.Key words:historical vicissitude;comparative analysis;Luxun Park;landscape value由德国殖民统治而草创的青岛城市,从1891年的小渔村建置至今,历经德日侵占、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的统治,至今风雨沧桑百余年,成为近代城市中的山海园林之城.1928年建于此的鲁迅公园,至今已有90年历史,是研究青岛乃至全国20世纪30年代公园面貌必不可少的典型案例.收稿日期2018-03-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296)作者简介:刘敏(1970-),女,山东龙口人.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城市与近代园林保护研究.E-mail:chong01@126. com第#期刘敏,等:青岛鲁迅公园景观的历史变迁与价值371鲁迅公园的历史变迁1.1德日占领的萌芽阶段(1897_1922年)鲁 由城 初期的天演变为郊区防再至城(图1),以自 林的状态被自发游憩.1897年,德国人在汇泉边栽植.1903年,浴场西北侧的林带成游 日观景之处.日本第一占期间,将此处 林 *”[1].鲁 的历史以'1.2民国统治的兴建阶段(1922—1949年)初建的 以当时青岛胡 ,称作*+图2(a)),1928年兴建'艺—在&的 g’以青图1青岛手绘地图中的鲁迅公园地带(来源:青岛日报官网),冬青,砌石铺路,辟建花畦、亭阁、挡浪坝和3100 m长的石基路面[2].1931年,公园更*”,同年由蔡元培等,在 设青岛水族馆(图2(b)),翌年2月竣工,并在其中设立中国研究所.1936年,在其东侧建设产业馆(图2 (c)、(d)).1938年,青岛绿化资源急剧减少.至1949年,该 青岛 的三大之一.至此,鲁 的市区 .(c)产业馆前面侧影(来源:青岛画报)(d)产业馆背面全影(来源:青岛画报)图2 20世纪30年代公园照片38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第39卷1.3建国后的再兴建阶段(1949年至今)了纪念鲁迅先生" 于195* “鲁 +同时铺路补阶,修亭改材.木 坊石质(图3(a)、(b)),顶部 平鸽,开创了在 上采用 物造型的 [3].文革期间,现雕像位置建有毛主席语录影壁(图3(c))(增露天 (图4),在 上于1989年兴 极馆. 1986年,鲁 生逝世50 之际,,鲁 生花岗岩.同绘牌坊 ,修旧 . 2001年,新建鲁迅自 、鲁 、呐喊台,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游览,公园由德日占领时期的避暑林地演变 念 点.⑷民国时期 (b)20世纪50年代 ⑷文革时期图3人口处的变迁过程(来源:青岛日报官网)从发展历史来看,1928年的建设奠定了 的景观,部虽有所增减,但整体格 风貌有 ,现状景观是 时期的积淀深化而成.因,测绘现状景观可以反 的历史风貌与景观特征" 发 供 ,还可填青岛 城 的缺,同时更为未来公的设计增添历史内涵" 的历史文脉.:鲁迅公园的景观特征以现状测绘为基础,对照历史照片,查阅文献记载后发现,鲁 是顺 时代需求而天成的自然山水园林.2.1地形地貌公园基地为靠海临礁的天然山地,依势而造.整体东高西低,高差2. 6 m(图5中11剖面#北高南低,高差10.5 m(图5中22剖面#园区中部比西部 13 m,比东部低约11 m(图5中33剖面).整体坡 度平缓,局部 ,设以梯路' 观海亭之间,东西坡度4&6°,南北坡度4&10°, ,故建国后图5鲁迅公园地形剖面第#期刘敏,等:青岛鲁迅公园景观的历史变迁与价值39设一台,其余均 化空间' 西坡度5°左右,局部达11%漫步体 .设计者因,景观高度,浑然天成.2.2园路德日占领期间,林下空间没有特意 路,随意活动;民国时期,公园已有 平行、贯通基的行其垂直的 径,均为石路土路,无铺装,但园路 已定;建国后,游区因设施 而新增数径,确定了规则式和自的园路.路在规划之初便遵循因的原则,等高线建设,减小了土方量,保留了自 曲线,丰富了游览体验.2.3功能分区德日占领时期, 林种植区,无具体分区(928年,公园已初具模样,设园路、捭 坊、花畦以及2座亭阁,](图6),依景观体验可分区和游览区(图7) (931年、1936年分别增设水族馆区产业馆区域,分区便区、游览区和城区3大区;建国后,各区增减,但功能格局不变.入口区位于深(b )六角亭游览区博览区| | 入[]游览?匚二博览泰20世纪50年^复原图图6 1928年2座亭阁(来源:山东近代园林)图7鲁迅公园复原各时期变迁40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第39卷段,起于城 路止于 的轴线,形成线 空间,增建的 鲁 .游览区位于中部,增建凝翠亭、鲁迅自 、呐喊台,配以 径 的植被,营造了“复行数,豁然开朗”的景观空间.博览区起于水族馆止于 的鲁 ,展示海洋文化和鲁 生的个人风采,将 观再次推向高潮.无论时 何变迁,公园始终一石,一 (图8).沿岸的 石分 有致,质感天然不加 ,零星自 ,增添了公园的“野生趣味”,使 大 .繁密的 林郁郁葱,使 风景相 .2.4空间布局设之初以木 坊作 空间(图9#装饰繁琐.建国 石 坊,加设台阶" 于简洁.文革时期在 圆形花 有 影壁.植 在后期越来越受 ,松树、、花 坊,与铺 ,加强了以牌坊为中心的椭圆状( 强化了中心点的聚焦效果.顺台阶而下,是以带状中 化为前景、 的卷.图9现状人口平面以凝翠亭 的游览空间(图10)成形于建国后,起于“一亭一石一树”的空间格局(径直指大,将景观 天然台地处的 台,观 大海;向其东侧 林,是兴建之初的木 '角亭,建国后改为石质,以漏墙为边界坐落于 石,礁石一于亭边,自.至今,形成三 于密第#期刘敏,等:青岛鲁迅公园景观的历史变迁与价值41林,数径串起空间的惬意景观.现 区(图11)初建时只有一座穹顶观海亭, 岩.后在其北侧建设中国传统 的水族馆(图12),东侧建设产业馆,将 观相 ,成为鲁 的独特之处.1989年,南极馆于两座之间以自由现 态 其中, 中园,为这一中间地段景观增色不少.图10现状游览区平面-:i图11现状 区平面(a)水族馆平面 (b)水族馆正面 (c)水族馆后面 (d)水族馆侧面图12 20世纪30年代公园中的城市水族馆(来源: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处)上 ,鲁 是一处 西方与中国传统 思想的 .虽然历经不同时期的建设,但始终与自 协调,因, 观整体性,并不断完善 空间景观特色, 体风貌与细部观均上乘之作.独特的自 使其 20世纪30 不 的,由了性的景观特 手法.从城 林文化 发 审视其价值,对于 再创其景观特色意义非.3鲁迅公园的历史与景观价值3.1城市发展高潮与我国海洋研究的见证地青岛在德租日治中奠定了 化建设的良好基础,在中国近代城市中园林建设成就突出.20世纪42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第39卷30年代全国很多城市迎来了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高潮,青岛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的成立、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大批文人雅士移居青岛,一批社会名 流、文化青年来此短居.他们积极开展文学创作、文化创新和普及,奠定了青岛在全国的文化中心地位[5].蓬勃的城市文化促进了高品质公园的诞生,这也成为鲁迅公园能打破传统公园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而鲁 迅公园是当时唯一完整建设的公园,成为这一发展时期的真实写照.鲁迅公园是我国海洋研究的见证地.20世纪30年代我国掀起科学研究热潮,建于此园的水族馆,是 我国最早的海洋研究中心,是中国现代海洋科学的摇篮.作为海洋研究与宣传基地,见证了我国海洋研究 的发展历史.这种将科普、科研等公共建筑与公园游览融合布局的做法,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其价值弥足 珍贵.3.2 20世纪30年代大山海公园格局与风格的典范鲁迅公园依山面海,靠城临礁,成为当时少有的与大山海环境融为一体的公园.这种自然景观是大多 数平坦用地建设的城市公园无法匹及的.上海中山公园是同时期的典型公园,为打破平淡无奇的自然环 境,不断人工增设湖、中国园、山地植物园等,营造自然草坪、土山、小河、水池组合的微地形,].与此相比,更凸显出鲁迅公园借海成景的自然环境特色.浪打礁石、水花四溅的天然美景,亦是上海复兴公园的水池、喷泉以及上海中山公园的人造湖景无法比拟的.由此体现出鲁迅公园“相地合宜、巧于因借”的重要价值.与其他近代城市公园多模仿西式不同,鲁迅公园为融贯中西、扎根地域的公园风格,在近代公园风格 中类型独特.如上海复兴公园以法式风格为主,英式和中式为辅;上海中山公园是以英式风格为主,俄式与 中式为辅,对上海地域文化关注较少,].而青岛鲁迅公园是中西杂交的开放公园,因地制宜,建筑小品以中 式风格为主,又结合青岛地方文化,抛弃木质,改用本土盛产石材筑墙.在青岛西式建筑占主流的情况下,水族馆依然选择了中国城垣式古典民族建筑形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3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植物学“活化石”作为引进树种的黑松是我国城市的重要树种,走在全国前列的山东黑松种植首推青岛,而青岛又首推 鲁迅公园.已掌握资料显示,山东引进黑松的时间在国内最早,山东南部丘陵山地黑松平均树龄高达63 年,远优于大连28年树龄和南京30年树龄的黑松,].而青岛于20世纪初引进黑松,早于山东省平均树 龄,且其在青岛木本植物中栽植频率最高,达到50_以上,生长状况良好.可见,青岛在我国黑松引进城市 中占 位 '鲁迅公园的百年黑松不仅可成为我国黑松科学引进史的“活化石”,还是鲁迅公园的景观主体.作为徳 占时期的黑松种植之地,至2007年,公园内有2株树龄均为95年的黑松,一株高9.0m,胸径1.3m,冠幅 13 m;另一株高6.5m,胸径1.4m,冠幅9m[8].现在已经高达106年,是国家珍贵保护名木.园内其余黑 松历经80余年的生长,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名木[9].黑松的独特枝干及叶片形态与公园空间交相辉映,独具韵味.3.4保存完好、整体协调而延续文脉的典例虽历经近百年建设,公园布局与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包括公园与山海的关系、功能分区、路网,主要建 筑像20世纪30年代的水族馆、50年代的石牌坊也依然如旧.而部分小品虽因老化被改造,但其原来的空 间形态以及与山水融合的特色未变,譬如观海亭榭,虽然材质和形式有所变化,但其当初在礁岩上建设的 挡土墙、挡水坝等依然存在,由其形成的观海平台的形态与材质也均未改变.而且公园目前保存了大量20 世纪70年代以前的建筑构筑物与小品等.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之前能够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 遗产,是有一定价值而应该被保护的.鲁迅公园的建设历程符合文脉持续性发展观念,从建设历程看,公园建设之初的规划思想被保留与继 承下来,并不断完善.不同时期的建设能够融入原有结构,对公园进行景观修补与特色完善,因此多处后建 设施为这座20世纪30年代公园提升价值,并成为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鲁迅雕像位于牌坊中轴线 上,对视线遮挡少,相比文革时期的影壁景观层次更为丰富;新建的现代时尚南极馆,与环境协调融合;鲁 迅诗廊在丰富原裸墙的同时,增强了公园的主题韵味和文化氛围.第#期刘敏,等:青岛鲁迅公园景观的历史变迁与价值433.5城市滨海风貌的地标性景观鲁 因特殊的区位 青岛城观带的 观景点 点.不同的海拔高度线的岬,使其其他 观相互借景,形成的 无 喙.在小鱼 俯瞰鲁迅公园全景(图13),而 望小鱼 城市的交融;同时,鲁汇泉 观景的犄角之势.鲁 是青岛城轮廓面的亮点,在立面中依鱼山,与之构成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的立体界面,成为城市与的景观过渡(图14)'鱼山、信号山连片" 城市轮廓面的,凸显“红瓦”的城市特色.青岛城市轮廓线的重要特色是由山体自然轮廓勾勒而成,鲁在其中不可或缺.图13小鱼山山顶鸟瞰鲁迅公园(来源:青岛优)图14青岛海岸线立面4结束语鲁 了中西文化,在选址、地形、自 、园林风格等方面都极具代表性.希望对这一型值的 认识,为青岛文化的研究定坚实的,的研究与供思路"更设提供,也为当代我国城 林绿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 托尔斯滕•华纳.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N ].青岛市档案馆,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33-264.[2] 郑权.近代殖 青岛城市文化脉络发展及:以莱阳路为例[D ].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4.,]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园林绿化志[N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D 28,54,166.[]贾云祥,戚海峰,乔敏.山东近代园林[N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80-383.[]张瑞清.民国时期青岛旅寓文化研究)911 1937[D ].济南:山东大学,2008.[]张安.上海复兴公园与中山公园空间变迁的比较研究[].中国园林,2013(5) )0D 5.[]魏等郎,杜坤,潘春林.黑松引种试验研究[].甘肃林业科技,2006,31(4) : 23-27.[8]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林业局,青岛市城市园林局.青岛古树名木志[N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5.[]孙守信.青岛古树名木[Z ].青岛:青岛市园林环卫管理局,1998: 6065.(英文校审郭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