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的方法一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应加
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
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要防止集体讨论
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名著童话,我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文中的中心问题,并在文中找
出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主要围绕两个难点贯穿,一是李大
钊是个怎样的人?二是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来突出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在问题抛出后,引导学
生进行第一项环节:独立思考,在文中找出相关
句子圈点批注,时常8—10分钟。

接着进行第二环节:小组长组织组员展开讨论补充完善,时常5—8分钟;最后选派小组展示汇
报,同学互相补充质疑,教师相机引导解疑板书
总结,时常10—15分钟。

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合
作探究性学习氛围浓厚,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
阅读,又强调了合作学习阅读中的问题的形式。

结果很明显,学生从不懂从何下手到精准找句、明确句中关键字词、详细写下自身感受体会。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性化阅读,在教学
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要融入自身独特的
想法和理解,从而对阅读材料以及作者的表达思
想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二、课内拓展延伸阅读
阅读视野只着眼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我常与学生分享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异同以及每篇文章的出色之处,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时,教学任务结束后,出示文章《丹顶鹤的故事》、《海龟救人》,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外篇物思考这两篇文章与《金色的脚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能够在提示下准确分析出:1.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人与动物关系密切,动物也拥有人一样的感情;2.引导
教育我们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3.三篇文章的写作方法相同,都是以记叙故事的形式将人与动物的感人事表达得淋漓尽致;4.三篇文章的感情色彩不同。

《金色的脚印》、《海龟救人》都已喜为局,《丹顶鹤的故事》以悲为局;5.题目的拟定不同,《金色的脚印》所涵盖的意义深厚,比较深奥,其他两篇则浅显易懂。

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坚持课内拓展延伸,是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平台,表演会精彩纷呈。

三、提倡广泛阅读,学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季老先生说到他时主张看闲书的,他文采斐然、妙笔生花主要是因为他博览闲书。

现班中有个非常热衷阅读的孩子,日有所诵已成为习惯。

但这个孩子比较特殊(出世时因缺氧,导致有些呆滞症状),目览千本书,可理解能力、习作能力远不及班中的其他孩子。

遇此情况,我常用歌德的“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来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要日积月累,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深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情,在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

四、对待学生在阅读中的进步不吝啬最廉价的评价
不管是小孩、大人,被肯定时,心中总是美的,总会有股上进的干劲促使我们做得更好。

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应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围绕以下三个“多一点”出发:
(一)多一点肯定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张笑脸、一句话······学生的要求仅仅是老师一次次的肯定。

“晟晟(呆滞症状的学生化名),这次习作中老师看到一段非常优美的句子,最近你又看了很多书吧!也一定积累了很多美丽的辞藻吧!老师为你墨水又更浓表示祝贺!相信在今后的阅读中你会积累更多,有一天会写
出旷世美文的!”他的脸部表情变得丰富,能感觉到他很开心,紧接着的单元考,他以93分的成绩位居班级第一,他那难以置信的眼神告诉我“老师,是您的话语激励了我。

”给人肯定就给人安全感,学生要的仅此而已!
(二)多一点引导
班级中大部分孩子是不爱阅读的,很多粗浅的书物读起来都比较费劲。

针对这些情况,我选择在课内学生独立圈点批注时给那些学生以指点,并要求他们完成的任务可以比其他同学少些。

可以看出,他们不是不懂,是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导致理解能力低。

在全班汇报环节,我会事先和各组组长沟通,尽量多给这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并和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从而让他们有所收获。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迷津,更何况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引导,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学习技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能力。

(三)多一点交流
阅读后,交流很重要。

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去看某些书籍,比如《三国》、《水浒》《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等,在课后活动时间,常找一些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这些书籍中感兴趣或者记忆最深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

可以叙述故事内容、可以作故事梗概、可以说说故事后折射的含义、可以说体会、可以仿写续写等等。

在交流中不仅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还让学生的思绪拓宽,对同一故事环节有了多方位的理解。

由此可见,交流可以引领人成长!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的方法二
一、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课内激活课外,课外延伸课内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关键所在。

只有找到了这个衔接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
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比如六年级《闻管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不禁惊喜欲狂的心情总是理解不到,此时,将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既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又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2、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拓展阅读广度。

这一拓展方式,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重组、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如在六年级有一个单元是以“走进鲁迅”为主题进行编排的,课本中涉及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和鲁迅相关的文章,“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相关的作品和名言。

整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时候推荐阅读《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逝去的锐利》等书籍,学生也会兴趣十足。

3、以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由一篇文章进入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入全面的体会人物特点,我们也可以适时引入相关文章或书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如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再讲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时,
教师可以将《临死前的葛朗台》这篇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出示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学了《将相和》,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它故事;学了《草船借箭》,让看过的学生讲讲其它体现诸葛亮才智过人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4、以教材中文章的作者为衔接点,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

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老师能掌握这个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需要。

如在四年级《蟋蟀的住宅》一文选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学完此文后学生对虫子的世界充满了新奇,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

二、利用课内时间及时反馈,定期交流,使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将课外所得感悟于课内及时交流。

1、全班同学“同读一本书”,阅读并做批注,写一写阅读的收获和感受。

教师及时调研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课内的时间进行阶段性的阅读汇报交流。

共读一本书结束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谈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自己对课内文本的再感悟。

2、自助式阅读,根据近段时间的学习,找到相关的阅读作品,进行自助式的(自由选择内容、根据实际选择数量)阅读,教师随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课外阅读的指导。

利用课内阅读时间,开展“好书推荐”“故事会”等活动,通过介绍,同学之间可以交换阅读。

3、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

父母和孩子共读,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4、定期进行“阅读小明星”“书香家庭”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保证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

第11页共1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