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由于农业的发展,长期定居的村落开始形成。

根据考古资料,长期定居的农村网络大约是在一万年前形成的,其最早出现的地点是在近东地区。

当时,这些农村聚落规模比较小,很少超过200人,居民之间可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据考古的发现,西亚有一些早期的村落。

例如,位于伊拉克东北部基尔库克以东60公里处发现的耶莫遗址,它是西亚地区早期的农业村落,遗址面积约1.6公顷,属于无陶阶段,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6100年间。

其房屋呈长方形,墙壁为粘土构筑,房舍内分为几个小间,地面和屋顶可能是用芦苇铺设,并于其上沫泥。

遗迹中发现有麦、豆等,以及驯化的山羊、绵羊的遗骨。

这些都证明已进入农业经济阶段。

估算该村落当时人口约有150人。

另外,在约旦河口西北约15公里处,发现耶利哥遗迹,时代与耶莫遗址相当或稍晚,为前陶与新石器时代。

遗址的面积达4公顷。

居民住屋为土坯砌的圆形房,村落周围有石筑高墙。

根据规模估算,该村落约有2000人。

这类村落逐步发展,就可能演化成城市。

在美索布达米亚南部的乌尔附近,埃利都遗迹的发现被证明是人类最早的城市。

其面积约8—10公顷,估算人口在4000人以上。

住房以粘土筑墙,但已有以砖坯砌的墙。

比较重要的是遗迹的中心有座神庙,其四角正对四方。

此后城市逐渐在东、西两半球的文明源地出现。

(一)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可分以下几种。

1.水利文明模型。

该模型认为,大规模开发灌溉系统是城市出现的动力。

因为,灌溉使农业获得较高的产量,有了大量的剩余的食物,这样就能维持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的生活。

有些人从事手工业劳动;有的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还有的成为军人、官吏、教士、贵族等社会阶层,接着就出现维持生产、分配以及管理社会的上层权力机构。

在强大物力与众多人力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军事力量,不仅支持权力机构的统治,也用来向外侵略与扩张。

城市的兴起是水利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应地随着某个城市的衰落,政治上的崩溃,各种水利设施也就无人维护与修整。

结果,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被破坏了,于是生产下降、人口减少、文明衰落。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文明的兴衰、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技术模型。

技术模型是指一个集团由于利用新技术,或新资源从而获得优于其他集团的条件。

例如,发明新的耕地工具(如犁)与使用河水灌溉,或驯化与培育出一种新的作物,或迁移到先前无人利用而又是十分肥沃的地区,这样该集团就因此而获得超过周围集团的产量,从而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例如,有人认为,原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边缘丘陵地区的集团,由于有些人先从丘陵地区转移到平原地区,利用灌溉取得比仍在丘陵地区的农业集团高得多的产量,因而成为早期城市出现的地区。

3.环境压力模型。

前两个模型说明是由水利与技术带来生产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条件,但未说明必然条件。

因此,环境压力模型企图为此找到答案。

某些学者相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推动发展与采用灌溉的重要因素。

他们认为,原始农业最早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气候,在当时比现在冷湿。

但在大约一万年前,气候开始转暖,而且比较干旱。

降水的不足迫使丘陵坡上的农民到河谷中去取水,取水的困难,逐步地有部分农民迁移到泛滥平原上开垦农田。

结果,首先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转移到平原地区,并使用灌溉技术的集团获得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早期城市的出现。

可是,当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则该城市的发展就失去基础,就可能导致城市衰落。

4.资源控制模型。

由于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某集团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也必然引起其他集团为掠取这些财富而发生争夺,该集团为保护其财富而需要加强防护。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那时城市周围需要有城墙,城墙外挖掘壕沟,城内聚居大量的居民和军队,储存大批物资,使城市成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样,就可防止敌对集团的掠夺和保护本集团的利益,以及对资源的控制。

以上都是以单因素为根据,论述城市出现的原因。

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较合理的办法是采取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法。

因此,有的学者根据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从新石器时代村落生活向最初文明城市中心生活转变,所发生的四个基本文化变化作为其必要条件。

①农业创新:古代苏美尔人或玛雅人都是由于利用灌溉和建立人工种植园系统而使粮食增产,以供养更多的人口,结果为城市文明的出现创造条件。

②劳动分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部分人就脱离农业而转向手工业,成为工匠和手艺人。

他们制造生产工具、消费品、武器。

工匠们为了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为了生活,需要以其产品交换所需的粮食。

另一方面,农民也需要用其生产的粮食交换其必需品,因此,商业就为实现这种交换而出现了。

交换的地区扩大就需要交通运输。

城市往往出现在交通方便,商品交换活跃的地点,这正说明劳动分工促使城市的出现,而城市的产生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劳动分工。

③政治组织的出现:由于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就需要一种政治组织来维持生产秩序,保证某些集团的利益和防止其他集团的侵袭。

这种政治组织可以从古代城市中存在的大型建筑和宫殿、寺庙遗迹中反映出来。

这些建筑物不但反映了这类政治组织的存在,也反映了这类组织的强大的组织能力。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治组织去组织大量的人力,使用相当水平建筑人员,以及有效的运输队伍,是很难想像,会有如此宏伟的建筑的出现。

④社会阶层的分化:劳动分工,政治组织的出现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就是社会阶级的出现。

最主要是有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阶级。

城市是这些社会阶级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别是统治阶级,他们控制了城市,而城市也能满足他们政治统治与社会生活的要求。

(二)城市兴起区据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中美洲等五处。

1.埃及。

城市起源于大约公元前3200年。

据称第一王朝美尼斯所建的首都城市孟菲斯,因其土坯墙壁涂为白色,而得名为白墙,但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

第二王朝在阿拜多斯建的城堡,虽然规模很小,但为埃及最古老的城堡,城墙用粗糙土坯砌成,外侧有护墙和壕沟,内设神庙及其他设施。

现留下较完整的城市遗址是第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1786)的卡宏城,它位于开罗以南约100公里处。

该城呈长方型,边长380×260米,围有城墙,其内分东西两部分。

东部为贵族区,西部为贫民区。

房屋和街道排列整齐。

它的格局在古埃及普通城镇中具有代表性。

在十八王朝的阿肯那顿(前1379—1362)在开罗南287公里,尼罗河畔建的都城阿马尔奈。

该城跨河的两岸,没有城墙,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3公里。

中心区有王宫,神庙分列左右。

北头有夏宫,作为避暑用,南部为高级官员府邸。

2.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出现的时期与埃及大体相同。

其著名的城市遗址是乌尔。

它位于伊拉克的巴格达市东南约300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

大约在距今5000年以前,乌尔已发展为强盛的城邦。

乌尔第三王朝时(前2113—2006),以其作为首都,同时它也是当时两河流域南部的宗教和商业中心。

该城市建于公元前2200—2100年,呈卵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

周围筑有城墙,在北端和西端各有一码头。

城中央的西北部有塔庙、庙宇与王宫组合在一起,成一城寨。

此外,城中还有城堡和陵墓。

塔庙是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分4层,基长62. 5米,宽43米,顶部有神庙。

该塔庙是祭神和观察天象用的建筑。

巴比伦城建于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约90公里处。

公元前19世纪,该处即为一城市,其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巴比伦王朝,以此为首都。

新巴比伦王尼布加撤二世(公元前605—562)扩建该城。

据记载,该城面积为88平方公里,人口50—60万。

城为长方形,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有三道城墙,9个城门。

城中心大道两侧是神庙,著名的塔庙在西侧,有7层,比乌尔的还多3层,高达91米。

南北大道北端西侧有皇宫,分南、北两处。

南宫东北部为有名的“空中花园”所在地。

在城中与高大而又富丽堂皇的宫殿与神庙相比较,贫民的住房则由粘土和树枝、芦苇等材料建成,非常简陋。

这些土房低矮,不整齐地排列在狭窄弯曲的街道两旁。

土房低而无窗,室内昏暗,街道无排水设施,垃圾、污水遍地,卫生条件极差。

3.印度河流域。

印度文明首先出现于现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两岸。

早期的重要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享佐达罗。

前者位于北部旁遮普省的拉维河左岸,后者位于南部,在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境内。

这两座城市大约在公元前2550—2000年间建立。

哈拉帕城面积有数百公顷,位于高地上,周围有高厚的城墙,呈整齐的长方形。

城内街道宽直,两旁房屋排列整齐。

房屋一般为2层,用砖砌成。

城中还发现了一些大型建筑遗址,这里可能是宫庭或兵营。

城中设有卫城,其北面设有谷仓遗址。

摩享佐达罗,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人口估计有三四万人,城市近似长方形。

城内街道排列得十分整齐,成十字交叉状。

房屋用烧制过的红砖砌成,房屋是平顶,部分是2层的。

城中“卫城”位于西部地势高处,是统治阶层的住地,四周设有壕沟和城墙。

其北半部中央有一大浴池,这可能是某种宗教仪式的建筑物。

池西有大谷仓。

卫城的南部可能是会堂和寺庙。

整个城市已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4.中国黄河流域。

据早期的文字反映,在夏朝时已筑有城。

但迄今从考古发掘的遗迹确认,中国最早的城市在郑州市中心及北关一带的商城,据考证,商城为商王仲丁的傲都,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

该城的平面图形接近长方形,南北长 2000米,东西宽 170 0米。

城墙为夯土,相当坚实。

城内房屋有地上的、半地下的、甚至有完全在地下的穴。

墙由板筑成,房基中加有白灰夯实。

住房有大小,大房附近有储藏谷物的窖穴。

在南、北、西三面城墙外发现有大量的铜器、骨器、陶器以及酿造坊。

由于现在只挖掘出一部分,整个面貌尚不清楚。

周时,原都城在今西安市向西不远的丰、镐两地附近,后迁至今洛阳。

在洛阳市涧河旁发现的夯土城墙遗迹可能即为周王城。

其外形为不十分规则的方形,周长有“方九里”的记载。

据《周礼·考工记》载,当时都城的制度是城方九里,每边设3门,城内有9条直街、9条横街(也可能有3条直街,3条横街,每条街有3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每条街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3辆车。

市朝各方百步,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

这种记载虽尚未被考古挖掘所证实,但对后来我国都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元大都和明、清两朝北京城的布局与上述记载颇相似。

5.中美洲。

在美洲,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区在中美洲。

其中,最古老的城市为代表玛雅文明的蒂卡尔,与代表托尔特克文化的特奥蒂瓦坎。

蒂卡尔位于危地马拉的东部,是玛雅地区中央低地的主要古典文化中心。

大约在公元初期,该地出现城邦,到9世纪时衰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