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分析《变态心理学》演示教学

课程分析《变态心理学》演示教学

课程分析《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课程分析一、课程性质与作用(一)课程性质心理学专业属于高等教育的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的必修课、选修课构成。

本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同时,它还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开设于第7学期,共32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8学时。

开设本课程前先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学等。

(二)课程作用《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或异常行为的学科,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态心理的基本原理,熟悉变态心理的基本研究技术,能对心理异常人群开展一定的心理诊断、矫治及咨询活动,掌握心理变态的内容、原则,咨询与治疗及诊断的方法与途径。

同时,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学习本课程,直接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实践实操活动作铺垫。

二、教学内容(一)课程的设计背景、理念和依据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所提出的对中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严格本着从中学教育一线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出发,树立以就业为指导,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基本素养;能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在行政企事业等单位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心理学专门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组织安排、表现形式1.教材选择与参考资料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钱铭怡主编的《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教材编写力求贯彻知识基础、能力本位原则,学生主体原则,与时俱进原则。

在内容和体例上力求做到科学、系统、实用、新颖。

本教材编排特色:(1)在内容选取上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教材的内容首先是科学的,准确地阐述变态心理学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并科学地阐述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诊断标准和原因分析等内容。

其次思想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并寓于科学性中的,使学生能从科学的内容中习得正确的思想观点。

(2)在组织安排上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

每章既注重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使科学知识的表达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作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

(3)在表现形式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

教材紧扣心理障碍相关内容组织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运用案例剖析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

参考资料:[1]张伯源.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2]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07.[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技能)第2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07.[4]戴维·H.巴洛.变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05.[5]王建平.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内容设计选定教材后,综合考虑学生现有基础以及后续课程和实际学习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适当的删减和添加扩展内容,最终确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共八章:第一章概论,包括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评价标准,发展历史,研究方法,诊断和分类系统等内容。

第二章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包括生物医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认知行为模型、人本主义模型等内容。

第三章精神分裂症,包括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和诊断、类型、病因、治疗等内容。

第四章心境障碍,包括概述、心境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因、治疗等内容。

第五章焦虑障碍,包括概述、恐怖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内容。

第六章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包括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等内容。

第七章心身疾病,包括概述、应激、影响因素及干预。

第八章进食障碍,包括概述、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等内容。

第九章人格障碍,包括概述、分类、人格障碍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病因和治疗等内容。

这九章理念上和谐传承,内容上彼此独立又体系完整,方法上协调一致,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进行呈现,诣在帮助学生具有观摩、参与、合作、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各种知识、技能的经历与体验。

(三)课程的重难点教学重点:第二章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第四章心境障碍,第五章焦虑障碍,第八章人格障碍。

教学难点:各种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以及将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有效应用。

三、教学实施(一)基本学情优势:大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属于高年级阶段,前面已经学习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课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

劣势:1.学生虽然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实践经验和技能都比较欠缺,尤其缺乏与心理障碍患者接触的直接经验。

2.变态心理学的案例分析、治疗方案设计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创造力不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程目标1:变态心理学涉及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描述、解释、诊断、治疗以及预防。

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增强对各种心理障碍的识别、分析、理解,对心理障碍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关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分类系统,掌握各种各种理论观点及常见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治疗方法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课程目标2: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并具备对一定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进行初步心理辅助治疗的能力。

3.素质目标课程目标3: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心理辅导的沟通合作技能。

课程目标4: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奉献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事业心,借鉴国外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具有国际视野。

课程目标5:通过变态心理学的实践研究的方法,发展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等为了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握教学关键点。

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运用上力求改革和创新。

1.教法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

采用掌握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或对分课堂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问题探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讲授法:教师要系统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观点和理论,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分析现实的教育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形成对教育学的完整知识结构。

理论课讲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学习系统学科知识,并以幻灯片、视频等手段辅助教学,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案例教学:教材中有很多典型又不乏趣味性的案例,在讲授中穿插案例,或组织专门的案例讨论。

也包括对涉及心理障碍的电影进行讨论分析。

(3)课堂讨论:教师给定话题,学生选择自己感性兴趣的话题,结和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中所需的知识,分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学习。

(4)模拟课堂:选取部分章节的内容,请同学们分组完成备课和讲课过程,要求同学整合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认真备课,并推选一位同学做主讲,向大家汇报小组成果。

讲课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通过此类活动能更好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2.学法指导学习方法:要求学生采用预习、问题、阅读、思考、重述、复习的六个阶段PQ4R学习法。

课前:快速浏览所学内容,阅读时自己问自己一些问题,促进思考,阅读材料,不要泛泛地做笔记,试图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所学内容,并把所学知识的主要概念及原理联系起来,尝试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通过大声陈述和一问一答,反复练习记住这些信息。

并积极回顾所学内容,积极地复习学习内容。

的作用。

四、教学条件(一)教学软件任课教师注重学习,参加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的培训课程,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学习通等各种教学软件;学校每年进行教学大奖赛,推行教学改革,获奖教师上公开示范课、开展教学座谈会、讲座等。

浓郁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氛围和技术支持。

(二)硬件设施学校图书馆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纸质和电子的图书、期刊等资料可供任课教师学习研究;每个教室均为网络覆盖的多媒体教室,必要时可使用专门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室。

我院还建立了专门的教学研究室供教学团队使用,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条件。

(三)实训条件除了课堂上的实践外,学生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常年可在此见习、实习、值班;在校外多处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可定期或不定期到中小学见习、做助理讲师等;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和心灵社等学生社团,并常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部分心理学专业学生带领或协助校、院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开展相关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