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知识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⑷木工操作间防火管理:
●操作间应采用阻燃建筑材料搭建、操作间内严禁吸烟和用明火作业; ●木工要做到工完场清,刨花、锯末打扫干净; ●电气设备的安装要符合要求; ●配电箱下方不能堆放木制成品、半成品和废料; ●木工操作间按每25㎡规定配备一个灭火器。
⑸储物仓库的防火管理:
● 存放物品应按不同性质分别储物,性质相抵触的物品不得混存在一起; ●严禁在仓库内设置休息室或宿舍,仓库内严禁吸烟和用明火作业; ●易燃易爆物品用量符号安全规定,仓储应与生活设施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⒍燃放烟花爆竹; ⒎自然灾害(雷击等)。 ⒏自燃(化学危险品遇水、空气,物质受热、撞击、摩擦自燃)。
㈢火灾特性:
⒈放出燃烧热:放热是火灾的重要特征。热量是可燃物中的化学能 经燃烧反应转换而来的。 ⒉释放出毒性产物:火灾中由于热分解和燃烧反应,会释放出大量 的有毒气体。 ⒊释放出烟雾:在火灾中,不同可燃物燃烧时会产生不同烟量。
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的直接财产损失,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的直接财产损失, 火灾等级划分为三类: 火灾等级划分为三类:
为特大火灾:死亡十人以上;重伤二十人以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特大火灾 为特大火灾 上;死亡、重伤二十人以上;受灾五十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重大火灾 为重大火灾: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 为重大火灾 死亡、重伤十人以上;受灾三十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 (三)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凡是在火灾的火灾扑救过程中因烧伤、摔、砸、炸、窒息、中毒、触电、高 温、辐射等原因所致的人员伤亡列入火灾伤亡统计范围。其中死亡以火灾发生后 七天内死亡为限,伤残统计标准按劳动部的有关规定认定。
火灾分类与特性
㈠按燃烧对象分类:
⒈A类火灾:固体可燃物燃烧而引起的火灾。最常见的燃烧对象。 ⒉B类火灾:油脂及可燃液体燃烧而引起的火灾。 ⒊C类火灾:可燃气体燃烧而引起的火灾。 ⒋D类火灾:可燃金属燃烧而引起的火灾。
㈡按起火直接原因分类:
⒈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 ⒉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 ⒊违反安全操作规定; ⒋生活用火不慎; ⒌乱扔烟头;
起
产
筑
程
法 律
艺 工
的
重
安
特
工
开
机
全
种
程
工
械
、 、
使
人
业
全
全 条
措
件
制 度
料 淘 汰 制 度 材
用
急 救 援 制 度
员
登 记 制 度
制 度 岗 上 证
持
施
审 查 制 度
备 案 制 度
安全生产创新管理制度
制度创新
建 筑 工 程 安 全 生 产 信 用 监 督 和 失 信 惩 戒 制 度
⒌严格按照施工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安装电气线路;员工宿舍统一敷
设电线与插座;
⒍ 现场动火作业,必须根据不同动火作业等级制定施工方案,执行
审批制度;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一级动火作业: ⑴禁火区域内; ⑵油罐、油箱、油槽车和储存过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容器以及连接在一 起的辅助设备; ⑶各种受压设备; ⑷危险性较大的登高焊、割作业; ⑸比较密封的室内、容器内、地下室等场所; ⑹现场堆有大量可燃和易燃物质的场所。 一级动火作业审批由工程项目负责人填写动火申请表,报公司安全 保卫部门审核,上报当地消防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动火。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二级动火作业:
⑴在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非禁火区域进行临时焊、割等用火作业; ⑵小型油箱等容器; ⑶登高焊、割等用火作业; 二级动火作业审批由工程项目负责人填写动火申请表,报公司安全保 卫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动火。
●三级动火作业:
在非固定的,无明显危险因素的场所进行动火。三级动火作业审批由 现场作业班组长填写动火申请表,报项目部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方可动 火。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二、现场防火技术管理
⒈编制施工总平面图,应将易燃易爆场所和预防措施具体标明; ⒉施工现场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分开或分隔设置,易燃可燃材料堆场、
仓库、易燃废料已明确划分禁用火区域;
⒊施工现场要保持消防车通道畅通无阻; ⒋施工现场应按防火技术要求配备消防器材和设施,并指定专人维
护管理、定期更新、 保证完好;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⑹在建工程地下室施工防火要求: ● 施工用电的临时电源线不要直接敷设在墙壁上,应用绝缘材料架 空安装;潮湿地点使用灯具要选用防潮灯具; ● 施工现场应设不少于两个出入口和坡道,疏散通道不应堆放建筑 材料和机具; ● 地下室工程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 ● 地下室不得安排人员住宿; ● 地下室疏散通道、安全出入口、操纵区域等部位,应设火灾事故 照明灯。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一、现场消防安全基础管理要求:
1、建立消防领导小组,成立义务消防队伍; 2、制定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动火审批制度; 3、组织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与演习; 4、落实专人负责日常防火检查、明火督查; 5、施工组织设计中须制定消防措施专项方案; 6、建立总分包火灾防范联动机制; 7、落实消防专项资金; 8、项目部需保持与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联系,一旦发生 火警,及时报警。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⒎重点部位和重点工种的防火管理。 ⑴电焊、气割的防火要求:
从事电焊、气割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 ● 严格执行用火审批程序和制度。 ● 进行电焊、气割前,应由施工技术负责人或班组长向操作、监护人员进 行消防安全技术措施交底; ● 装过或有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化学危险物品的容器、管道和设备, 在未彻底清洗干净前,不得进行焊割; ● 严禁在有可燃气体、粉尘或禁止明火的危险场所焊割; ● 电焊、气割时,应有专人现场监护,监护人员须随时注视焊割环境; ● 禁止使用不合格的焊割工具和设备; ● 焊割现场必须配备灭火器材; ● 焊割结束或离开操作现场时,必须切断电源、气源。
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
火灾损失分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两项统计: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是指被烧毁、烧损、烟熏和灭火中破拆、水渍以及 因火灾引起的污染等所造成的损失。 火灾间接财产损失是指因火灾而停工、停产、停业所造成的损失, 以及现场施救、善后处理费用(包括清理火场、人身伤亡之后所支出医疗、 丧葬、抚恤、补助救济、歇工工资等费用)。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和火灾间接财产损失的计算方法按公安部有关规 定执行。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⒊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⒍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 ⒎其他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法规制度
法律法规体系
建
施 工
危 及 施
建 筑
工
施
工 程
建
现
其 他
全 安
工
生
筑
场
建
工
筑
建 企 筑 业 施 “ 工 三 企 类 业 人 安 员 全 ” 生 任 产 职 许 考 可 核 证 制 度 度 制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⑼其他施工与生活防火要求:
●季节施工防火; ●易燃材料露天堆放防火; ●食堂炉具使用防火; ●宿舍用电和使用燃具防火; ●办公室用电防火。
施工现场消防器材选配
●
施工现场常见的灭火器:
⒈泡沫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油品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 植物油和固体物质的初始火灾。不能用于扑救带电设备火灾、气 体火灾和轻金属火灾。 ⒉干粉灭火器:可分为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 器等。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适用扑救B、C类火灾,又称BC类干 粉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适用扑救ABC类火灾,又称 ABC类干粉灭火器。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⑺设备安装与调试防火管理: ●根据设备安装与调试施工的火灾危险性及特点,制定消 防安全方案; ●在有易燃材料和易爆气体、液体附近进行用火作业,应 先用测量仪器测试可燃气体的浓度,再进行动火作业; ●在有易燃材料和易爆气体、液体附近使用的调试用电设 备,需配备与该场所相匹配防火等级的临时用电设备; ●设备安装与调试施工过程中,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救 援设施和消防器材。
筑 工 程
程 工 筑
建
全 监 督 管
执 督 监 产
安 全 生 产 联 络 员 制
制 析 分 势 形 产 生 全
安
理 档 案 评 查 制 度
度 制 核 训 考 培 员 人
法
度
度
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1) 2) 3) 4) 5) 6)
7) 8)
依法履行工程报监、施工许可、登记备案等有关政府安全管理 的规定; 建立、健全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组织制订本单位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实施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保证本单位消防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 患;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及时如实报告火灾事故和配合调查处理。
建
建
筑 工 程 安
全 安 程 工
筑
建 筑 工 程
生
建
建
筑 工
督 与 安 重 全 点 重 地 特 区 大 监 事 督 故 检 约 查 谈 制 制 度 度 监 级 层 任 责 管 监 产 生 全 安
筑
程 重 大 危 险 源 公 示 和 跟 踪 整 改 制 度
建
工 程 安 全 生 产 预 警 提 示 制 度
●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⑵氧气瓶、乙炔瓶防火管理:
●氧气瓶、乙炔瓶的安全器具必须齐全有效;应设置专用房间单独
分开存放; ●乙炔瓶与氧气瓶应分放直立使用,与明火须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氧气瓶、乙炔瓶严禁暴晒、撞击,防止受热膨胀; ●油脂或沾油的物品,不要接触氧气瓶、导管及零部件; ●氧气瓶、乙炔瓶运输要轻搬轻放。 ⑶喷漆、油漆防火管理: ●喷漆、油漆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形成爆炸极限浓度,引起火灾 爆炸; ●喷漆、油漆场所内禁止火源,使用防爆电器设备; ●油漆作业与焊割场所要保持安全距离,上下作业交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