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政治《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试题及答
案
一、请你选择(每小题3分,共30分)
C.分数面前一律平等,才会更好地体现公平竞争
D.各地高考录
取分数差别不可能消除
解析:此题以“高考移民”为背景,加深我们对社会公平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考录取分数存在着一定差异,说明公民受教育权利还难以实现公平,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
社会期盼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
D项认识片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高考录取分数差别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答案:ABC
2.文义同学在上学路上遇到一外地寻亲的老太太,在告知其路径后,老太太仍然不知该怎么走,于是文义将老人送到目的地才返回
去学校。
校长见他上学迟到了半小时,立即批评了他。
文义觉得这
不公平,心理委屈极了。
此时,他应该
A.据理抗争以得到公平的对待
B.冷静下来,耐心向领导解释原
因
解析:该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重点考查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对生活中不公平的对待,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必须要
学会解决的问题。
A项据理抗争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
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故不可取。
答案:BCD
3.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全面的是
A.公平就是平均、平等
B.是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东西的权利
C.是分担自己该做的义务
D.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解析: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
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故D项较为全面。
答案:D
4.比尔•盖茨把“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这句话作为
给人们的11点忠告之首。
其目的是要告诫人们
A.公平是相对的,社会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
B.要学会面对生
活中的不公平
C.理智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才能更好地生活
D.不公平的现象
随处可见
解析: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这句话,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生
活的正确理解。
公平总是相对的,聪明的人不是去对生活发表感慨,而是正确地去选择,理智地去面对、去适应。
答案:ABC
A.和同学们一起起哄表示抗议
B.保持冷静与裁判交涉
C.因裁判不公终止比赛
D.积极寻求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
途径
解析:此时此刻面对不公平的裁决,对高波及其队友来说,是一种打击,但也是生活对他们的一次考验。
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才是
正确的选择,而不能终止比赛,更不可以起哄滋事。
答案:BD
6.我国某著名长跑运动员因查出服用了兴奋剂,而被取消了第一名的成绩并被禁赛两年。
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的查处
A.维护了比赛的公平,是正义行为
B.会遏制运动员的积极性,
不利于竞争
C.不利于维护运动员的自尊心
D.太过于严厉,是非正义行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能否识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
答案:A
A.该市自考生们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B.该市人事局的做法侵犯了自考生的合法权益
C.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公平可谈
D.公民应增强维权意识,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解析:公民的合法权益在生活中有时被侵犯,造成了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但不能因为个别事情而否定社会中的公平行为,C项以偏概全,故不选。
答案:ABD
8.小钰的爸爸是一位大货车司机,有一次她见爸爸出车回来心事重重,偶尔听到爸爸和妈妈的对话,才知道爸爸开车撞伤人后逃逸了。
这时他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A.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爸爸的违法行为
B.帮爸爸隐瞒事实真相
C.劝说爸爸去投案自首,劝说不成再举报
D.只当没听到,大人之间的事与自己无关
解析:此题以家庭中的事例为背景材料,考查对非正义的认识以及能否把正义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答案:C
9.由上题的案例可见,正义需要
C.在一切方面维护父母的利益
D.事事顺从父母
解析:法律和道德都是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而正义就体现在这些准则之中,所以坚持正义需要遵守当代的法律和道德,A项观点是正确的。
答案:A
10.福州市“反扒联盟”是民间的自愿性组织,自成立以来,不仅经常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反扒”宣传,还参与“反扒窃”行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材料说明
A.社会需要竞争
B.社会需要诚信
C.社会需要公平
D.社会需要正义
解析:“反扒联盟”的成立是为了打击犯罪,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恰恰体现了“邪”不压“正”的观点,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正义行为。
答案:D
二、分析与说明(共50分)
阅读上述案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保送为什么要通过综合考评的方式来确定人选?
(2)吴敏得到保送名额会带来什么影响?
(3)小赵的态度会带来什么影响?
(4)如果小孙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的行为还有意义吗?
解析:此题离学生生活很近,解答此题时应该仔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材料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答案:(1)通过综合考评,选取成绩优秀的前两名学生参加面试,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是公平合理的选拔方法。
(2)吴敏综合考评没有取得前两名,没有资格参加面试,她参加面试不符合选拔程序,并且面试结果没有公布,最后吴敏获得了保送名额,多数同学都会感到不公平,影响了吴敏的信誉,影响了学校选拔保送过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3)小赵的态度会助长不公平现象和非正义行为的继续蔓延,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4)有意义。
小赵去找老师讨个说法,是有正义感的表现,是正
义的行为,即使他的行为没有得到他所要的结果,也是对非正义行
为的声讨,会得到大家的支持,有利于监督今后的选拔工作,使之
更加公平正义。
(1)如果二人都只顾个人的逃生,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瞎子指路,跛子背人,结局又会如何?
(2)谈谈你对这则故事的启示。
答案:(1)两种情况下的结局显而易见,依据自己的想象力答出即可。
(2)启示: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社会生活是一种合作活动,生
活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合作
系统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与解决。
13.(17分)据报道,北京市对中小学生守则及相关行为规范进行
了修改,从今春新学期第一天起,北京市中小学生将开始试行新的《北京市中学生守则》《北京市小学生守则》以及相关行为规范。
这一改动引起教育界、法律界的广泛关注,赞扬与批评等量其观。
支持去掉“敢于斗争”与“见义勇为”的人,认为这是让孩子远离危险的需要,有利于小学生自我保护。
他们认为,未成年人处于
身心成长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本身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若不考
虑这一年龄特点而一味要求去“敢于斗争”是不切合实际的,容易
误导冒险行为,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反对方则认为,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抛弃“敢于斗争”与“见义勇为”是错误理解这些提法本意的必然结果。
我们主张中小学生
面对坏人坏事时“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主要意图并不是要给
中小学生规定什么义务与责任,主要是着眼于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抛弃“敢于斗争”与“见义勇为”对本来就有待于加强和革新的道德教育造成了严重破坏,违背了《公民道
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
道德规范主要是一种义利选择准则。
你赞成哪方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有较强的开放性,你可以任意支持其中的一个观点,也可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关键是要讲清楚你的理由。
答案:能言之有理即可。
三、探究与实践(共20分)
14.正义的社会,需要有正义感的人来打造,我们中学生也可以
为正义社会的形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解析:此问题开放性比较强,主要考查践行能力,旨在培养开放性思维,培养正义意识。
倡议书应结合自身实际,主题突出。
答案:(提示)写倡议书,应该以弘扬正义、培养正义感为出发点,说明自己对正义的认识,以及青少年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做一个
有正义感的人,维护社会正义。
看了"初二上册政治《我们崇尚公平
和正义》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