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
电三班 201300121195 杨菁菁
摘要:成立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只存在了短短八年时间,却以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治学精神、教授治校
正文:
硝烟四起的1937年,为了保存中国的文化脉络,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而成的战时临时大学,从沦陷了的平津一路南撤,最终落脚云南。
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合大学。
她在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回顾历史,当年汇聚昆明的这批知识分子,是如何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为战时高等教育筚路蓝缕,在异常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的呢?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正是由于有不朽精神的存在。
这些治学精神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且至今都能给予我们深
刻的启示。
一.“吾从众”:校长开明、教授治校的精神
校长梅贻琦这样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是梅贻琦“大师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一个大学是不是一个好大学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
至于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凳子的罢了。
在他的领导下,联大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决策的制度。
凡是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各项重大决策和涉及全校师生员工利益的重大举措,都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特别是广大教师意见;并设立“教授会”作为治校机构,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实施,学生学习都有相当的影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
治学方针。
在今天,加强科学民主管理,依然是学校政令“言必信,行必果”的有力保证.有利于学校方针、决策的正确制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是创建一流大学、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通才教育”:周荣恰治、本末兼修的精神
梅贻琦校长的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才教育。
但不是西方“通才教育”的简单移植,而是以中国古代儒学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现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之长,融合而自成体系的。
他认为,当前中国最需要的是通用型人才,大学教育应面对社会现在和将来的需要,培养通才。
而至于社会对专才的需求与通才培养的矛盾,则应当归于高级的研究所或专业学校来解决。
"强国之道,不在强兵,而在强民,强民之道,惟在养成健全之
个人。
”蒋梦麟校长提出了“平民教育”的观点,和通才教育本质上是相同的“平民教育”主张将中国的教育重心从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使广大民众一是要养成独立不移之精神,改变过去那种萎靡不振,依赖成性的恶习;二是要养成健全之个人,改变以往好学者读书,读书愈多,而形体愈弱的传统,三是要养成精确明晰之思考力,改变平时凡遇一事,或出于武断,或怒于成见,或出于感情的毛病和喜欢用差不多来判断事物的习惯。
以此增进广大平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健全人格素养,使社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前进。
三.“和而不同”: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精神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党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这正是中国教育早期学术自由思想的体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这种学术自由的思想在西南联大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正如联大纪念碑文中所写的那样:“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八年中联大共开出课程l600多门(重复课不在内),选修课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基本上都是教师们自己多年来研究的成果。
并且,同一门课程往往有不同的老师进行讲述,观点有时又是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浓厚而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学会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一味跟着师长走,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理念。
西南联大毕业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回想起西南联大的情形,我有非常亲切的感受,而且非常感谢那时我在学校受到的良好教育。
从我自己讲,我一生最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书,因为西南联大的教育传统、学风是非常好的,在我身上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由此,联大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对激发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积极影响可见一斑。
一如联大碑文所刻:“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校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齐奏,终和且平。
”和而不同的治学思想,自由兼容的治学方针,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既是奇迹,亦是必然。
四.“坚毅刚卓”:科教救国,刻苦不息的精神
西南联大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炮火硝烟中起航的远征军,她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
由北至南,从长沙再度迫迁昆明,草草组建的联大在条件上无疑是简陋的。
无论教授、职工,还是学生,生活上都十分拮据。
但是,就是在这条件简陋的教室里,在耳畔不断传来日军飞机的轰炸声中,工作着中国最优秀最负盛名的学者,孕育着中国最富激情最有潜力的新生力量。
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天下兴亡,倾覆瞬间。
在这样艰难的历史背景下,西南联大提出了“坚毅刚卓”的校训,诚如梅贻琦校长所言:“进占安南,滇境紧张之日,敌机更番来袭,校舍被炸之下,弦诵之声,未尝一日或辍。
”即使铁骑侵华,外侮内忧,联大人仍秉承“坚毅刚卓”之校训,树立“科教救国”之精神,刻苦诵读,不曾一刻休息。
“师生怵于非常时期教学事业即所以树建国之基,故对于个人职守不容稍懈也。
”走在科教救国的道路上,联大人时刻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以坚毅刚卓的文人风骨,刻苦不息的治学精神,在当时外援断绝、国民政府疲弱不堪、校园在日机轰炸中满目疮痍、教学经费极度紧张、实验器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依然满怀信心的守望奋斗、永不退缩,为复兴民族、振兴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十多年过去了,物质形态的西南联大早已渐行渐远,精神形态的西南联大仍旧历久弥新。
治学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泉,是心理的资源,是无形的资产,他是自强的校风,是内在的动力,激励广大师生不懈进取,在办学中发挥更巨大更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当前学术界相对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吸取联大的办学经验,传承联大的治学精神,并进一步反思和改革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中国的大学》,《西南联大为什么出人才》,《西南联大三常委的办学理念与实践》,《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及其对现代大学教学的启示》,《西南联大八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