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著名人物简介

著名人物简介

苏小小简介生于公元479年,乃是南齐时钱塘第一名妓,年十九时苏小小因为相思而感染上了风寒,再加上她从小就有了咯血病,不久便香消玉殒了,苏小小离世后,一位钟情于她的武林高手按她的遗愿将她葬在了西泠一颗柳树之下。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

故事油壁香车每天,小小总在西泠桥畔散步,眺望涟涟碧波,点点水鸟,她会情不自禁地吟诗放歌,倾吐心中的情愫。

那时的西湖,风光秀美,山路曲折迂回,游览辛劳,她便请人制作了一辆小巧灵便的油壁香车。

墓上的楹联1.桃花流水窅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

2.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

名人评价关于苏小小的评价,余秋雨先生在其《西湖梦》中早有精辟的论述: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

不管愿意不愿意,这位妓女的资格,要比上述几位名人都老,在后人咏西湖苏小小的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苏东坡、岳飞放在这位姑娘后面:“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较早一点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钦仰者:“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历代吟咏和凭吊苏小小的,当然不乏轻薄文人,但内心厚实的饱学之士也多的是。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一位妓女竞如此尊贵地长久安享景仰,原因是颇为深刻的。

难怪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说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

依我看,她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

在她面前,中国历史上其他有文学价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

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

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

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然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

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点评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赞颂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

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

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

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

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

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

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李贺《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久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卓文君司马相如简介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

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

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

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

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

当垆卖酒为生。

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

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名琴绿绮梁王慕名请司马相如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

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

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

“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

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

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成语红拂绿绮中的绿绮指司马相如以绿绮琴挑文君的典故,成语指能于流俗中识名士,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古代奇女子。

明末秦淮八艳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

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

然后呢,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她们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

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

柳如是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也被世人称为“风骨嶒峻柳如是”班婕妤纳兰性德(清)《拟古决命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清)《班婕妤怨歌》——团团望舒月,皓皓冰蚕绢。

欲却炎天暑,比月裁成扇。

望舒圆易缺,金风换炎节。

风凉秋气寒,匣扇复谁看。

扇弃何足道,感妾伤怀抱。

对月泪如丝,君恩异旧时。

张岱一个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作者:李敬泽1.张岱喜欢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

2.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

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张岱。

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闹了。

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3.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

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4.张岱,字宗子,居绍兴,生死于明清之际。

家世殷富,少有捷才。

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时文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

时人呼为废物、败家子、蠢秀才、瞌睡汉,到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鬼!5.张岱之后百年,有贾宝玉生于金陵。

张岱所爱亦为宝玉所爱,宝玉之阅尽大观正如张岱凑够了热闹。

该二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冲动———成为“废物”,“废”了自己。

故异史氏曰:宝岂“死老鬼”张岱投胎转世欤?张岱又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块废石?6.张岱毕生足迹,南不过绍兴,北至兖州。

山东、江苏、浙江,由圣人发祥之地到六朝金粉、湖上风月,地图上狭窄的一条正是古中国文明的中心。

时当晚明,据说资本主义在此萌芽了,据说这萌芽又被掐掉了。

但是……7.张岱和他的人群正无边无际地欢乐。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他们不知道北方的蛮族正撞击帝国的长城,不知道一个下岗驿丁的身后正聚集着更广大的人群,这是一支沉默、饥饿、仇恨的大军。

8.张岱不知道。

张岱知道的是:这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维将裂,张岱在内心深处等待那一刻。

那和满洲的铁骑无关,和李自成的义旗无关,和历史无关,那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尘埃落定。

所以……9.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

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

休说是王朝鼎革、人事浮沉,这种宿命的末世感将穿越康乾盛世,结出一朵最美的花,所谓“阆苑奇葩”:《红楼梦》。

《红楼梦》是无数梦的影子,其中有张岱的梦。

10.张岱晚年耽于梦。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

11.张岱此时国破家忘,流离山野。

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

还有梦。

还有用秃笔蘸着缺砚写下的字。

字迹想来是枯淡的,但应是依然妩媚,如当年旧事藏于白头宫女眼角眉梢。

12.张岱真正喜欢的事是:文字。

13.张岱好文字。

不是那种正大的好,是纨绔子弟的那种好。

好得有点儿赖皮,好得不讲道理。

明代小品,文字通常是放得开了,但二袁其实还是官员气派,作爽朗作洒脱,自高处平易近人;至于竟陵诸家,越放开越别扭,如仆人扮老爷,手脚不知何处安置。

倒是张岱,便是赖皮,便是不讲道理,也是娘胎里带来的随便。

14.张岱文字快。

他喜用排比,快时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目不暇接。

张岱爱热闹,文字也热闹,眼观六路,下笔如飞,无黏滞、无间断。

小品文字,写慢容易,写快难。

快而又磊磊落落、跌宕流转如张岱者,尤难。

15.张岱纨绔也,故有霸蛮气。

行文如操刀,造句如欺男霸女。

如《报恩塔》起首一句:“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

”如《筠芝亭》:“筠芝亭,浑朴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

”此类句子均如一声断喝,挡者披靡。

16.张岱在文字中注视他的城郭人民,他所失去的一切,权当未曾拥有的一切。

他竟无怨愤、无哀伤。

偶尔张岱会感慨,但也只是一声轻叹。

明季遗民中少有如张岱这般没心没肺。

但张岱的没心没肺有更广大的境界:冬天降临时,凋谢的花、殒命的鸟何曾哭天抢地?而这古老文明的荒凉冬天已经来了。

17.张岱于崇祯二年中秋次日途经镇江。

日暮时分,至北固山: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靳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句,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金山夜戏》)——这就是张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场大静之中热闹红火的戏。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