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政策选择动机文献综述

会计政策选择动机文献综述

会计政策选择动机文献综述
s王婕李艳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是财务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实证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动机实证研究
一、引言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根据特定主体的具体环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会计处理时依据既定规范,对可供选用的具体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后,拟定决策并加以执行的过程。

现今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给企业更多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而企业如何选择会计政策取决于其经济动机。

研究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是准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前提,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和会计监管机构具有政策含义。

本文就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对国内外的相关实证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研究是从1953年赫普霍恩的实证研究开始的,结果表明管理者的目标并非是使报告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使各期的收益均衡化。

随后戈登(1964)和梅耶斯(1977)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7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会计政策选择并非单纯追求收益数据的均衡化,而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根据经济学的契约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提出了三大假设: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

随后,不少学者对三大假设进行了检验,主要分为两种:(1)单一会计程序选择研究。

Dy2 ckm an和S m ith(1979)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所选择的会计程序:完全成本法与成功成本法对上述三个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与负债对权益比率假设和规模假设相一致。

Dal ey和V i gel and(1983)对研究开发费是否资本化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与报酬计划假设和规模假设相一致。

Dhali w al和S m it h(1982)对折旧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与三大假设相吻合。

(2)组合会计程序选择研究。

泽米鸡斯基和黑格曼(1981)率先利用折旧政策、存货政策、养老金成本的摊销政策和投资税减免政策的组合选择问题,对三大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证明:管理人员对某一会计程序组合的选择取决于是否以盈利为基础的报酬计划、负债与权益比率、企业规模和行业集中度。

另外,由于分红计划假设所作的检验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希利(1985)用应计项目检验了分红计划对管理者会计程序选择的影响,结论支持了分红计划假设。

这里,希利利用分红计划的细节进行检验,提供了一个利用契约的细节来发展理论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类型进行的。

切瑞斯特和齐默尔曼(1994)以企业契约观为基础,研究会计政策选择的两种类型:效率型和机会主义型,并对效率型和机会主义型进行了界定。

鲍尔(1989),霍特豪森(1990),瓦特和齐默尔曼(1990)等认为不同公司间会计程序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契约效率而非管理者的机会主义。

F i elds(2001)则将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分为三大类:契约动机、影响资产定价的动机和影响外部集团的动机。

三、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学者对会计政策选择动机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王跃堂(2000)借鉴泽米鸡斯基和黑格曼(1981)的研究方法,以A股公司三大减值政策(短期投资减值、存货减值和长期投资减值)的选择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决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不是西方三大假设,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随后,不少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对三大假设进行了检验。

由于各种因素,学者们检验的结果并不一致。

李增泉(2000)以1998年年度报告中经理人员持股情况和报酬的数据运用回归模型,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并不相关,而是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从而证明了分红计划假设在我国不成立。

同样地,魏刚、杨乃鸽(2000)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他们发现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数量与公司绩效不但不存在所谓的/区间效应0,而且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越高,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越差。

闵庆全、刘云中(2000)以存货计价方法为例,从契约成本的角度讨论了我国上市公司对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的选择,从而部分验证了会计政策选择的规模假设、代理成本假设和效率假设。

刘斌和孙雪梅(2005)则以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选择为切入点,结果也证实了政治成本假设和报酬契约假设。

但是,乔永波等(2005)以存货中原材料和产成品发出计价方法、存货中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两项会计政策的选择为研究对象,以2003年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规模与会计政策选择没有明显的关系,即政治成本假设在我国不成立。

另外,徐维兰、曹建安(2004)以上海证券市场上机械、设备、仪表板块类A股公司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折旧方法、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方法的选择为例,从契约理论的角度,结合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三大假设在我国未得到证实。

当然,也有学者不仅就三大假设进行检验,而且试图建立新的理论或者从新的角度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研究。

新夫、陈纪南和徐青(2004)认为由于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经理人激励机制,债务约束软化以及企业家/官本位0等现实情况的存在,三大假设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时并不适用。

他们通过对1993年到2000年期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考察,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与证监会发布的有关增发配股和摘牌等政策密切相关。

因此,提出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两大经济动机:/壳资源0假设和/配股生命线0假设。

邵翠丽(2009)从沪市2006年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随机挑选30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并无与自身相关的偏好,只是在不同的企业和外部环境条件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并且认为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筹措资金的会计政策选择;(2)基于上市、配股和避免处罚的会计政策选择;(3)基于避税考虑的会计政策选择。

而叶建芳等(2009)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资产负债率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体现了债务契约对于管理层的威慑作用,债务比例较高的条件下,管理层希望将金融资产定义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从而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为盈余操控和降低债务违约概率提供有利条件。

其实证结果为研究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债务契约假设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研究还较落后。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首先,注重对会计准则的研究,特别是类似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会极大地促进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其次,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应该采用综合的观点,并且应该多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来进行研究,比如进行细节研究或者引入其他新的理论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到一些不同的结论,进而探求到我国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的真正动机。

最后,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西方实证会计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以提高对会计实务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夫、陈纪南、徐青.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叶建芳等.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3.
[3]乔永波、闫予磊、王宾.关于政治成本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5,20.
64
理论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