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审视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教学设计

《全面审视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教学设计

《全面审视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明辨网络话语生态中存在的偏激、失序表达等问题。

2.剖析“评论”,概括全面看问题、理性表达的方法策略。

3.通过写话实践,理性表达观点。

4.讨论网络话语生态特点,培养自觉的公民意识。

二、学情分析1.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意识,但“发出自己的声音”“理性思考”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容易盲从、轻信。

2.对社会热点事件有极高的关注热情,但话语表达易情绪化、偏激化。

三、教学设计【导语】社会气象万千变化、世事繁杂纷芜,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事件、现象?互联网时代,每个普通个体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论坛、微博、博客……几乎每一个事件,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评说、议论、争辩。

怎样合理表达自己的看法?每个人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表达素养?(一)从“撑伞”说开去1.看“撑伞图片”说关键词活动一:看一组撑伞的照片,说说每张照片的关键词。

【教师引导】打伞,最简单的行为,却折射人生百态,透出不同的情愫。

看到母亲为孩子打伞,我们会想到呵护、母爱;看到打伞相依的情侣,温馨、温暖、甜蜜会感染我们;网上盛赞的女孩为行乞者打伞的照片,其人性的悲悯情怀让人感动,也让关注弱势群体的正能量得以传播。

而看到官员由他人为之打伞的新闻报道,我们本能地反感这种官本位思想、权贵意识,厌恶可能存在的溜须拍马行为。

那么,学生为教师打伞呢?经由网络发酵学生为教师打伞会引起怎样的热议?2.议“撑伞事件”的评论,全面客观看问题小学生为女教师撑伞事件:2015年4月30日,有网友曝出一组据称系学生出游给老师打伞的照片,称“现在的老师也真是牛了”。

这组图片共三张,图中显示一名成人正带领一队学生观光,队伍后方背着书包的一短发男孩在给一名长发女子撑伞,该女子戴着墨镜。

此后,女子坐在长椅上,男孩依然为其撑伞。

由于摄影角度关系,难以看清男孩表情,该女子则表情坦然。

网友看图后纷纷指责该教师行为恶劣,缺乏师风师德,批评其行为任性、霸气、没有师德。

也有人发出了不同声音。

活动二:评论“评论”,把脉语言表达。

媒体上的相关评论:[评论1]就算学生主动,这样的老师也是师德有问题……从这个图看得出这种老师平时接受多少学生的好处了。

这不是一般的好处,而是要别人伺候她。

不谈师德了,做人都有问题。

(新浪网友)[评论2]我个人觉得不是老师有问题,是社会出问题了,道德出问题了。

教育方面是没问题的。

能主动给老师打伞,说明老师教育的成功,教会了孩子学会感恩。

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是正面的,不该这样让一群充满了极端思想的人来混淆视听。

(新浪网友)[评论3]当然,我也不否认,为他人撑伞也可能是为了讨好别人,但小男生为年轻女教师撑伞,如果是自愿的,这种对年轻女教师的爱护,恰恰是孩子阳刚和绅士的表现。

(《新校长》)[评论4]从学生角度而言,这或许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但从教育角度来看,让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踮着脚给自己撑伞,可能会成为不良示范,对处于人格形成期的中小学生可能有不可忽视的潜在负面影响。

(《人民日报》)[评论5]在不确定伞下的女教师当时包括身体状况在内的具体细节情况下,仅凭一组照片、几个表情,就对这位女教师口诛笔伐,并且让这个打伞的小学生跟着躺枪,这无疑不妥。

应该说,这也不是围观者的目光太犀利,而是不同人群的情绪反差太大,很多人的声音似乎不在同一个思维频道上。

(《长沙晚报》)“评论”总结:[评论1]带有偏见且武断。

把原有的“打伞”就是为拍马的思维定势迁移到这个事件中来,认为这个小学生也是在拍马。

[评论2]“不是老师有问题,是社会出问题了,道德出问题了”强加逻辑关系,妄加揣测。

[评论3]承认不同意见,以退为进,表达“这一个”可能带有的特殊性。

[评论4]分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使自己的表达言之成理。

[评论5]设下前提(“在……情况下”)来评析。

因为事情是动态生成的,而照片是静态的画面,用事实说话,就不能单凭一张照片、一句话语妄加评论3.评“雨伞爸爸”,理性表达观点“雨伞爸爸”事件:2015年9月10日,一张拍摄于纽约皇后区的马路上的照片,先是感动美国,后由欧美到??洲,不断疯传刷屏,短短13个小时,感动了全球超过250万人。

其画面内容:滂沱大雨中,一对父子走在人行道上,父亲穿着衬衫,手提公文包。

尽管全身湿透,但是爸爸右手的雨伞仍坚定地举在儿子的头上。

万千网友称之为感动世界的“雨伞爸爸”。

第一阶段评论:?凌晨看到这张照片,在洗手间泪流不止。

?马上打了电话给爸爸妈妈。

?父爱如山。

?左手提的是事业,右手撑起的是责任,背上扛的是风雨……第一阶段的评论更多的是因为朴素的个人生命体验被唤起,或许是因为,无论种族国别,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也都有一位这样为我们撑伞的爸爸。

可是,据查证,这位“雨伞爸爸”是曾在中国商务部就职而现就职于美国摩根银行的天津人。

这位感动美国的“雨伞爸爸”转身了,而且是一位华人。

发现这是一位中国人,网友评价从起初的盛赞与感动,立即转向习惯性批判“中国式”教育,转变成育子方式的讨论。

第二阶段评论:?太溺爱孩子!怕冻着怕摔着怕饿着,所以干脆什么事都帮小孩做了。

?极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可以两个人一起撑啊,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是天经地义的。

活动三:跟帖评论,理性表达。

【教师引导】如何评论“雨伞爸爸”?新浪网发起“父亲为儿打伞全身湿透,你怎么看”主题讨论,请试着跟帖讨论。

如何研究具体事实?如何切入看问题的角度?如何纵深分析?这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社会公共事件应有的思考姿态。

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开放、互动、自由,更重理性、平等表达。

仿照我们上述分析出来的理性表达的方法,摒除武断偏见,试着理性表达观点,不妨从模仿以下句式开始:(1)我也不否认……然而……(2)从……角度而言(3)在……情况下(4)或许……也可能……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不跟?L盲从,独立自主地表达、合法合理地表达、自负其责地表达、目的明确地表达、面向公众地表达,在表达中突出主体意识、权责意识、功能意识、读者意识、创造意识、规范意识,是我们的追求。

(二)关注网络话语生态,培养理性表达意识1.网络话语的生态特点活动四:以两个社会热点事件为例,用自己的话语概括网络话语的生态特点。

事件1:范玮琪晒娃遭骂范玮琪因为在9月3日阅兵当天在微博晒娃,遭遇大量网友的攻击谩骂,许多人怒指范玮琪不爱国,如:“别的明星都在秀国家,而你们仍在秀孩子。

”“你都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吗?”随后范玮琪发文表示:“真是对不起,因为分享了一张儿子的照片,让大家不高兴了。

”事件2: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2015年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一女司机被后方小车司机张某逼停后拖出车外,遭暴打,男司机多次狠踢女司机脸部。

网友群起愤怒,同情女司机而谴责男司机冲动鲁莽,甚而大骂男司机“丧尽天良”“人渣”。

男方行车记录仪曝光女司机恶意别车真相后,舆论风向出现惊天逆转,为男司机“点赞”甚至称之为行侠仗义的英雄、侠士,而对女司机嗤之以鼻,道德评价的漩涡风起云涌。

网络话语的生态特点概括:网络话语生态特点整体趋于理性,但是仍存在表达失序、极化偏激、拒绝思辨、人云亦云、法制意识淡薄等特点。

网友将晒娃视为不爱国,其中的推导链条大概是:晒娃―没有看阅兵―不爱国。

稍作推敲,我们会发现这种谩骂是不讲逻辑的。

网友用这种荒谬的逻辑来进行道德绑架,无数类同跟帖迷失自我的判断,甚至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

对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网友由不问前因后果而口诛笔伐再突转至盛赞,对其行为涉及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却视而不见等,都是表达拒绝思辨、缺乏理性的表现。

2.理性表达意识活动五:讨论“我们如何培养自觉的理性表达意识,做到理性表达”。

【教师引导】我们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初步萌芽的关键时期,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如何价值导向正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明辨是非、鉴别美丑的理性辩证表达,是一个具有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教师总结】自觉即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不跟风盲从、广阔的视野、理性思辨……网络话语的表达需要理性,在公共生活中为人行事更需要理性。

它,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理性精神。

四、名师点评(江山市教育局教研室王荣)符号化思维、公众预设立场,表达上的情绪化,非此即彼式的思维方式,传播断章取义,等等,都是自媒体时代表达的典型特征。

以负责的态度辩证地思考,“我”的声音很重要。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不跟风盲从的能力,并学会独立自主地表达、合法合理地表达、自负其责地表达、目的明确地表达、面向公众地表达,在表达中突出主体意识、权责意识、功能意识、读者意识、创造意识、规范意识。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郑老师选取个人话语自由的网络语境的“理性表达”,切合当下写作表达的要义。

这也是对成长中的学生作必要的责权意识的引导。

因为近年来,新媒体因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和门槛低、限制少及交互性强等特点,成为公众自由发表意见、进行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

然而,它在促进公众表达民意、参与公共事务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非理性表达”的形态。

网络上充斥着偏激的、情绪化的言论,甚至谩骂、侮辱的言辞到处都是,这给新媒体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危害。

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理性表达”,意义重大。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郑老师以有梯度的语文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了“说关键词”“评一评”和“写一写”等“学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全面地思考、理性地表达观点,从而形成表达的能力。

“学的活动”这种教学形态,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最大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主动而有质量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以真切的体验激发深度思维,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这一教学设计努力将知识、体验、感悟相融相构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紧扣对事件的感悟、感受和认识,体现了“教是为学、让学”的教学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