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三下四月份月考文科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0高三下四月份月考文科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下四月份月考文科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

由此可知A.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B.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2.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

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3.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

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

这种变化表明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4.明朝地方日历中曾提到: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

如果第一天晴,鸡就会生长发育良好;如果是阴天,则会有病灾。

以此类推,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

材料反映了A.传统农学与天文学结合B.传统历法蕴含人文主义C.天文学发展陷入了停滞D.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5.以下对表1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1871)表 1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制表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6.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

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

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

这说明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7.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

”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

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

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8.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第56编,记载“如果某人伤害了一个自由人,却认为该自由人是他的奴隶,他将不被提起侵辱之诉。

”由此可知,其旨在A.维护公民的政治地位B.执行万民法简洁宗旨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D.宣扬自由人超越法律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

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岀了巨大贡献。

这说明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10.1927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亿普特,比1926年的4.28亿普特减少了30%。

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

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A.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 B.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C.工业化政策脱离实际 D.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11.1945年8月,美、英、苏三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批准波、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

到1950年,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

这一难民潮A.导致了柏林墙的修筑B.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D.加快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12.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去“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2005年法、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

这表明A.价值观趋同有利一体化进程B.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C.全球化进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 D.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52分。

本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41.茶叶的故乡在中国,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茶叶逐渐被世界所共享,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酝酿了不同内涵的茶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5分) 材料一中国俗语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

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荼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

——摘编自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材料二 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

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

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

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

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

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材料三据统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

英国虽然不直接生产茶叶,但英国的红茶出口贸易额却居于世界前列。

英国进口茶叶的20%以上用于加工再出口,出口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以上。

英国红茶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而享誉世界。

——摘编自英国麦克法兰《绿金:茶叶帝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渐普及的原因。

(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在现代国际市场上如何提高中国茶叶经济的竞争力?(5分)4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

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

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

第二,经济上的变化。

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

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

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

(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二)选考题: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魏立国于关陇一隅之地,地理环境、人力、物力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都不能与东魏和南朝萧梁抗衡。

苏绰是西魏改革的谋主,他制定的“六条诏书”成为西魏北周的治国纲领和施政方针。

令诸州郡县长官,“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对那些游手怠惰、不勤农事者,则加以惩罚。

认为古今帝王“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提出“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罢黜冗官及扰乱细民之污吏,实行官吏考察制度,对各级官吏“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起于居家,至于乡党,访其所以,观其所由”。

要求地方官在征收赋役时,应“斟酌贫富,差次先后”,差发徭役应防止“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者或轻使而近防”的弊端。

在“六条诏书”的指导下,西魏北周政治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因而转霸为强,最终灭掉北齐。

——据孔毅《西魏北周改革述评》(1)据材料概括“六条诏书”对地方官员的要求。

(8分)(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西魏改革的影响。

(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38年以后,随着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连连得手,其征服世界的面目暴露无遗。

希特勒不仅获得了欧洲巨大的军事、地理优势,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甚至还将手伸进了美国的“后院”——拉美,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

……截至1941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

……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中将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由于英国的海军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故此法对英国极为有利。

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及其他物资。

从此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

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法案又扩大到苏联。

根据“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