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
摘要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数学作业,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一些无效的重复,多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教师的多维教学目标,使作业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一份好的作业,不仅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应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

数学作业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

那么究竟怎样的作业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如何调动起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让适当的
作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让作业妙趣横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新颖有趣的作业,学生肯定兴味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作业的学习之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择一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题材,溶入数学知识,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学了“数的世界”后,可以出这样的一道题:刘老师新买了一个小灵通,电话号码从左往右分别是:①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②最小的合数;③一位数中最大的质数;④有因数2和3的一位数;⑤最小的质数;⑥一位数中5的最大倍数;⑦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
数。

你能猜出老师的小灵通号码吗?请你也根据你家的电话号码设计一则数学谜语。

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精神减负,而且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亲切感。

通过做作业,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练就了技能,并且增强了信心。

二、改变结构——让作业灵动开放
传统的作业的特征是有完整的条件和问题,答案唯一,形式单一。

作业布置后学生就在这个机械单一的题目中不断地重复练习,收效自然甚浅。

这样的题型结构,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适应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具有开放灵活的思想,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多思路的题目,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灵动开放的问题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在“圆”这部分知识练习时,笔者设计以下多层练习,帮助学生系统巩固圆的知识,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间的关系。

1.在一个21cm×12cm长方形中,画半径3cm的圆,最多能画几个?①估一估最多几个?请你算一算。

②全班汇报。

③课件展示画法,形成表象。

2.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能画多大?①为什么直径是12cm的圆?②全班讨论。

⑥课件展示。

3.在21cm×12cm的长方形中,一个直径12cm的大圆和一个直径6cm的小圆的关系。

你会从哪几个角度去想?①学生思考计算。

②全班交流。

r是r的2倍;d是d 的2倍;c是c的2倍;s是s的4倍。

教师借助圆的简单素材,设计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将圆的相关
知识融于一体;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练习积极性较高,自主巩固圆的相关知识。

教师善于设计练习,充分利用素材,一题多解,一题多用。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比较,归纳应用,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过程,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竞争激励——让作业增添乐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一方面要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另一方面要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竞赛性的练习。

这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美国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所学教材的兴趣。

”良好而有益的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

竞赛活动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引进竞赛规则符合学生求胜心理,能促使他们思维活跃,积极上进,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在一些教学任务比较少,学生容易理解,但又比较重要,需要大量练习进行强化训练才能掌握好的时候,如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时,我就组织学生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开火车小组比赛”等各种游戏性、竞赛性的练习,既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让学生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

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四、加强应用——让作业服务生活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
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这无疑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由于学校刚刚组织学生为食堂搬运了一次煤饼,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利用学生搬煤饼的情景,自编了一个例题:“20个煤饼,5个同学去搬,平均每个同学搬几个?”由于学生刚刚经历过搬煤饼的情景,感到这个题目很真实,很亲切,学习的兴趣很,浓,也很快地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看到学生如此的表现,我接着又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利用搬煤饼的情景,自己编一道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自己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