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2
5.3.3 烯烃和炔烃
1、烯烃
跃迁类型: σ→σ*和π→π*两种跃迁。
特点:
当两个或多个π键组成共轭体系时,吸收峰的λmax向长波
方向移动,而εmax也增加。
13
表5.2 一些共轭烯的吸收特性
化合物
乙烯 丁二烯 己三烯 辛四烯 癸五烯
λmax /nm
165 217 268 304 334
εmax /(L· mol-1· cm-1)
15000 21000 35000 64000 121000
14
丁二烯的能级图及电子跃迁
15
2、炔C≡C (a)乙炔C≡C: 在173nm有一个弱的π→π*跃迁
吸收带。
(b)共轭后,λmax增大,εmax 增大。 (c)共轭多炔有两组主要吸收 带,每组吸收带由几个亚带组
CH3 (C C)4 CH3
丙酮 乙醛
n→π* n→π*
19
对于α、β不饱和的醛、酮类化合物,如
O C=C C H O C=C C R
不饱和醛、酮共轭后轨道能级和电子跃迁示意图
20
H H3C
C
C
C H
O H
饱和羰基化合物的跃迁
巴豆醛
λmax(nm) π→π* n→π* 240 320
跃迁 π→π* n→π*
λmax/nm 160 270~300
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
5.1 概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分子中价电子能级间的跃迁。 2、波长范围: 100-800 nm. (1) 远紫外光区: 100-200nm (2) 近紫外光区: 200-400nm
(3) 可见光区: 400-800nm
3、应用
e
1
4
2 3 300 λ 350 400nm
s
H
C H
O
p
n
8
3. π→π*跃迁
s
H
C H
O
p
n
共轭体系中,λmax一般在200至500nm之间 εmax较高,一般大于104 L· mol· cm-1。 最常用的光谱
4. n→π*跃迁 λmax一般在250至600nm之间,εmax较小,一般在10至102 L· mol· cm-1之间。
9
5.3.2 饱和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190
280 254 380 265 245 210 226 235 220 210 265 255 207 265
异丁醇
甲醇 丁酮 硝基甲烷 戊烷 异丙醇 吡啶 四氯代乙烯 甲苯 二甲苯 2,2,4-三甲基 戊烷 异辛烷 乙醚 甲基异丁酮 四氢呋喃
230
210 330 380 210 210 330 290 286 290 215 210 218 335 220
17
5.3.4 羰基化合物
1. 醛和酮 饱和醛和酮 四种跃迁 σ→σ* n→σ* n→π* π→π*
18
饱和羰基化合物的跃迁
跃迁 π→π* n→σ* n→π*
λmax/nm 160 190 270~300
乙醛和丙酮的吸收特性
化合物
跃迁
λmax /nm 279 290
εmax (L· mol-1· cm-1) 14 17
H3C O C C H C CH3 CH3
溶剂
λmax 229.5 230 237 238 244.5
εmax (L· mol· c m-1)
12600 12600 12600 10700 10000
正己烷 乙醚 乙醇 甲醇 水
97.5 96 78 74 60
30
原因
轨道的极性不同
轨道极性次序:n>π*>π,在由极性小到极性大的溶剂中,
定义: 在生色团上的取代基且能使生色团的吸收波长改变或吸 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助色团一般是含杂原子的饱和基团。如-Cl、-NHR、 -OR、-OH、-Br等取代基。
4
5.2.2 红移和蓝移
使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红移或
蓝移(紫移)。
红移是使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移动(深色移动)。 蓝移是使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移动(浅色移动),也叫紫移. 手段:加入基团或改变溶剂。
E2
B
204
255
8000
200
苯的三个吸收带
23
几种稠环芳烃的吸收光谱
E1吸收带 化合物 E2吸收带
(L· mol-1· cm1)
B吸收带 λmax (nm) 254 314 被掩 盖
(L· mol-1· cm-1)
λma λma εmax mol-1· cm-1) (nm) (nm) (L· 184 221 252 4.7×104 11×104 22×104 204 275 375
2
用于物质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250
5.2 常用术语(P83)
5.2.1 生色团和助色团
生色团(或发色团)
定义: 凡能吸收紫外可见光而使电子由一个轨道向另一个轨 道跃迁的基团称为生色团(或发色团)。
常将在200~750nm波长范围内吸收光的不饱和基团称
为生色团,如C=O、C=N、C=C等。
3
助色团
能量下降的顺序为n>π*>π。
对于π→π*跃迁,ΔEn>ΔEp,所以 λmax红移;
π→π*跃迁
对于n→π*跃迁,ΔEp>ΔEn,所以 λmax产生蓝移。
n→π*跃迁
31
溶剂的选择
1.溶剂必须溶解被测物,且与被测物不发生反应;
2.选非极性溶剂(对有机物) 3.要考虑截止波长
截止波长
溶剂允许使用的最短波长
320~2500nm
优点:寿命长,便宜 缺点:无紫外区 气体放电光源 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等,波长范围180~370nm 。
35
2. 吸收池
3. 分光元件
主要作用:从连续光源中分离出所需要的窄带光束,几乎 都用光栅作为分光元件。
4. 检测器
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36
5.6.2 分光光度计类型(P96)
一般规定溶剂以水(或空气)为参比,样品池为1cm厚 的条件下,吸光度为1.0时所对应的波长即为截止波长。
32
常用溶剂截止波长
溶剂名称 乙酸 丙酮 截止波长/nm 260 330 溶剂名称 庚烷 己烷 截止波长/nm 197 210
乙腈
苯 乙酸丁酯 二硫化碳 四氯化碳 氯仿 环已烷 二氯乙烷 二氯甲烷 二氧六环 乙醇 二甲亚砜 乙酸乙酯 甘油 甲酸甲酯
d.这一规则不适用交叉共轭体系。
1. 饱和碳氢化合物 跃迁类型: 只有σ→σ*跃迁。 λmax一般小于150nm 。 如:CH4 125nm;C2H6 135nm 应用:作溶剂,如己烷、环己烷。
10
2、 含杂原子的饱和化合物 跃迁类型: σ→σ*,n→σ*跃迁。 含Br、I、N和S的饱和化合物: n→σ*跃迁吸收峰的λmax大多位于200nm以上; 含F、Cl和O的饱和化合物: n→σ*跃迁吸收峰的λmax一般小于200nm。在远紫外区,对 可见紫外光透明,可做溶剂。如甲醇、乙醇、氯仿等。
1. 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2. 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37
3.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I 02 I t1 I t1 I 02 I t2 I 02 I 01 2 1 lg 2 lg 2 1 lg 1 lg 2 lg 1 A A It It I 0 I0 It It I t1

26
3、金属
金属的电荷转移
配合物中含有两种不同氧化态的金属时,电子可在两种金属
间转移。 如普鲁士蓝
e
K+Fe3+[Fe2+(CN-)6]
27
5.4.2 配体场吸收光谱
d轨道在配体场作用下,能级分裂产生
分裂能量差Δ与中心离子有关。
分裂能量差Δ还与配体有关.
同种中心离子,Δ按以下次序 递增: I-<Br-<SCN-≈Cl-<NO3-<F-≈OH<C2O42-≈H2O<NCS八面体场中d轨道的能级分裂
21
O
2. 羧酸和酯
C
OH
..
酸和酯对应于n→π*跃迁的λmax
O C
OR
R
..
化合物
O C OH
λmax/nm 205 205
O R C OR
化合物
跃迁
λmax /nm
丙酮 乙醛
n→π* n→π*
279 290
22
5.3.5 芳香族化合物
λmax(nm) E1 184 εmax 60000
π→π*
一个基团为电子接受体。
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电荷转移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叫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特点: 摩尔吸收系数一般较大(约104L· mol· cm-1)
25
电荷转移跃迁分为三种类型: 1、配体 金属的电荷转移
e
Fe SCN Fe SCN
3+ 2+

2、金属
配体的电荷转移
e
hν Fe3+(邻菲罗啉) Fe2+(邻菲罗啉)3 3
2. π轨道
指围绕键轴不对称排布的分子轨道,形成的键为π
3. n 轨道
也叫未成键轨道或非键轨道。即在构成分子轨道时,
该原子轨道未参与成键,是分子中未共用电子对
7
5.3.1 有机分子的电子跃迁类型 (P85)
有机化合物分子轨道能级顺序
1. σ→σ*跃迁
λmax一般小于150nm,位于远紫外区 2. n→σ*跃迁 λmax一般在160至260nm间 εmax =102~103L· mol· cm-1
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