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工院改造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工院改造设计
85
同时, 正如这次改造行为本身, 设计者 认为,在建筑的结构依然发挥正常作用的 未来, 空间的使用将极可能再次发生变化。 因此,改造必须能够满足日后功能需求的 不确定性,为功能置换提供良好的空间条 件和技术支持(图 3、 4)。 这种满足功能动态需求的理念具体体 现在1、 2层的多功能展示空间的设计中。 作 为展示空间, 它同时具备小组工作讨论、 小 型讲座、 文艺排练等辅助功能, 要求空间能 够根据功能需求进行灵活分隔。改造后的 展示空间中安装了大量活动隔断,这些隔 断通过吊轮悬挂在顶部的铝合金轨道上,
1) 10700m2,沿用“前工院”的名称至今。
改造前的前工院依然保持着1987年重 建时的格局:它是一幢平面呈“U” 形的建 筑, 拥有对称的南北两翼:南翼为单号楼, 北翼为双号楼 两翼西侧以空廊相接, ; 中间 是一个幽静的庭院。 双号楼都采用中走 单、 廊式的平面设计,走廊的两侧分布通用教 室。 楼梯间和卫生间位于中走廊两端, 简洁 实用。 前工院的立面以简洁的线条、 经典的 比例、 丰富的虚实处理而著称, 成为四牌楼 校区中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代表作之一 (图 1、 2)。 在前工院改造设计中,设计者谨慎地 保留了外立面大部分珍贵的历史信息,着 重从内部空间的再造入手, 结合功能、 材料 和建造这3个基本建筑问题, 将建筑设计本 科教学的部分目标和意图有意识地融入新 的教学空间当中。
11 红色的消防水管和其他设备管线桥架均采用露明设计
12 门厅上空的吊顶采用木材和钢材搭配, 造型由计算 机生成, 激光切割
变化时可沿轨道滑动、 旋转。 隔断到达指定 位置后,利用内部伸缩机构固定作为墙体 或者展板。 不需要时, 它们可以集中储藏在 一个专门设置的隔断仓中。 每块隔断高 2.6m,宽 1.2m,铝合金 框架。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频繁地展示作 业, 隔断选用杉木集成材作为基层, 外裱工 程布,这样可以轻松地插拔普通图钉并且 不会在表面留下任何痕迹(图5-8)。 为了给展厅提供适应多种使用可能的 照明, 设计者尝试将冷轧钢板折弯、 镀锌后 制成梯形反射罩,反射面向上。罩内安装
前工院, 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初 建于 1929 年中央大学期间,时为 2 层教学 楼,称“新教室” 。抗战胜利后,随着工科 的迅速发展,工学院成为全校中规模最大 的学院, 于是将该楼划归工学院使用。 东南 大学建筑学院前身——中央大学建筑工程 系亦创建于“新教室”北 2 楼。直至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于中央大学四牌楼校址 成立南京工学院, 以后遂命名该楼为 “前工 院” 随着学校的发展, 。 原有两层教学楼于 1987 年被拆除,并于原址重建了一幢 6 层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公共教学楼,总面积
建筑设计作为大学一门特殊的学科, 长久以来传授建造未来空间的知识。有趣 的是,这个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同样需 要在一个已经建成的空间内进行。如果传 授者能够将所传授的知识直接应用到这个 空间的建造上,这种实践是否同样具有了 某种类似教学的意义呢? 2006 年 9 月, 随 着九龙湖校区的建成,东南大学党政机关 的大部和部分院系机关的主体搬到九龙湖 主校区,这使得由于专业特点依然留守四 牌楼校区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终于有机会 扩展多年捉襟见肘的教学空间。 众望所归,学校批准将原先作为公共 教室的前工院双号楼划归建筑学院,改造 后作为建筑学院本科生设计教室,涉及建 筑面积约 4700m2。整个前工院改造项目从 2006年底开始筹划至2007年9月交付使用, 历时半年有余, 总造价约 450万元人民币。 改造设计由建筑学院在职教师以及部 分研究生所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学院希 望未来的教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 设计教学所提倡和引导的理论思想、审美 取向和价值判断。这要求前工院改造必须 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 “室内装修” “老楼 和 出新” ,具有某种学科批判性和学术实验 性。 最终, 这种具有潜在研究与教学意图的 空间与以认知为手段、以应用为目的的空 间设计教学之间,必然会产生相互作用和 促进, 对设计知识的摄取、 消化具有良性的 催化和促进作用。
9 评图室直射、 反射照明组合示意 10 铝合金轨道和热镀锌钢板反光罩
构造筋裸露易发生锈蚀的问题,设计者在 柱的表面涂刷了透明的环氧树脂。它紧紧 包裹住柱子的粗糙边缘,防止将接触者的 皮肤被划伤。 出人意料的是, 经过树脂的浸 润,那些原本无华的骨料居然散射出雨花 石般的光华。 考虑到原有结构的荷载能力,新砌筑 的填充墙全部采用 600× 300× 100的轻质 加气混凝土砌块。 这些砌块以砂浆勾缝, 表 面采用同样的环氧树脂处理以表现清水做 法。 这种材料的色彩、 质感和尺度感非常出 色,与温暖的木制门窗间的搭配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 在中走廊部分使用了 U 形浇铸玻璃隔 墙,半透明的效果和重复的节奏增加了走 廊的光线和空间感。 从柱子到隔墙, 从混凝土到玻璃, 轻与 重, 虚与实, 这些的构件在表达其自身材料 性的同时逻辑地区分了其结构上的作用。 而人类对空间的感知必须依赖于材料。正 如路易斯康说得那样: “材料必须与它的本 性一致, 即材料会有它自身的愿望, 而这些 必须通过建筑师来赋予,这是建筑师的使 命与责任。(图12-15) ” 3 建造与表达 熟悉不同材料的特性并且利用这些特 性将材料通过建造过程加以结合,并最终 保持建造信息的 “可阅读性” 这同样是改 , 造希望传递的设计概念。
86
在电梯间改造设计中,设计者对材料 建造方式的“可阅读性”进行了探索和诠 释。 设计改造在西侧三跑楼梯中间 2.4m× 2.5m 的空隙中为这幢 6 层高的建筑增加一 部电梯。 按照要求, 工人将木纹清晰的新模 板挑选出来并且加工成 30cm宽的窄条。 在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砂浆从模板的缝隙中 被挤压出来,在完成面上形成清晰的纹理 和间隔 30cm的凸槽。拆模后, 对素混凝土 表面仅做了简单的保护处理,因为这是包 含建造信息的自然状态下而略显粗野的素 混凝土(图16)。 新的楼梯踏步面层由两种廉价的材料 组合搭配——深色的冷轧钢板和浅色的环 氧耐磨地坪漆。这两种不同状态的材料一 种是固体, 一种是液体, 这自然地决定了它 们的构造位置和施工顺序:我们利用固定 在垂直面的冷轧钢板作为模具,灌注砂浆 填实找平后形成基层,再用地坪漆自流平 工艺形成水平踏面;而作为模具的钢板最 终被保留在踏步迎面位置,略高于完成面 边缘恰恰起到防滑条的作用(图17、 18)。 此外,教室的木制门框和门扇分别使 用了柳桉实木和白枫夹板两种色彩迥异的 木材, 之所以没有统一木质, 坚持这种突破 “设计惯性” 的做法, 同样为了暗示木门的
7 二楼的评图室按照要求分隔成若干展示空间
8 处于展示状态的评图室
1 功能与使用 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本次改造的 “引擎” 之一——改造首先 必须满足空间和功用的基本需求。改造后 的前工院必须提供容纳建筑学院各专业本 科教学全部 5 个年级师生的设计教室空间 ——平均每个年级约180名本科生, 同时提 供可供至少一个年级学生同时展示作业的 评图室(可兼日常展览), 并且设置集中的模 型工作间和图纸打印间。 在分区上,我们将同一个年级的学生 安排在同一楼层中。 自上而下 6至2层依次 为 1至5 年级的设计教室, 底层为评图室和
模型室等公共空间。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学 特点和要求,各楼层采取不尽相同的空间 布置模式。1-3 年级采用大空间模式—— 拆除原有教室与教室间、教室与中走廊间 的隔墙,将原先若干独立教室连接成为一 个整体。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建筑、 规划、 艺 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一个空间中交 流心得、 互通有无, 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在背 景知识的摄取上能有一个广泛的基础。 4、5 年级采用小空间模式——即依据 柱网布置若干各自独立的工作室,这种模 式能够较好地配合高年级教学专业针对性 强、 团队合作设计多的特点。
建筑学报
T5 日光灯, 将光线投射到白色的天花上再 反射下来, 形成柔和均匀的环境光。 同时在 反射罩下方固定射灯及其轨道,提供直射 重点照明。 从使用的情况来看, 这样的照明 组合的效果十分令人满意(图9、 10)。 同样基于功能的考虑,改造中基本没 有采用隐藏设备的吊顶。给排水及消防管 线、 强弱电桥架、 空调管线采用明线明管设 计, 易于日常维护检修 而将这些设备暴露 ; 在学生的直接观察之下也具有一定的教学 意义。这些管线形成的复杂系统在空间的 上方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可以认
设计研究
R ESEAR C H ES IN DESIGN
教学的空间・空间的教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工院改造设计
夏兵
摘要 / 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工院改造设计进行了简要 的介绍和分析,以教学空间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作为切入 点,详细阐述了改造所采用的策略以及技术措施,并从 中引申出教学空间的探索性设计实践具有特殊的建筑学 教学意义。 关键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工院 改造 实践 教学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space on teaching behavio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actic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adopted in remodeling. As an exploratory design practice in teaching space, it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architectural teaching. KEY WORDS/ the Form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he Southeast University, remodeling, practice, teaching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2 1 0 0 9 6 ) 收稿日期:2007-10-31
1 于原址重建后的前工院
2 前工院双号楼(北翼)入口
建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