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20世纪50年代,菲律宾曾有过持续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二。
但进入六七十年代后,由于政府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并有严重失误,加上20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性石油涨价的冲击,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全面恶化,经济增长率仅在1.3%-6.7%之间波动。
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以来,马科斯政府通过举借外债,兴建了20多个大型工程项目,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则得不到重视与鼓励,致使贸易和国际收支的逆差扩大,经济下滑。
当时,国家外债剧增,物价上涨,失业严重,人民贫困,社会动荡,终于导致马科斯政权的倾覆。
自1986年2月科拉松?阿基诺执政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整与改革经济的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强调发展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特别是鼓励工业制成品和劳务的出口;实行土地改革,将部分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比索贬值,适当提高利率,改革税收制度;与国际金融机构就减缓外债本金的偿还和争取新贷款达成协议;放宽外国投资条件,建立出口加工区。
这些措施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打破了原来的马科斯政权在重要经济部门所形成的官僚垄断,加强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刺激了个人消费,促进了国内外投资,增加了商品及劳务出口,从而使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菲律宾经济的发展。
但菲律宾受到的影响在东南亚国家中相对较小,而且从1999年起,菲律宾经济便开始恢复。
在2000年的动荡政局中,菲律宾金融形势一度恶化,汇率创历史最低,股市跌至两年来最低水平。
在国内政局变幻、绑架事件频发、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2001年的菲律宾经济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但阿罗约总统执政后,顺利地进行了中期选举、使菲律宾政局得到稳定,工商界信心逐渐恢复。
政局初步稳定后,阿罗约政府就立即制定并采取了一些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当年前三季度,菲律宾经济依然达到了3.2%、3.3%和2.9%的增长率,全年在农业增长3.9%和服务业增长4.3%的拉动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3.2%,虽低于2000年的3.9%,但高于政府和许多国际金融机构的预测。
而且与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邻国相比,其成就令人瞩目。
2002年,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继2001年GDP增长率取得3.2%的成绩后,菲律宾GDP增长率达到4.4%,其经济增长速度在东盟十国中排第二位。
菲律宾2002年人均GDP为962美元,年平均通货膨胀率3.1%,外汇储备增至161.5亿美元。
菲律宾的进出口贸易基本保持平衡。
此外,据菲律宾贸工部出口贸易促进局数据,2002年菲律宾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85.33亿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5.99亿美元。
2003年,菲律宾国内遭受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政局不稳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不利影响,但其经济增长率仍然高于政府和许多金融机构的预测。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5%,略高于2002年的4.4%。
2003年菲律宾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和农业,其中服务业增长了5.9%,农林渔业生产增长了3.9%,增幅均高于2002年。
由于建筑业的不景气,工业生产仅增长了3%,但其中的制造业仍实现了4.2%的增长。
外国投资菲律宾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但投资环境不够理想,包括社会治安不好,腐败问题严重,政策不到位,工资和水电等成本太高。
中国投资者在菲律宾从事电子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投资很难获得理想的收益。
因此,中国投资者在向菲律宾投资时,应将利用菲律宾的资源作为投资方向,可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开发。
菲律宾目前水稻、玉米的产量非常低,急需品种改良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菲律宾是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但每年还需进口粮食。
菲律宾的土地资源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尽管菲律宾气候条件良好,土壤肥沃,植被生长良好,但玉米的亩产量只有150千克左右。
而中国在农业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在这方面具有很好的机会。
(2)水果及其相关产品的加工。
菲律宾盛产多种水果,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椰大国,一年收获120个亿椰子。
椰汁、椰肉、椰油、椰子纤维是中国国内销路非常好的产品。
而椰子的加工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可以在当地设厂,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出口。
(3)矿产资源开发。
菲律宾的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铜的蕴藏量非常大,而铜是中国国内急需的金属材料。
参与当地的矿产开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外贸易一、菲律宾的出口贸易政策菲律宾政府对出口贸易采取鼓励政策,在投资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出口导向型企业采取优惠政策,并于1994年颁布了《出口发展法》。
(一)出口鼓励政策出口商享有各种出口鼓励政策,包括简化出口手续和出口附加税免税。
出口商可以保留100%的出口外汇所得,并可自由用于任何目的。
出口商还享有进口商品再出口的增值税退税待遇、外汇辅助和使用出口加工区的低成本设施。
出口生产商可以寄售方式或利用退税计划免税进口生产出口商品所需原料。
所有菲律宾出口商均可获得出口融资。
无需中央银行批准,出口商可向当地的申请信用证、购买合同或销售合同所需的外汇贷款。
中央银行用担保商业合同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以低于国债倦的利率向出口商贷款,向出口型企业利用当地原材料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提供资金支持。
菲律宾还建立了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和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在原材料、关税等方面给以鼓励。
(二)出口商品管理菲政府鼓励出口创汇,除因国家利益和法律限制的某些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不受限制,自由出口。
出口商品分为三类:1、自由出口商品;2、限制出口商品(此类商品需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或许可);3、禁止出口商品(法律规定禁止出口的商品)。
(三)其它规定1、限制不公平竞争,有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评估。
2、配额限制,主要针对纺织品和服装。
二、菲律宾的进口贸易政策(一)进口商品管理菲律宾原则上允许所有商品进口,对进口商品可分为三类:1、自由进口商品;2、限制进口商品(需事先获主管部门批准);3、禁止进口商品(损害公共健康、国家安全、国际承诺和当地工业发展的商品)。
(二)配额和许可证1、配额目前,大约有137种商品受数量限制,有60种商品要求绝对数量限制。
2、进口许可证主要是农产品。
大约有130多种需进口许可证,约占进口商品的4%。
(三)强制性技术标准1、产品要求和技术生产者或向菲律宾出口的商人应遵循菲进口商的要求,合同中要写明进口商品的规格。
2、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进口商要符合环保的要求和规定。
3、食品,健康和安全规定(四)标签和标志1、一般规定进口商品必须有下列内容:注册商标名称、注册商标、注册公司名称、生产者或进口商的地址、商品的主要成分、净数量。
2、特别规定有些商品政府主观部门可能有特别规定,例如:要求表明产品的其它特性等。
中菲双边贸易(一)中国与菲律宾经贸合作概况1975年6月9日中国与菲律宾建交。
建交后,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增长迅速,年均增幅约为25%。
1998年,中菲贸易额为20亿美元。
1999年为22.87亿美元。
2000年,中菲双边贸易总额达31.42亿美元。
2001年中菲双边贸易合作继续保持良好的态势。
全年双边贸易总额35.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中国出口16.2亿美元,进口19.45亿美元,分别增长10.6%和16%。
按进出口总额计,菲律宾是中国第二十二大贸易伙伴。
2002年双边贸易额52.59亿美元,占菲律宾贸易总额的7.80%,其中,菲律宾对中国出口32.17亿美元,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65.40%;从中国进口20.42亿美元,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26.10%。
从2000年起,菲律宾有了贸易顺差,这是它与中国于1996年恢复商务关系以来的第二次顺差。
在该时期,中国作为菲律宾的高级贸易伙伴的地位上升到第九位,出口市场方面为第十位,进口商品供货者方面为第七位。
2004年1-9月中国对菲律宾的进出口额已达93.46亿元,其中出口额为31.15亿美元,进口额为62.3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5.3%、45.9%、45.0%,(二)中国从菲律宾进口商品构成分析2003年1-7月,中国从菲律宾进口总值为297951万美元,其中初级产品为11954万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加20.2%,占总进口额的4%;工业制品总额为285997万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加100.5%, 占总进口额的95.99%。
1、初级产品。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活动物进口总额为4667万美元,在初级产品中占39.31%,其中主要是蔬菜和水果,总额为4249万美元,占食品及活动物的91%。
至于饮料和烟类这两大类产品,总额仅为9万美元。
非食用原料的总金额为1621万美元,占初级产品的13.56%。
在这类产品中,其中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最多,总值为388万美元,占该类产品的24%;其次生橡胶、其他动植物原料、软木及其他木材分别为388万美元、395万美元、123万美元。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总额为3702万美元,其中最主要的是石油、石油产品,其金额为3389万美元,占其92%;而动植物油、脂及蜡仅为1954万美元。
2、工业制品。
在工业制品中,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进口总额为2233万美元,占工业制品总额的0.76%。
在这类产品中,最主要的产品是精油、初级形状的塑料、制成废料,其总值分别为265万美元、682万美元、248 万美元。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其金额为10254万美元,占其总金额 3.6%。
其中,最主要的是有色金属,其总值为8539万美元,占该类产品的83.27%;其次为纸、纺纱、非金属矿物,其金额分别为636万美元、417万美元、106万美元。
机械及运输设备的金额为264297万美元,是工业产品中最多的一类。
其中最多的是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器零件,其金额为190331万美元,占该类产品的72.01%;第二为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其金额为65065万美元,占该类产品的24.62%;第三为电信及声音的录制与重放装置设备、动力机械及设备,其金额分别为5365万美元、1494万美元。
杂项制品包括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服装及衣着附件,摄影器材,光学产品与钟表及其零件等,总金额为9197万美元。
(三)中国对菲律宾出口商品构成分析2003年1-7月,中国对菲律宾出口产品总值为159025万美元,其中,初级产品为29427万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加60.5%,占其总金额的18.5%;工业制品为129598万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42.8%,占其总金额的81.5%。
1、初级产品。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活动物的出口总值为9609万美元,在这类产品中,最主要的是蔬菜及水果,其金额为3874万美元,占该类产品的40.32%,谷物及其制品2287万美元,占23.8%,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其制品金额为1720万美元,占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