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

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

专业代码学号毕业论文题目: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摘要:宋代处于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天灾人祸频繁,战争不断,而且,在国家内部,实行的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为特征的财产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社会财富的流动极为频繁,贫富差距加大,再加上靠天吃饭,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脆弱,社会矛盾尖锐。

所以,为了稳定社会的发展,巩固统治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就会呼之欲出了。

关键词:宋代;社会保障;发展特点;历史影响Abstract: Song dynasty was in a spe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ancient China, with frequent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especially the constant war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of Song dynasty adopted the property system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non-establishment of farmland policy” and “non-control of land annexation”within the country. In this system,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were acute due to widening of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aused by extremely continual flowing of social wealth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relatively fragile because of the agriculture at the mercy of weather. Gradually,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ruling found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immediate need came out.Key words:Song dynasty; social security;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historical influence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民本思想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可是说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的起源时期。

经过秦汉隋唐的发展,到了宋代,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与发展,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宋代社会保障略作论述。

一、宋代社会保障发展的背景两宋时期,虽国土面积日渐减小,但商品经济却发展迅猛。

城市经济繁荣,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南方地区持续发展。

使得两宋时期经济商品经济自始自终都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

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带来了另一巨大的社会问题,城市中的贫民和游民人数不断增多。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宋代是一个气候多变的时期,宋初几十年为温暖期,两宋之际为寒冷期,南宋未年又是温暖期[1],多变的气候导致这一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据载,两宋时期共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达874次,平均每年3次之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常常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使百姓流离失所。

这就导致有大量的游民背井离乡,或成盗于山林,或流向城市。

这就使得城市的贫民和游民人数的增加。

(二)宋代实行自由放任的士地政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可能性很大。

宋以前,历代政府采取将国有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的方式扶持一大批自耕农,进而保证国家税源和役源的稳定,如秦汉授田制,晋的占田制,北魏与隋唐的均田制,宋代则不然,“不立田制”意味着失去上地的农民,没有从政府处获得授田的可能性;“不抑兼并”意味着自耕农缺乏来自政府的保护,在面临地方豪强的土地兼并时,很容易丧失土地。

宋太宗雍熙三年,国子博士李觉即在奏折中指出:“富者有弥望之田,贪者无卓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所种,有田者无力可耕”[2]。

农民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或啸繁山林,或流向城市。

两宋以开封,临安为代表的城市基本上突破了传统的坊市制和城墙制。

表明宋代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膨胀,之所以如此,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农村失去士地的农民的涌入,导致城市流动人口增多,并构成城市贫民和游民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商业杂税的增加令城市工商业者的负担加重。

北宋时期,赋税集中于京师,而且总是竭泽而渔。

“政和年间,谋利之臣建议:以为系被藏匿赋税,乃创一同名西域所,命内侍李彦主之。

尽行根刷拘催……州县官吏无却顾之心,竭泽而渔,急如星火。

其推行为尤者……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3]税收征收名目增加,特别在茶叶方面,税收比较严重。

“宣和年间,京为丰亨豫打之说,谀悦帝意。

始广茶利,岁以百万缗进御……其后又有应奉司,御前生活所,苏杭造作所,其名杂,大率争以奇奢为功……奸利旁缘,牟取无艺。

民不胜弊”[4]。

说明两宋时期,财政紊乱,人民的生活也不堪重负了。

北宋中期以后,两税即正赋在归家税收中的比例下降,而工商税则成为主体,就加大了小工商业者的负担,那么那些小本薄利的商人就会越趋贫苦,也就使得城市的贫民游民的数量增加。

由于种种原因,两宋时期城市的贫民和游民数量不断增多,我们知道,假如人民群众连最起码的温饱都不能满足,那么他们的存在对社会的统治基础和安定是有祸患的,所以,两宋时期,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的统治基础,政府实行了很多安定社会的措施。

一是在大量的贫民和游民中,实行募兵制。

把他们之间体力好的拉去当兵,着眼点不是要提高军事力量,而是变寇为兵。

二是统治者大力推行社会保障,虽是为了稳固统治,但不得不说这个事业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二、宋代社会保障的表现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美国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做出定义的困难的公民,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人提供的收入补助。

”《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对病残、失业、作物失收、丧偶、妊娠、抚养子女或退休的人提供资金保障”。

社会保障的概念,是近代才产生的现代观念。

古代没有同等意义的概念,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相同的做法。

总的来说,社会保障包含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保险,中国古代仅仅最后一项不明显。

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

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能力差,不得不结群而居,共同劳动,抵御自然风险。

氏族成员间平等互助,平均消费,没有社会分配,也无所谓社会救济必要时“损有余而补不足”[5],《道德经》强调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丧失虏动力者和因战因病致残者提供社会保障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

这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保障的实践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有了尝试。

《礼记.礼运》开篇所称道的大同之世,即孔子对原始社会这个历史的黄金时代所保留的朦胧印象及其当代的理解。

孔子关于大同之世的描述,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福利状况,即实行财产公有,每个成年氏族成员都尽自已所能创造的社会财;老人,小孩都能得到氏族关怀。

不幸成员如鳏寡的老人,无父母的孩子及生理有缺陷的残疾人都得到氏族的供养。

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社会某些纯美风俗或共遗意仍被后世所保留下来,.有的稍作修改。

如后世虽不能完全做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6]但提倡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 ,(《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爱人。

要说原始社全时期实行社会福利与社会互助是为了战胜自然,共同生活,那先秦时期已经进入阶经社会,生产力有所展,但他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是有了进一步发展,很多先贤智士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包括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就业保障,灾荒救济等。

先秦的福利思想主要表现在诸子百家的社会思想中。

除了以上这些,早在西周时期,政治家们就意识到:丰红时储藏多余谷物,以备凶年缺粮时之用,是立国安邦所必须的。

《礼记》有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8]。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子提出同样的看法,认为“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9]。

(《墨子》)说明在先秦时期,政府和有事之士已经很重视仓储制度了。

也看到了仓储的重要性,除了重视粮食的储存,还在养老、慈幼、失业保障、灾害救济方面有了很多尝试。

宋代在前朝的基础到有了发展和创新,概述如下:(一)赈济灾荒“水旱蝗螟饥疫之灾,治世所不能免,然必有以待之……”[10]前面我们说过,宋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以也面部了天灾人祸,水旱蝗火疫灾害较之其他朝代,有频率高,破坏性大,危害严重。

除了这些灾害,宋代处于一个特殊的地环境,四面有其他政权,所以战争也是不断。

老子说过:“大军之后,必有凶年”[11],战争这种人为祸害必会引起自然灾害,对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设立仓储制度,以备凶年或青黄不接时能调剂余缺,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

关于水灾,“州县具船械拯民置之水不要之地,运薪粮给之”,[12]“遇饥荒,多先出禄米救济,从而富豪大族皆愿以米豆输官以赈饥民”[13]。

因战争灾荒等情况出现的流民,政府采取安置、救助和遣返相结合的办法,下面我们看一下两宋时期所采取的其他的保障措施。

(二)推行仓储仓储的目的是为了备荒。

中国许多朝代都是被饥民推翻的,因此,粮食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最重视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不假,宋代的仓储制度一方面延续前代好的方法,一方面有所创新,前代主要事官办为主,加上寺院的救济。

宋代官办民办均有,主要有常平仓、义仓、社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等诸多类型。

常平仓办法战国时期就有施行,主要就是以赈手段平抑物价,调剂余缺。

义仓办法初创于隋,本是来自民间,民户交纳籴本,本意是指自己储蓄防患,官方代管,灾情来临时,赈济之余,再行赈籴赈粜增值。

宋首创义仓,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社仓传为朱熹所提倡创办的,由当地的公道人士所管理,贷放时不收利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朱熹故乡,四五十里之间,虽遇凶年人不阙食。

是以,朱熹于淳熙八年,奏请:“下诸路州军,晓与人户,有意依此置立社仓者,州县量支常平米……受到信息米十倍本米之数,即送原米置官,却将息米敛散,每石只收耗米三升,其有富家情愿出米作本者,亦从其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