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3.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4.古猿:现代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保山古猿、南方古猿。

科学界一般认为,埃及古猿是人类与猿类的共同祖先,一支通过森林古猿进化为现代的黑猩猩、大猩猩;一支通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进化为现代人类,保山古猿是腊玛古猿与南方古猿之间的中间环节。

5.猿人:就已能直立行走而言,猿人可算是最原始的人类,但其某些体质形态尚接近于猿类,所以称为「猿人」。

有些学者估计猿人的阶段为大约一千万或八百万年前。

过去常将北京人归入北京猿人,现多称其为直立人。

6.直立人: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且制造石器。

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

它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

但比猿人阶段要进步许多,脑量也增大很多,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

其生存年代为更新世,距今约八十万年至五十万年。

7.智人:人类发展的晚期阶段,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还保存较多的猿类特徵,生存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五十万年至十万年。

长阳人、丁村人、大荔人及尼人都属于早期智人,大荔人的脑量为1120毫升。

晚期智人的猿类特徵已经退化,体质特徵接近现代人。

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克人都属于晚期智人。

山顶洞人的脑量为1300-1500毫升,男性身高达一米七四,女性身高为一米五九。

他们制造的石器较为先进,并开始制作装饰品。

墓葬也开始出现,如山顶洞人在尸体周围撒一些赤铁矿粉,说明他们已有了宗教和审美观念。

其生存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万年至一万八千年。

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8.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大体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此时妇女在氏族社会中居支配地位。

母系氏族公社又可分为早期和繁荣期。

一般以山顶洞人作为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代表。

那时,人们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

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

一般认为中国的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美洲印第安人的易洛魁氏族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晚期出现的原始农业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的磨制石器、原始畜牧业、原始制陶业及原始建房技术,这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氏族成员死后,其财产归同氏族的人所有。

同氏族的人有互相援助、保护和共同复仇的义务。

氏族首领是推选出来的,一个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一个是军事首领。

婚姻制度过渡到了对偶婚,男女双方在一段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固定的偶居关系。

男子居住女方,参加女方氏族的生产活动,一起消费,抚养子女,世系和财产继承仍按母系计算,但开始出现了父子关系。

9.父系氏族公社: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繁重的劳动需要由男子来承担。

男子的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变成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在父系氏族公社中,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世系按父亲计算。

男子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由成年男子担任。

父系氏族公社一般由若干家长制家庭组成。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归各家庭占有与使用,森林、牧场、草原则共同使用。

人们在家长制家庭内集体进行生产,共同消费。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品属于各家庭所有,出现了富有的家庭。

家庭变成了社会经济单位。

氏族长和部落首领越来越多的利用职权,侵夺别人的财产,成为氏族贵族。

被夺去了财产的氏族成员成为贫民。

随着私有制、剥削和阶级的产生,一些小家庭从父系氏族公社中脱离出来,按居住地域的关系结成新的社会经济组织,叫做农村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解体。

中国的龙山文化即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10.部落: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

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部落联盟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

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部落及部落联合组织,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同炎帝和蚩尤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虎六种野兽参加战斗,实际上这是用六种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它们组成一个部落联盟。

黄帝为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联盟中居于首领的地位。

部落联盟可以是血缘或近亲关系部落之间的联盟,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盟。

这为后来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11.杂婚:早期人类还保持的一种动物特性,即群体内部男女成员之间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

此时尚未形成婚姻制度,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男子,每一个男子也同样属于每一个女子。

这种杂婚现在已经不存在,但在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

12.血缘家族: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是早期人类从原始群乱婚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组织形式和进化形式。

它是伴随着完全形成的人出现的,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形式称为血缘婚。

在血缘家族中,所有同辈的女子是所有同辈的男子共同的妻子,同样,所有的同辈的男子也是所有同辈的女子共同的丈夫。

这种婚姻形式排斥了母子父女间的性关系,使人类逐渐开始避免因原始群乱婚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现象的延续。

在血缘婚阶段,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和经济共同体。

在它的内部,两性间的社会分工已经开始。

血缘家族是氏族社会产生的基础。

13.血缘群婚:人类的早期婚姻形态。

这种婚姻是在家庭内部,一群直系与旁系的兄弟姐妹互相通婚。

典型的形式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也互为夫妻。

在亲属称谓上,无母系父系之分,祖父与外祖父、姑母与舅母等都用相同的称呼。

它排斥了祖辈与孙辈、父母辈与子女辈的通婚,较人类原始的杂婚状态要进步得多。

这种婚姻现已绝迹。

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夏威夷群岛上还看到了一些残迹。

14.对偶婚: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若干同胞的一群姐妹与同胞的一群兄弟集体通婚,男女关系并不固定,男子多妻,女子多夫,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这种形式称为「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婚是它的发展形式,其特点是男女结合短暂而不稳定,男女双方仍分属于自己的氏族,没有固定的同居生活,也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所生子女均属母亲所有。

对偶婚本身也有很多形式,一种是双方都住在自己母亲的氏族中,通常是丈夫去女方家;一种是双方都到专为他们建筑的公房中过夫妻生活;一种是丈夫搬到妻子家中居住,称从妻居。

到父系氏族社会,从妻居最终被从夫居取代。

15.一夫一妻制:由对偶婚发展而来。

它是在父系氏族社会中产生的,建立这种婚姻的目的在于确保所生的子女出自一个父亲,以继承家庭的财产。

在远古的时代,一夫一妻制比较固定,不过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而妻子没有这种权利。

中国的龙山文化就出现了一夫一妻的合葬墓16.禄丰古猿:1975-80年发现于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的第三纪褐煤地层内。

经过多次的发掘,发现不少腊玛古猿化石,包括一具残头骨、若干个颌骨和上百颗牙齿。

其形态比腊玛古猿进步,更接近于人类的早期形态。

这种古猿化石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

与古猿化石共生的有三趾马、剑齿虎、无角犀、河猪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动物化石。

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为中新世的晚期或上新世的早期,距今约800万年。

17.郧县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

1975年在湖北省郧县龙骨洞中发现,化石为四枚牙齿。

它们的特徵与北京人相似,说明郧县人属于直立人。

一起的动物化石有嵌齿象、桑氏缟鬣狗和小猪,代表的地质年代要比北京人的动物群要早,因此郧县人存在的时代可能要比北京人早,可能为早更新世。

18.元谋人: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

发现的有元谋人左、右上内侧门齿各1枚,属同一青年男性个体,是中国早期直立人的代表。

其基本形态与北京人相似;牙齿硕大,呈铲形,底结节和指状突都发育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