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下创设情景的策略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
教学情境设计实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情境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
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
所以,在课堂中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懂事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通常有以下几种:一、以“理”入境说明某一化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
例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教学情境可以这样设计:“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卤族、氧族、碱金属等几族元素的知识,知道元素性质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而且性质与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112种元素,这些元素性质的变化都有一定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在中学化学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掌握过去所学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高一乃至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常以展现教学内容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而设计教学情境。
例如,《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一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对于石油,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
你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哪些用途?经学生讨论,归纳;从大家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很重要的用途。
如果没有它,交通要瘫痪,工厂要停产,生活会是去许多美丽的色彩,而人们健康的维持也会增加许多的困难……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大概的了解石油和石油产品。
二、以“趣”入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索。
化学兴趣实验能以生动、鲜明、直观的形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动机。
例如,《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可以利用两个兴趣实验:教师实验前故弄玄虚:我有一种神风,它可使纸着火,使火爆炸。
请看,实验一(用一张沾有二硫化碳白磷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挥动,不一会工夫,纸就烧了起来);实验二(通过漏斗管向放有点着的蜡烛和盛放面粉的小漏斗的透明塑料罐中吹气,当粉尘冲散到蜡烛火焰上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会有上面的现象呢?要了解这两种现象,我们先来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
化学史的许多趣事也能有效地使学生进入情境。
例如《铝》一节的教学可这样设计情境: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它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没有人会为自己能使用一只铝锅而自豪万分。
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纯铝却是稀奇之物。
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著成就获得一只作奖品的铝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
铝从身价百倍到能进入普通百姓家,归功于两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他们因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赞誉,至今霍尔的母校仍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
为什么铝的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广泛使用时期却姗姗来迟,这是由铝的性质所决定的。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常见的金属材料》相关的内容。
生活中还有许多趣事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二氧化碳》一节,我们可这样导入:“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
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就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
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实验都相同。
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看今天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碳。
”三、以“疑”入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计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1)实验创疑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形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得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例如《硝酸》一节中学习硝酸强氧化性的情境可以这样创设:从电离角度分析,硝酸可完全电离,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它是一种强酸,有酸的通性。
由此判断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作验证实验,在浓硝酸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确实为红色。
但只要稍稍加热,红色便马上褪去。
当第二步实验现象产生时,学生马上意识到硝酸不同于一般的酸,并且疑问:“硝酸为什么能使石蕊褪色?硝酸与一般酸有何不同?有什么特殊的性质?”这些问题可引发学生可望、追求新知识的愿望。
再如学习“钠”的性质时,可以先用实验创设“疑”境:首先展示钠的试剂瓶,让学生闻一闻液体的气味,并观察钠是处于液面上,还是液面下?问题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其次,用滤纸擦去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露出钠的庐山真面目让学生观察.问题 2 :钠为什么能用小刀切?切开后钠的真面目与比表面有何不同?为什么?最后将钠投入预先滴有酚酞的水中,要求学生能观察出“浮”、“游”、“熔”、“红”等主要现象。
问题3:为什么钠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反应时能熔成小球?为什么钠能四处游动?溶液为什么变红?通过一连串的展示或实验(最好安排为边讲边实验,以利于观察),学生不断的观察实验现象,不断的产生问题,也不断积极思考,联系物理学知识和原有的化学知识,学生能积极,顺利的学习钠的有关知识。
(2) 对比生疑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比时,若相同,就会被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
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可从苯酚的结构比较入手:苯酚中有羟基(-OH),应与醇有类似的性质,羟基中的氢可被钠取代,但苯酚上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苯环对羟基上的氢的性质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苯酚为芳香族化合物,其中的苯环应与苯有类似的性质,如发生取代反应.那羟基的连结对苯环的性质也有影响吗?这种比较不仅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习动机,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学.(3)以谬生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错误之源,深刻的认识问题。
如《氮分子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氮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VA族,处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氮的性质非常活泼。
学生可以很快意识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常识不符。
问题一,怎么错了?哦,原来是教师偷换了概念,氮元素变成氮气了,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元素性质和单质性质两个概念的区别,而且很快产生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活泼的非金属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氮气的性质很稳定?这一疑问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氮分子的结构。
四、以“情”入境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
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生动叙述生情生动叙述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能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例如在《王水》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一个小故事: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要将自己的诺贝尔奖章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的呢?他把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中,装在一个玻璃瓶中.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了金,并铸成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他凝聚着玻尔的智慧,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溶液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王水。
在教师生动的叙述过程中,学生被玻尔的聪明智慧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因此也更希望知道神奇的溶液是什么?他为什么又如此之神威,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2) 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以丰富多彩的景象代替抽象的语言,常常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吸引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
教学情境的产生可以有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而得,也可以通过幻灯、录像、电影等电教媒体产生。
例如《硫酸的工业制法》中的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可以对学生到硫酸厂参观,如果工厂不注意保护环境,乱排废气,对周围的植物建筑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也可以放一些有关环保的影视片,当学生亲眼看见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和破坏,一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感情绪,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改变这种状况,这样,学习就会更主动更认真。
(3)讨论生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也可在同伴间相互感染。
良好的群体风气、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围,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32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和谐的讨论氛围,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师在高三复习氨的喷泉实验后提出:除了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也可作喷泉实验?条件是什么?通常学生以为气体难溶于水便难以形成喷泉,针对学生的这种定势思维,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果将喷泉实验中的胶头滴管里的液体改为其他液体,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想到CO2,Cl2等气体在水中溶解不大,但可溶于浓碱。
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烧瓶中气体能迅速和比较完全的被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吸收,都可以形成喷泉。
在讨论过程中,如果一些学生能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就能带动其他同学拓展思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群体思维活动。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出灵活应用上述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感情基调,内容不同,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法不同。
(2)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变化,只有注意到学生的“期望”和“满足”心理,才能创设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
(3)教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经常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染和移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