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民是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当前,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农民培训工作虽然有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培训;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99-02
在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核心。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建设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目前的农民素质现状与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
在农民教育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1 当前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主动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江苏省政府也把农民的教育培训列入“十一五”期间新的5件实事之一,培训经费逐年增加。
为了方便农民接受培训,培训单位把培训班办到村头、田头,但仍有诸多因素使一些农民对参加培训不感兴趣。
缺课的人数较多。
还有一些人是被动参加学习,
为了应付来听课,入在课堂里面,心在教室外面,老师讲的内容脑子里没有什么印象,新技术没有学进去,做起来还是老一套,他们不但不能起典型带动作用,有的甚至还能带来负面作用。
(2)一些基层组织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
农民培训主体是农民,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农民培训需要他们的直接支持,尤其是由农民自己组成的基层组织。
农民集中不起来,也就谈不上集中上课。
实践证明,村级组织对培训工作重视,发动组织得好,参加听课的人数就多,培训效果就好;反之,参加听课的人数就少。
培训的效果就差。
(3)对农民培训的投入不足。
这里的投人指的是师资和财力投入。
农民培训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需要一定的教学培训设施。
但目前培训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师比例不够。
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种植业教学的占90%以上,加之从事农民培训,出成果难,收入低,不少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教育工作,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而且教学设施比较陈旧,也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2 原因分析
(1)典型示范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农民培训组织者,期望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受训农民学以致用,致富一方,但现实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一是典型示范选择不合适,自身科技意识不强,很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受小农意识影响,自己学的效果不错,
却不乐意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他人;三是培训内容不对路,没有找到增产增效的关键,不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另外,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不适合农民的口味,也是一条重要原因,农民需要的是用得上、看得到、效果明显的培训,对不上口味的培训农民不欢迎。
(2)基层组织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
目前一些地方重工轻农现象较为突出,招商引资兴办工业是考核领导的硬指标,而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这些工作做与不做,做得好与不好,对考绩影响不大,导致一些乡村组织对农民培训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农民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地处苏北的金湖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县财政拿不出太多钱用于农民培训。
省财政下拨农民培训经费也有限,农民培训机构自身的造血功能又不强,造成农民培训资金不足、培训设施老化、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办公费用不足。
3 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的对策
(1)围绕农民培训项目,明确培训目标,开展农民培训。
金湖县是一个只有37万人口的农业县,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农民的经济收入55%来自农业生产,农业增效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应抓住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项目结构,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专项经费。
实施好当前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
“十一五”期间,给全县所有从
业农民提供培训2~3次,保证每年有20%以上的从业农民参加各类培训。
每人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1d;全县每年遴选600名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参加创业培训。
每次集中培训不少于40学时,跟踪服务每年不少于5次;根据当地产业特点,筛选500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培养科技示范典型;每年培训转移8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
通过培训,使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的能力,增加收益;使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能力。
发展自己的产业,拓展自己的事业;使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的人。
学会一技之长,顺利转移就业。
(2)适应农民口味,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从以往的经验看,切合实际、适应农民口味的培训农民是愿意接受的,这就要求培训者在培训之前,深入了解各地产业特色,制订培训菜单,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培训。
金北镇陈渡村稻麦是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外打工的人多,劳力十分紧张。
村民种田对节工、节本技术非常渴望,也非常欢迎。
2006年5月12日,农广校在金北镇陈渡村进行的水稻直播技术培训。
场面非常火爆,安排能容纳80人的教室里里外外挤满了来听课的农民,村主任只好临时把培训改到了教堂里,农民课上提问、课下讨论、课间交流,气氛十分活跃。
这场课刚刚结束。
1位农民便请讲课老师把讲课内容复制到他的u盘里,说要带回家细细看,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农技人员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欣慰,
有的农民还在问下次什么时候再办这样的培训班。
这说明培训只要注重适用性和针对性,就能有成效,就能受到农民的欢迎。
(3)拓展培训思路,多种形式培训,扩大培训规模。
如今外出打工、进厂上班的农民多了。
留守种田的人多数是文化层次不高、缺少一技之长的年老体弱人员。
他们不能主动地接受培训,尽管是进村办班集中培训,他们也不一定都能到场。
怎样才能让这些人也能接受培训,学到科技知识便成为一道需要解决的难题。
利用村里的高音喇叭讲课。
无疑是一种好形式,无论你在路上行走,还是在田里劳作,甚至在家里做家务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这样,他们便可以被动接受培训。
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讲课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图文并茂,学员边听课、边看幻灯,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培训效果。
三是设置科技橱窗,根据各村的种养特点,在关键技术实施时期,把技术要点制作成明白纸,张贴在科技橱窗里,让农民来回走动都能看得到。
四是利用农民赶集进行现场技术咨询,发放技术资料。
五是建设村科技书屋。
2008年在金湖县吕良镇军舍、前锋镇淮胜等10个村建起农民科技书屋。
目前每个书屋都有科技书籍5000多本,农民随时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有效解决了没钱买书和买书难的问题,农民足不出村,想查阅农业科技资料就能查得到。
科技书屋将在近3年内在全县逐步推开。
六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新品种推广与新技术推广相结合,提升培训效果。
增加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4)创新农民培训机制。
能否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培训机制尤为重要,为明确各方职责,做好农民培训工作,金湖县在培训实践中注重签好3个协议:一是主管部门与培训单位签订协议。
培训主管部门根据培训目标。
对全县有培训资质的培训单位发标,有培训资质的培训单位投标。
主管部门确定中标单位,并与培训单位签订培训协议。
明确各自职责。
二是培训单位与各行政村签订协议。
培训单位组织人员到全县各行政村了解产业特色。
制作培训菜单。
培训单位根据培训菜单组织培训,各村负责组织村民参加培训,确保从事农业种植、养殖80%以上的农民到场听课,同时有条件的村利用高音喇叭把讲课内容在全村播放。
三是培训单位与培训讲师签订协议。
培训单位根据培训要求,在全县相关部门招聘讲师,组建讲师团,进村讲课。
另外,要根据培训场次及实际情况,给相关人员发放一定的组织费、讲课费。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今后的农民培训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将农民培训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稳定农民教育发展机构;实行目标考核,把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
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科目。
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建立资金补贴机制,对农民培训进行补贴;建立进村办班、入户指导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农民教育的立法进程;建立监督检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