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师应该有哪些基本技能

语文教师应该有哪些基本技能

语文教师应具有哪些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这些技能?老河口市竹林桥中学吴春华邓小平同志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语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技能呢?又应该如何培养这些技能呢?笔者以为:一、具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托尔斯泰说得好: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些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

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由此看来,既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又热爱学生,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情感。

从某种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党的忠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笃信,对人民的深厚感情,都倾注于热爱语文教育工作上。

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饱满高昂的激情,具有锐意进取的精神,不辞劳苦地工作,焕发自己青春的活力,使语文教学情趣盎然,充满朝气。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语)可以说,热爱学生,是语文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师工作成功的关键。

教师对学生的爱胜于父母之爱,亲友之爱,也有别于男女之爱,是一种人类社会充满科学精神的神圣之爱。

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

同时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语文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鼓励,耐心诱导,不嫌弃,不疏远,要努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觉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具有全面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语文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语文教学所知、思辨能力。

1、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需要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每个语文教师天天都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钻研课文,看参考书,看学生的各种作业,读报刊,学习各种文件和专业进修材料等,还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这样,语文教师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是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教学任务的。

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实际出发,准确地辨文字、释词语、析句子、解句群、分段落、理篇章、归主旨、探文法,能运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恰如其分地对文章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需要把贮存的各种知识灵活提取使用。

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应该达到以下水平:①具有熟练地掌握各种阅读方式的能力。

能作朗读示范,声调、重音、停顿语气都能很好地掌握;默读的方法正确,在数量、质量上都高于一般人,能灵活地运用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②具有较高的分析文章的能力。

能分析内容较深的形式复杂的各类文章。

③具有熟练地查阅各种语文工具书和参考书的能力。

语文教师工作要求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准确无误,还要随时运用各类知识,因此需要常查工具书和常翻各种参考书,迅速而准确地从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④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高级要求。

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文艺修养。

语文教师有较高的鉴赏能力,阅读时才能站得高、理解得深,有独创的见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作文时,能帮助他们鉴别好坏、美丑,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⑤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作到脑勤,即勤设问、勤分析、勤思考;手勤,即勤记、勤查、勤写;口勤,即勤问、勤讲。

如果语文教师具有上述阅读能力,能按上述要求顺利地阅读内容较深的各类书籍、文章,那么,钻研语文教材,处理教材和指导学生阅读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2、语文教师的说话能力。

语文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说普通话,做到标准、熟练,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

因此,不善于口头表达,不能掌握教师语言的人,尽管满腔学问也当不好教师,语文教师尤其需要较高的说话能力,因为语文教学有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任务,而且,不善于口头表达的人是很难指导好学生的口头表达的。

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应该达到以下水平:①启发性。

教师是教育者,好的教育者是善于启发的,教师的语言特点必须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语言的特点是:循循善诱,激发兴趣,语言精辟,能举一反三,言简意赅,留有思考余地。

②科学性。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是科学的,而且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概念准确、判断正确、推理符合逻辑、能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

③流畅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流畅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抑扬顿挫,让人听起来悦耳;不结巴,不随便加、漏字,没有口头禅。

这样,学生不仅愿听,而且乐于模仿。

④生动性。

语文教师应该有演员的某些气质和本领,能自如地运用语音、语调、语气来表达思想感情。

在讲授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时而用朴实的说明性语言,时而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性语言,有时还要用演说家的雄辨性语言和相声艺术家的风趣、诙谐的语言,语文教师只有使自己的语言错落有致,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才能上好语文课。

⑤自控性。

教师要有语言的自控能力。

说话要掌握分寸,程度深浅,语量多少,声音高低,音量大小,语速快慢,都要适当。

在表达过程中自己边说、边想、边听,随时调整。

此外,除有声语言外,语文教师还要特别重视“体态语言”的作用。

表情、手势,常常能起到有声语言起不到的作用。

3、语文教师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写作文,自身必须具有丰厚的写作素养,必须掌握写作规律,通晓训练程序,精于执教之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语文教师只有会写、善写,用自己的写带动学生去写,才能体会写作的甘苦,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才能在批改、讲评写作时,抓住关键,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

较高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对课文的写作方法作出中肯的分析,使教学语言更加精炼。

这样才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语文教师需要怎样的写作能力呢?①能够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要领,会写各类文体的文章。

②能运用丰富的词语、流畅的文笔表情达意。

③有良好的写作习惯。

随时记录材料,经常练笔,在学生练习作文时,自己也能按照要求较快地写出来,供学生观摩学习。

④书写格式正确,字迹工整、美观、合乎规范,堪为学生效仿。

4、语文教师的听话能力。

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又一基本技能。

其中包括准确的辨音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正确的品评能力和指导听话训练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工作需要随时了解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而了解情况,用口头方式比用笔头方式方便及时。

况且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了解和评判学生口头表达水平时,更要靠“听”。

语文教师在听质疑、听答问、听讨论、听发表、听朗读、听交谈中,一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程度,接受新教材的能力,有什么困难以及有无思想障碍等;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学生的语音准确程度,语意完整程度,语脉清晰程度,语气连贯程度等等,便于及时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加以指导。

因此,语文教师在听话能力方面,更需要有边听、边分析、边评判的本领,以便随时对学生口头表达作出具体、切实的指导。

5、语文教师的书写技能。

尽管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语文课也不是书法课,但是,语文教师天天在写字:写教案、板书、写计划、写总结、写日记也是常事。

特别是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汉字书写正确美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

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特别重视书法的学习,能写得一手好字,板书字体清秀隽永,各种书体(楷书、隶书、行书等)兼用,且有章有法,很有欣赏价值。

学生在跟着这样的教师上课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教师书法艺术的感染熏陶,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古人云:“文如其人”。

学生不只是从教师写字的笔画、结构、章法上体会到艺术美,更重要的是能从这里悟出科学的严谨、治学的严肃、做人做事不可马虎的道理。

学生更加“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更加心理相容。

做到这一点,教育教学效果就会“更上一层楼”了。

三、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1.研读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

“语文教材的价值,在于它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工具,教师主要是凭借它进行教学,各种文字资料,其他教学工具都只能围绕着它加以利用。

”研读教材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它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教师,能否深入地钻研教材,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研读教材,就是要把握课程标准,熟悉整套教材,剖析各类课文,做到明确课标要求不“离谱”,掌握教材体系不“乱套”,吃透每篇课文不“搁浅”,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了解整套”、“熟悉当册”。

第一步,了解整套接受教学任务以后,就要抓紧时间,浏览乃至通读整个学段的语文教材,明了整套教材的体系,各册教材的重点,单元设置的特点,文体安排的规律,各类范文的特色,语文知识的系统和语言训练的序列。

这样,才能清醒地把握所教一册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和教学的任务。

怎样研读整套教材的体系呢?大致思路如下述:首先,应认知和把握教学目标及具体要求。

教材根据课标规定,将教学要求一一落实在各册、各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各篇课文的“训练重点”中。

紧扣课本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教读课文的“训练重点”、自读课文的“自读提示”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

其次,应认知和把握训练程序及练习安排。

为了落实课标规定的要求和单元教学目标,体现课文的训练重点,语文教材全面设计了读文练习、习作和听说练,突出了语文训练这一中心。

全书的练习设计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程序,题量丰富,题型多样,角度灵活。

增加了小型而具体的语文训练题,加强了语言实践活动。

第二步,熟悉当册。

教师在第一学期所教的一册教材应是钻研的重点。

要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对这册教材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数量、单元组合的方式,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配合、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比重、重点基本篇目与写作听说活动的联系了如指掌。

第三步,精读单篇课文。

教师教学时多以单篇课文为单位,单元教学也多以单篇课文为基础,因此离开了认知单篇课文这个基础,教学时就会“搁浅”。

为此,还必须逐一认知和把握每篇课文,做到从形式到内容疏通教材,从整体到局部熟悉教材,从现象到本质吃透教材。

循序操作则可采用以下“三步法”。

①求“通”——认真通读,从形式到内容疏通教材。

疏通教材有三个要求:一是在语言上读通,要扫除阅读中的一切障碍,能顺利地读课文;二是在结构上理通,要弄清课文的结构脉络,对整篇课文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三是在材料上想通,要弄懂课文中每一个语言材料所包含的观点,检验这一步钻研效果的标准,体现在朗读上,应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