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滁州的发展变化十

滁州的发展变化十

滁州的发展变化十改革开放30年来滁州人民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怀着强烈的发展理念追寻奋力崛起之走过了奋进三十载、辉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

回顾30年来滁州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找出一条符合滁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谐发展新。

(一)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人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道,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按照党中央三步走战略, 通过不懈努力,己提前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大战略”,瞄准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追赶跨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2007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443.93亿,比1978年增长18倍(按可比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0.7%全市生产总值己由1978年的全省第12位跃升到第7位;人均GD达到10814是1978年的12.9倍;全市财政总收入为45.49亿,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15%。

随着财力的大幅增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83亿增加到2007年的59.8亿,累计支出319.6亿,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增加。

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提前实现“翻两番”。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59.4:22.4:18.2调整到2007年的25.9:40.2:3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7.8、15.7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提升了二、三产业实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2亿增加至2007年的156.12亿,增长79.92倍,年均增长l6.4%,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由1978年的18.1%提高到2007年的35.2%,上升l7.1个百分点。

2007年生产家用电冰箱204.2万台,占全省的23%,彩色电视机72.5万台,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也率先尝到体制创新的成果。

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亿增加到2007年的201.5亿,增长49.6倍,年均增长6.3%。

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其中粮食、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省l7 个市前3位油料产量居全省前5位确立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全省龙头地位。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我市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华联、苏果、麦当劳、商之都等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纷纷落户滁州,红太阳装饰城等一批大市场、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开业。

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催生旅游、房地产、物流、金融服务和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基础投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1978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000多万,而且全部是基本建设投资。

30年来,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领域进行了有步骤、分层次、大规模投资和改造。

特别是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重点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亿,2005年达到114亿,2007年达到236.75亿。

2001年以来7年累计完成投资763亿,相当于前22年的1.2倍。

工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

工业投资规模实现快速增加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为增强并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防洪、排涝、灌溉等能力大为改善。

交通运输己基本形成以公为骨干,铁、水运组成的综合运输络。

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3、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温饱到小康跨越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到发展的成果逐步增多,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总体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跨越。

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4,比1978年增加21.7倍,年均增长11.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1,比1978年增加34.7倍,年均增长1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97亿,是1978年的14.1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5增加到5406.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29.1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4.4平方米“楼上楼下,电灯”己是普通农户生活。

4、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招商引资成果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调整,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90年代初期全市才有零星的进出口贸易,年贸易额不足千万美,直到2002年才首次突破一亿美,其后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翻一番,达到2.23亿美,2007年又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4.75亿美。

经济外向度由1992年的0.5%提高到2007年的8.1%, 居全省第6位,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达到132个。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发展内力不断增强。

198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0万美,1996年突破千万美,2006年起连续2年过亿美其中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3亿美,为1988年的386倍,年均增长36.8%。

从2003年起招商引资连续突破20亿、40亿、70亿、100亿和200亿大关2007年达到208亿长三角地区成为引进境内省外资金主体。

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西门子、美国麦当劳、国际纸业等落户滁州,江苏万翔集团、浙江玻璃、湖南长丰汽车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来滁投资兴业。

5、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30年来,滁州经济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较快的发展。

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立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4个, 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3 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27家技工贸总收入达76.4亿。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

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环境、生态保护受到重视生态建设规划出台并实施。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较快发展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稳步推进,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旺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

回顾我市改革开放坎坷征途一串串脚印还依稀可辨。

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开始已整整30年除与全国改革同步进行之外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天长秦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天长、凤阳为代表的个体民营经济迎头赶上为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1993年滁州撤地建市后首次编制《滁州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以“加快中心城市——滁城建设”为重点的战略思想。

三是在“九五”时期提出“科教兴滁、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三大战略实现两个转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1993年3月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开发区。

四是在“十五”时期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科教兴滁、城镇化、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思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在“十一五”时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纵深推进“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近年来滁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我们仅选取两个重要领域来回顾我市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

1、农村改革发展基本历程纵观我市农村30年改革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放权搞活解决“生存吃饭”问题。

我市全面实行以农业“大包干”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两权分离”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僵化体制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值得骄傲的是1978年冬我市小岗村农民冒着巨大风险悄然实行的农业“大包干”责任制正是小岗村的“破冰之举”掀起了中国农村的一次巨大变革。

第二阶段(1985年——l998年)多业并举解决“发展增收”问题。

我市积极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由传统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农民快速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l990年我市建立了由县、区、乡镇三级“六站一公司”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993年至l998年我市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村劳动力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跨区域流动城乡二结构格局被突破。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富裕”问题。

以建立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农业和农村长效发展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民小康发展目标。

1999年来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我市终结了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实行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

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321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之一。

30年来的农村改革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市场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

2、国企改革发展主要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主要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战略性调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放权让利拉开了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序幕。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从行政管理体系入手围绕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进行松绑、放权、让利。

“放权让利”作为一种浅层次的经营体制的变革是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第一次松绑激发了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984年我市创立第一个企业集团——中国扬子集团扬子从此走向全国名扬四海。

第二阶段(1987年——1992年)两权分离开始了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的过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