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环境氛围营造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环境氛围营造

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环境氛围营造■ 郭 晔 ■ Guo Ye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 100045)收稿日期:2011-05-29On the Creation of Atmosphere in Reading Spac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摘 要] 本文通过大量实例,从私密意识明显的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中的个人领域两方面论述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环境氛围营造问题,探讨环境氛围营造如何体现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使用适宜性。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阅览空间 使用适宜性 环境氛围营造[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reation of atmospher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with respect to personal space of high privacy and individual areas in public spaces and discusses the means to highlight the user friendliness of reading spaces in creating appropriate atmosphere.[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Reading space, User friendliness, Creating atmosphere建筑折射它所支撑的文化,并与社会形态、政治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校图书馆作为整个高校乃至高校所在社区的最高文化象征的物质载体,是各个学科各类知识体系汇聚的场所,它的本质是各学科共有的一种话语形式,以代表学校的社会属性。

随着高校图书馆由闭架式管理模式向开架式管理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高校图书馆向数字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进程的不断迈进,如今其空间模式和功能结构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功能单一的传统图书馆走向了综合性、多功能的多样化服务中心,成为满足学习、科研、交往、展示等多种功能要求的场所。

随着这种转变,高校图书馆的阅览空间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它必须不断满足新时代不同读者群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在实际使用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不同使用者对使用情况的反馈也具有差异性。

一、私密意识明显的个人空间人是空间使用的主体,阅览空间设计不能脱离使用主体的行为、心理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氛围对使用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今图书馆不再只是完成借阅图书和查询资料的地方,它还是人们学习、自我提高乃至学术研讨和交流的场所。

阅览空间形式设施的配置、景观小品的协调都会影响阅览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

阅览空间的首要条件是安静,要让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受其他人以及噪声的干扰。

不同的使用者对阅览空间的要求不同,有人喜欢选择在大空间内感受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人喜欢选择私密性较强的空间。

私密性较强的空间更强调个人的领域感,可以是独立而相对隐蔽的阅览席,也可以在公共空间内而个人领域感较强的位置。

空间领域感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的一种生存方式。

人与动物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社会性等方面有着本质不同。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力求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心理范围与领域,即所谓的个人空间,这种意识放在阅览空间内便是对个人空间意识的强调。

阅览空间内的个人空间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通盘考虑。

1959年霍尔以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昵距离0m ~0.5m,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m ~1.2m,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m ~2m,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m ~7.5m,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1.独立阅览座席独立阅览座席在现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内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可容纳一人或双人的独立阅览座位,另一种是通过空间围合形成的以个体为单位的独立阅览空间。

(1)独立阅览座位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独立阅览座位(图1)有单人座和双人座两种,桌面上配备荧光灯、插座,桌面800mm×450mm,可容纳书本、笔记本等相关用品。

出挑平台作为各个阅览室之间的交通联系走道,独立阅览座位沿中庭出挑平台布置,垂直于栏杆,背向入口方向,栏杆高于人坐着学习时的视觉高度,较好地回避了由于行人及中庭活动产生的视觉和噪声干扰。

共处于公共空间之中又拥有私密性较强的个人空间,个人领域感较强(图2)。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内独立的阅览座位布置在以中庭为核心的建筑外围,垂直于外墙,结合窗台形成L 形桌面,斜边空间限定了个人领域空间,在享有不受干扰的景观环境的同时拥有独立的个人使用空间。

每两个座位形成一个单元空间,每个单元空间之间以隔墙分隔。

书桌上放置着画作,独具风格,与深红色砖墙和木质座椅共同营造了静谧的阅览空间氛围(图3)。

(2)独立阅览空间独立阅览空间除阅览桌椅之外,由墙体、玻璃等围合而成,在视线上与其他活动者不产生交叉,受外界干扰较少,与其他阅览座位和藏书空间不紧邻,可由交通空间分割形成。

清华大学独立阅览空间—在图书馆横轴以西的端头,向外凸出,形成容纳单个人的阅览席,单侧落地窗避免了西晒,同时获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

小空间私密性较强,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比较巧妙的处理手法,在外立面上形成了丰富的视觉变化效果,延续了其他立面长条外窗形式的统一格局。

西侧临近马路,侧向开窗避免了外界的干扰(图5)。

二、公共空间中的个人领域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使用频率很高,为每个人都设计独立的阅览空间必然不能满足较大的使用需求,许多阅览空间尚需与他人共享。

在公共空间中通过适当的设计手段也可以获得较好的个人空间。

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为亲社会空间,一类为原社会空间。

前者家具如车站般成行排列,因为在车站人们不希望亲密交往;后者家具如家庭般成组安排,因为在家庭中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譬如,客厅中沙发排列的方式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U”字形排列往往有利于谈话,而“一”字形排列则降低影响效果。

作为公共空间的阅览空间,座位排布、空间形式具有较大的雷同化,在这样的空间中要想形成自我空间领域感,位置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受其他人或者声音的干扰,使用者之间领域不交叉,视线不会聚焦在对方身上,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空间。

公共空间中的个人领域普遍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背对其他使用者较多的地方,或者面向开窗,或者面向墙壁,视线上不受干扰;其次,有一定的围合感,不是开敞的、面向四方的空间,有一定的容积感。

(1)共享空间内座位的选择在选择余地较大时,如果使用者彼此认识或者结伴而来,通常会选择一张桌椅的面对面或者侧向相邻的位置;倘若使用者彼此陌生,通常不会选择邻近的位置,而选择一张桌椅的对角线,或者不同桌子距离较远的位置。

这是由使用者之间的熟悉程度决定的。

不少使用者独立意识较强,即使是结伴而来,也对个人的空间领域私密性有较高的要求。

在座位的设置以普遍化雷同形式出现时,不同位置营造的空间有不同的空间效果(图6)。

(2)规则空间规则空间具有明确的边缘界限,如正方形、矩形、多边形,它构成的是稳定的、非动态空间。

使用者以独立的个体一点出现在其中,便形成了自身的存在感,当居于中心时,将成为空间中的视觉中心,是静止的稳定的状态,以自身来组织围绕着它的因素,视觉范围最广泛,也最容易受到周围的干扰。

当这点从中心开始偏移,空间就会变得具有动势,并开始争夺视觉上的控制地位,点和它的所处范围构成视觉上的从属关系(图7)。

当这样的很多点存在于规则空间中,类别的空间特性便会加强。

共享度较低、围合感较强的空间能够给使用者以较强的个人领域感(图8)。

通过对使用者的调研发现,对私密性要求较高的人喜欢选择空间中的一角(端角或是书架之间)。

在方便阅读书籍的同时,狭长型空间具有较强小范围意识。

而当座位围绕中庭布置,个人领域感会随着座位之间的视线距离增大而增强,当这个距离增大到很大时,互相造成的干扰就会变得很小,如国家图书馆二期内的阅览座位布置。

(3)公共空间中的个人领域氛围营造实例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横向交通走道改善采光并提供休憩场所,非交通走道走廊空间尽端开设落地窗,受外界干扰较少,视觉向外发散。

放置家具的形式决定了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当以单人席独立座位出现时,空间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个人领域感,适合单个人自习或者休息;当以多人席座位出现时,会暗示这里是可以容纳多个人用于讨论、休息的空间,当后来者发现已经有人在使用且关系陌生时,一般会因为空间的私密性暗示而选择离开,寻找其他的位置(图9)。

围绕中庭的一圈为主要交通空间,在楼梯一侧1 独立阅览席(图片来源:自绘,自摄)2 独立阅览席干扰分析(图片来源:自绘,自摄) 5 独立阅览席个人氛围营造分析(图片来源:自绘)4 清华大学图书馆外立面(图片来源:自摄)3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独立阅览席分析(图片来源:互联网,自绘)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设置了U型阅览桌,使用者背朝中庭空间,装饰性隔墙分隔空间,阻挡了藏书区的视线。

但是由于位于主要交通走道附近,许多人喜欢选择较短通行距离而从使用者背后穿越,也会造成一定的噪声干扰,同时会给使用者心理造成一定的不安感,容易有从背后被关注的压迫感(图10)。

厦门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内通过夹层和书架分隔,将阅览空间分为几种形式,书架之间阅览席位成组布置,共享意图明显,适用于自习、交流。

端角空间布置个人阅览席,采光良好且面向室外开窗方向,具有个人领域感。

夹层空间一侧布置单人阅览桌,位置高于底层,读者使用体验较底层有所不同,且视线不交叉(图11,图12)。

厦门集美大学图书馆—共享中庭扮演着主要的交通走道和休憩场所的角色,层级花坛营造了良好的景观氛围。

由隔墙和高于人视的花坛围合成一组组休息平台,布置少量座位可供学生阅读、休息、交流等。

根据聚集于此的个体数量、行为方式决定它成为私密的个人空间抑或是多人交流场所。

围绕中庭的平台空间介于共享空间和藏书空间之间,使用者多选取面对景观环境较好的中庭,而背向藏书区和交通走道(图13)。

(4)阅览空间内自发形成的个人私密领域空间行为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新建图书馆未全面投入使用,不少书架上书籍空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发地将书架的三层搁板当作书写桌,形成个人使用空间。

在和使用者的探讨中了解到,采取这种行为的学生一般对于私密性要求较高,当结伴出现需要在学习中讨论时,考虑到避免给其他使用者造成噪声干扰,而选择既易于取阅书籍又有领域围合效应的书架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