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中国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一、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
大部分来自沿海或近海,与中国庞大的海洋资源总量相比很不相称,特别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开发偏少;一类海洋新药十分罕见,这与中国新药开发的总体水平一致,创新有待加强;仅仅在剂型上的改进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的自身发展与国际竞争需要。
•二、要注意我国海洋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国已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强化“海洋知识产权意识”尤为必要。
这一意识有两方面的涵义:1、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 许多海洋生物在人类还未来得及跟它们见面、起名或编号之前就悄悄地灭绝了。
人类目前能做的就是加紧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对海洋生物进行较广泛的生物学和化学研究, 尽快获取其对人类有某些意义如药用价值的内在信息, 并使其早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2、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方面极为活跃例如, 能基本反映天然产物研究动态的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nature products》近年刊登的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论文成倍地增加。
而且有的抢先对我国海域内海洋生物中的宝贵物质提出专利申请而受到国外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国是海洋大国, 国家在这方面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从总体上讲, 我国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仍显落后, 以上情况的出现无疑对人口最多、药品食品需求量最大的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3、是海洋生物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严重滞后。
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成果还没有得到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缺乏有关保护意识,一些学者急于在国外发表有关科研学术论文,导致关键性技术泄露,使我国的海洋生物医药生产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主导权。
•由于我国国力有限,对新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国内大部分生物医药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据统计,我国药品(化学药品) 生产97 %以上是仿制品.足见我国创制一类新药的能力太弱. 仿制保护期内的专利药品不能出口,只能内销.加入WTO 后,欧美国家来我国申请专利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其国家专利,而目前大量仿制的药物可能会引发大量的诉讼. 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早已虎视眈眈,瞄准国内最大的企业下手,如果败诉,则损失惨重. 有的药业投资仿制外国新药,产品还没上市就被列为起诉的“黑名单”,一些产品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三、开展海洋药物或活性天然产物来源研究,改变海洋药物开发利用过度对天然资源的依赖, 以保证海洋药物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一旦海洋开发利用对象由于过度采集导致资源枯褐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
为此, 必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①海洋农牧化研究。
对于只能从海洋生物资源中提取的海洋药物, 若该海洋生物不能大规模批量重复采集, 则要研究其规模养殖的技术, 尽快使其农牧化, 从而保证原料的来源。
②“替代来源”的研究。
新分布研究有些海洋活性物质可能在近缘生物中也有分布, 且含量较高。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望拓宽海洋药物的来源。
新生物技术途径研究有些海洋药物如蛋白质、多肤可以考虑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解决其来源问题。
结构较为复杂的其他类型海洋活性物质的来源也可采用其他现代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来解决。
少数生物学研究较为深人的海洋生物还可通过转基因技术扩大其生物材料来源、提高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量。
③可合成性研究。
结构简单的普鲁卡因原来是从结构复杂的古柯碱优化而来的。
许多海洋药物结构较为复杂, 若天然资源和生物技术无法保证其可持续性, 则可考虑在保证和提高生物活性、不增加毒副作用的前提下, 将原来的复杂结构简化, 以期最终通过人工合成方法解决其可持续性问题。
•三、是海洋药物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虽然一些高校、研究所早已开展了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但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市场产品,同时海洋医药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学术资源,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2) 研究和开发资金不足;(3)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许多有开发潜力的成果未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4) 海洋环保意识尚薄弱,某些海洋生物资源失去生态平衡。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多为零散组织,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加大科研投人与项目组织。
我国对海洋药物的支持仅限于零星的中小项目支持, 长此以往, 恐难实现我国海洋药物学的振兴。
扭转这一局势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大科研投人。
另外, 在海洋药物的发现阶段, 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尽量减少资助上的重复和研究方向上的重叠, 对有苗头的科研项目要加大资助强度, 并注意引导企业介人和支持, 以便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振兴我国的海洋制药工业。
•为了扭转海洋药物研发的不利局面,应采取如下措施:•一、积极培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是科研、生产、市场化运作的主导。
目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足1%,落后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因此要大力培养高层次的研发技术人员,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提供生力军。
•二、建立有利于海洋人才培养的硬环境,制定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政策。
要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形成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培养、发现、选拔、引进、培训、交流人才的氛围,加快国内海洋人才的培训和交流,建立海洋医药学人才数据库。
海洋药物开发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开发资金短缺是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最大困难。
国家经费应重点向海洋药物研究、生产成熟的省份倾斜。
•产、学、研相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以及合作建设中试基地,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转化推广和应用。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最后以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加大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项目投入,形成产、学、研联合协作体。
可采取设立海洋药物开发基金,财政部门和科委增加对海洋药物企业及产品开发的资金扶持,对企业在贷款及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及吸纳社会资金等措施,多渠道、多方面地筹集开发资金,加大对海洋药物开发的投入,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研究开发体系,进行联合攻关。
•四、积极开发海洋生物医药的新技术,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体系。
运用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对海洋生物中含量极微、活性极强的物质进行探索,作为新药研究、开发的来源,这是早出、快出特效药的重要途径。
•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运用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的人员尚不多,应当重视这一国际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加速我国海洋生物工程制药业的发展步伐。
海洋药物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然而活性物质往往含量极低且结构复杂, 难以合成, 药源问题成为限制海洋药物发展的主要瓶颈, 再加标本采集手段的限制, 直接利用海洋生物很难满足药物开发的需求。
由于海洋微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运用海生物技术开发海洋药物的研究已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大量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初始来源大部分甚至可能全部来自低等海洋生物及其共生微生物。
而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生物反应器等生物技术生产生物活性物质, 对于低等生物来说要比高等生物易于实现得多。
众学者认为, 海洋生物技术是海洋药物产业化的主导技术和关键手段。
海洋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 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受到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原因有几点:一是大量耐药菌的出现要求抗生素更新换代,二是多年来对陆生微生物资源的发掘已使其日见匾乏、难以为继,三是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由于需要特殊的研究手段较高的技术设备保障, 始终未被人类集中有效地开发,大量新物种产生的新物质既是现有抗生素遴选者, 也是抗肿瘤、艾滋病、免疫调节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期望药物。
我国开展海洋药物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经过多年的努力, 一些项目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发现了一批新型抗艾滋病、抗肿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海洋药物。
相信海洋生命性物质研究的不断探人和拓展必将为海洋新药的开发提供与陆地生物结构不同、活性特异的先导化合物。
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 我国目前已经加人WTO, 几乎没有其它行业像医药领域这样面临知识产权和源头创新的严峻挑战。
我国目前市场上以上的药物仿制国外, 在新规则下, 尚在专利保护期内的仿制药物被认为是严重侵权, 专利保护期外的药物在国内外市场上几乎没有多少竞争力。
为此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扶持民族药业, 加大了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和支持新药的研究, 以应对新形势下对医界提出的严峻挑战。
目前, 国际上有余种海洋天然产物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其中半数是抗癌药物, 但是真正上市的抗癌海洋药物还没有出现。
和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相比, 海洋药物学无疑是一个刚临人世的小婴儿。
但当人们面对癌症、心脑血管病、艾滋病、老年痴呆症时, 这个小婴儿被寄予的期望又是如此之大。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生物系统筛选技术、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化学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支撑下, 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个新的海洋制药产业亦将巍然崛起。
2 我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策略2. 1 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2. 1. 1 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国家应根据我国研究与开发的需要,建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行政管理机构,政府应将研究与开发海洋药物列入经济发展的规划,并将其作为经济增长点,以政府行为进行宏观调控。
2. 1. 2 建立相应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我国的新药研究主要在国家实验室、大专院校和研究所进行[ 1 ] ,国家成立了海洋生物工程中心、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海洋药物机构,一些有条件的省及科研院所也应建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专门机构,以便根据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最新动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调查、论证,选准研究与开发的方向,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研究与开发。
2. 1. 3 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构国家应建立海洋药物的推广应用机构,建立重大创新药物品种的产业孵化基地,推进医药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尽快将其推广并应用于临床,使有限的投入资金得以快速运转,形成我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2. 2 加大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力度2. 2. 1 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我国医药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着科研人员严重匮乏,高层次新药创制人才比例小等问题[ 2 ] ,科研开发存在着投入少、水平不高等问题[ 3 ]。
随着海洋药物在治疗疾病中地位的提高,对研究和开发其他新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对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海洋药物的基础研究,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密切结合的体系;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克服低水平重复现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与开发的体系,对现有研究与开发的设施尽快进行GLP的认证与改造[ 3, 4 ] ,加快我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步伐,使我国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全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