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旧时光》案例分析摘要:《你好,旧时光》的出彩之处就在于真实,用真实召唤了强大的共鸣。
本案例从读者的角度切入分析《你好,旧时光》的成败。
并从中总结出对于中国当代出版活动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你好,旧时光》、八月长安、青春文学一、案例基本情况介绍《你好,旧时光》是八月长安在晋江原创文学网站上发表的一部小说。
在晋江上连载的时候,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玛丽苏病例报告》。
后经新世纪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出版时更名为《你好,旧时光》。
2010年10月,金城出版社出版了该小说的典藏版。
两次出版的时间间隔不到一年。
出版时分为两册,第一册为《回不去的小时候》,第二册为《陪你到青春最后》。
《你好,旧时光》讲述的是私生女余周周的成长经历。
玛丽苏是一种自以为是主角的病,而余周周就是一个有着玛丽苏病症的小孩。
每天幻想着自己是女侠、雅典娜、花仙子就是最好的娱乐。
后来,这样的游戏对余周周来说不仅仅只是娱乐,也是面对困境的时候,自我调解的一种方式。
全文通过余周周的成长经历,告诉了我们成长的无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学会面对成长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是一个写实而又励志的故事。
作者八月长安,八十年代末出生,生活在哈尔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现居上海。
写作是她的业余爱好。
《你好,旧时光》之后,还出版了《橘生淮南·暗恋》、《暗恋》。
《流水混账》还在连载中。
这些书籍构成了“振华三部曲”。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销量早已超越十万册。
虽然谈不上超级畅销书,但还是具备一定影响力。
一直以来,晋江原创文学网是言情小说的天堂。
点击量大的通常都是关乎情爱的小说。
而《你好,旧时光》是晋江上独树一帜的奇景,它是六年来唯一不谈情爱而又人气爆棚、高居榜首的小说。
在豆瓣网上,《你好,旧时光》也是夺得了网友8.9分的高评分。
二、选案例的原因选择《你好,旧时光》这样一个不温不火的案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个个人喜好。
我不喜欢书中给出我们具体的条条框框,教导我们面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方式,我喜欢自己去感悟。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就在于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人生感悟。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样一本书。
其次,我认为“80后作者”、“青春文学”这样的标签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对象。
现在,青春作家带领的青春文学在出版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我希望通过对这类图书的研究,让我们对现在的出版市场的动态和方向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对于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我们而言也有一定帮助。
三、分析的角度和重点分析《你好,旧时光》这本书,我主要是从读者的角度切入,将其跟桐华的《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和九夜茴的《匆匆那年》这样同类题材的小说进行对比,分析其能够吸引读者关注的点在哪里。
重点是比较书籍的内容和作者的差异。
我们以读者的眼光审视作品,用专业的眼光分析作品,这样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发现作品的亮点。
四、案例成功与失败原因分析(一)成功原因分析首先,这部作品最成功之处在于内容真实,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虽然,如今的出版市场注重策划和后期营销。
但是,我们如果以读者的眼光来看,读者最最关注的其实还是内容。
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之后,与他人交流讨论的最多的就是内容和作者。
一个作品最主要的还是内容,内容为王是不过时的永恒定律。
而这部作品内容最出彩之处就是真实。
它的真实体现在对细节的描绘和人性的刻画上。
如,书中的主角余周周并不像一般青春小说中的主角,是容貌与性格都至善至美的人。
余周周在去同学林杨家玩的时候,就因嫉妒产生了不平衡感。
余周周也会因看到同学辛美香的境遇之惨烈后,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些对人性的刻画就非常的真实。
很多的人处在同样的位置就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书中还有很多对于现实问题的反映,如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由这些关系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引发什么样的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应该怎样面对和处理,书中都有涉及。
这些真实的描写引发了共鸣,由此引来了大量的读者阅读和讨论。
因此才会出现,四十万字的作品引发了两千万字的评论。
这些评论无疑是对这部作品最好的评价和反馈了。
《萌芽》的主编赵长天对于这本书有一个这样的评价“文学的作用,很重要的是引起人心灵的共鸣。
记录下个体生命的履痕,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记录重大事件更有价值。
”我很赞同这种说法。
我觉得超长天的这个评论正好说明了《你好,旧时光》这本书的价值和其走红的原因。
同样类型的小说还有桐华的《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和九夜茴的《匆匆那年》。
这两本书也是畅销书籍。
但是他们都没有像《你好,旧时光》这样强大的共鸣感染力。
《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也是向大家讲述了主角罗琦琦的成长故事。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就是看到了罗琦琦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而很少关注到除她之外的人了。
《你好,旧时光》虽然也是讲述余周周的成长经历,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她一个人。
就好比,,如果《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是一部故事片的话,那么《你好,旧时光》就是一部纪录片。
后者要更客观。
九夜茴的《匆匆那年》是以北京为背景,故事的发生地特殊性比较强,故事的内容也只是小部分人可以找到影子。
所以这两部作品的感染力都没有《你好,旧时光》强烈。
其次,更名之举也是赢得更多人认同的成功之处。
在晋江上连载的时候,八月长安把这部作品取名为《玛丽苏病例报告》。
并且在文章的开头就对什么是玛丽苏做了一番解释。
但是,有很多读者在看过解释之后,也不一定能够准确掌握玛丽苏的定义。
那么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玛丽苏是一种自以为是主角的病症”。
这样一个名字,读者很难抓到中心。
《你好,旧时光》这个名字可以更好的揭示主题,也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至少不会有读者对其中任何字眼产生任何疑问。
(二)失败原因分析为什么引发这么多人共鸣的书籍销售的情况也没能有更大的突破?它的传播度也不及《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呢?我认为这是受到了青春文学自身的局限性和作者知名度的影响。
虽然,青春文学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真正卖得红火的青春小说也是有限的。
现在青春文学类的读物很多,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网上阅读。
这样不仅可以看很多书,也不用担心书不好看。
买实体书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
最怕的是给了钱,但是却买回了一本连做厕所读物都嫌抬举的垃圾读物。
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对于青春文学类的读物的购买是很谨慎的。
而且青春文学这样一个标签也圈定了其目标读者群是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这类读者的购买力有明显的局限性。
其次,八月长安本身的知名度不高。
桐华同是北大的毕业生,但是名气明显高于八月长安。
八月长安在《你好,旧时光》出版之前,没有其他的作品。
而桐华则出版了穿越小说《步步惊心》。
穿越小说在一段时间里曾是小说家和编剧家都热衷的题材,而《步步惊心》也被誉为穿越之巅峰。
这样的光环之下,使得桐华的新作一经面世,就引来广泛关注。
这就是八月长安不敌桐华之处。
青春作家是最容易红也是最不容易的红的作家群体。
青春文学关注的人很多,因此其红的几率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作家要高。
但是,红也是要条件的。
比方说,开创了一种新题材,引发人们关注。
比如《梦回大清》就是穿越小说的鼻祖,人们是从这里开始认识知道了解穿越小说的。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尝试这样写作,所以,这个作品问世之后,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特色不是特别鲜明的作家很容易淹没在广大的写作大军中。
八月长安的作品就是很普通的青春怀旧读物,这样的读物没有特别鲜明的可以和其他读物区别的特点,因此很难在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
后期的宣传和营销推广活动做的也不是特别成功,这也是《你好,旧时光》未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原因吧。
但我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这是一本由不出名作家写的青春小说。
五、从中得到的启示阅读这本书以及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之后,我想从选材、作者和获取方式上来谈谈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在选材方面,第一,我认为编辑应该选取贴切生活的和自己好驾驭的题材。
,《你好,旧时光》这本书就是因为贴切生活,它的真实为它赢得了大多数读者的关注。
这样的题材我们只需依靠口耳相传,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编辑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女性读者身上。
女性是青春文学类的读物的主要消费群体。
这个群体的购买趋向是最强的。
在作者方面,我认为编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尽量找名气高的作家合作。
高名气的作家,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
我们不需要做过多的营销推广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销售量。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韩寒、郭敬明等作家。
韩寒首发微博仅一个“喂”就引来无数人转发,这样的号召力是无可匹敌的。
同样,郭敬明现在就是青春文学的代言人,只要是印上他的标签的青春读物,不论是杂志、小说还是漫画,那都是绝对不愁销售量的。
第二,尽量培养作者的名气。
与其想破脑袋怎么宣传出版物,不如想破脑袋怎么样增加作者的知名度。
与其广泛撒网搜罗好作者,不如专心培养一个有潜力的作者。
我认为这种方式可实施度更高。
在获取方式上,我认为有两点可以借鉴。
第一就是网络取材,实体出版。
现在文学网站众多。
出版社可以选择一些文学网站合作,将自己的实体书在文学网站上推广,然后选择有出版价值的网络小说进行出版。
这样可以达到双方的互惠互利。
第二,编辑应该经常浏览社交网站,关注网民关注的话题。
因为,这里面极有可能隐藏着可能创造出版热点的话题,就像《杜拉拉升职记》一样。
六、对当代中国出版实践活动有何借鉴意义中国的出版市场上占份额最高的是教科书和教辅书。
这是出版市场不够活跃和发达的一个表现。
我认为现在最该担忧的不是我们的国民不看名著和经典读物,而是面临着一个不读书的问题。
如今,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越来越多,选择阅读作为娱乐休闲的人有减弱的趋势。
如何引导国民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推出更多贴切生活的大众读物吸引读者的关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首先,先让大家把目光转移到阅读上来,再来引导大家阅读经典和名著。